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校的科研活动对于国家创新综合实力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1年,我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28.6万人,承担各类课题12.1万项,高校中经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研发机构5090个,研发人员24.1万人,占中国科研开发工作人员的2/3以上.但事实表明,拥有绝对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的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并没有充分地加以利用和实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有各类普通高校1000多所,教师近40万人,在校学生200多万人,校属科研与开发机构1700多个,拥有研究与开发人员3万多人,一直是中国科研中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甚低,在经济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1997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指出,我国企业与院校合作项的得分为4.2分,普遍低  相似文献   

3.
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表明,我国高校的研究人员队伍、科研成果产出、可转化科研成果产出和可转化科研成果转化产出都已具有相当规模,但可转化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出率较低,而且15年来呈现越来越低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些问题,今后需要从3个方面加以改革:完善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实现以高校科研导向的应用研究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创新科研模式,让科研成果转化内置于企业生产和高校科研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蒲颖 《神州学人》2003,(11):13-13
造就了一支数量庞大、素质较高的出国留学和回国人员队伍。从1978年到2002年底,我国共有58万多人出国留学,分布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回国的留学人员已近16万人,超过了过去留学回国人员的总和,并以每年13%速度递增。25年来,广大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取得了一大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缩短了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了我国科技经济实力;他们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创办了一批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企…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适应我国科研成果数量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现状采取的有效举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高校科研经费投入、高校科研机构与其他机构的配合以及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各高校需要不断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深化高校科研队伍与企业以及政府教育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  相似文献   

6.
数字     
《教育》2011,(29)
16000人据9月28日公布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划及2012年选派计划,明年,国家计划在全国选拔各类公派留学人员16000人,其中研究生6000人,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以及本科生共10000人。15万据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数字,自1991年,中国由9所高校开始试办MBA教育以来,20年来,我国MBA教育培养毕业生33.3万人,其中15万人获得MBA学位。目前,我国已有230余所高校进行MBA教育,每年共招生约5万人。  相似文献   

7.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因素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逾千所,拥有60多万科技人员和10多万在校就读研究生,每年承担国家、地方、行业、企业近9万项课题,每年取得上万项科研成果。但能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真正能批量生产,取得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估计不超过20%。“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亚、缺乏“转化”观念。受旧教育体制封闭性的影响,高校与社会生产活动缺乏足够的联系,一种畸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仍然存在,许多教师乐于写文章、著书立说,搞科研者则注重成果鉴定,重职称而轻社会实利,一些科研成果一经…  相似文献   

8.
高校期刊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期刊面临着专业对口的编辑人员数量不足,缺乏优质稿件,"三审三校"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通过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充实编辑队伍,引进专业校对人员,加大经费投入以保证优质稿件数量,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等措施提高高校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9.
自1978年至2002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58万,留学回国人员达15万。目前仍在外的43万留学人员中,共有27万多人仍在国外高校学习。2002年度,留学回国人员近1.8万,比上年度增长约47%。另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来上海工作的留学人员已达3.2万人。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国正迎来一个留学生回国潮。促成回国潮的原  相似文献   

10.
阅读资料     
2010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2010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3.48万人。与2009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长。其中,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4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增加2.65万人。从结构组成来看,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中,自费留学占  相似文献   

11.
《神州学人》2011,(4):2
2010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8.47万人,2010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3.48万人。与2009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长。其中,出国留学人数增加5.54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增加2.65万人。从结构组成来看,出国留学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中,自费留学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国家公派人员和单位公派人员。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研究地方高校科研成果与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国家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及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应深入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项目、科研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体系等存在的问题,采取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有效制度、建立科研成果的推广机构或中介机构等措施,促进地...  相似文献   

13.
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换代十分重要。但当前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现状不容乐观。透过域外立法经验发现我国当前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立法存在滞后、可操作性弱、认识不到位、规范性文件位阶较低以及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完善立法、提高规管市场转化立法认识、提升规范性文件的位阶、立法中明确市场转化主体等措施,改善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环境,促使产学研结合、经济与科技共同发展与有机结合,推动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与学术管理"资本"主义趋向密切相关。我国高校对学术人员管理的"资本"主义倾向主要体现在人才引进中"明码标价";对学术成果管理的"资本"主义倾向则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发表"论功行赏"。受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驱动,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非正常流动呈现以下特点:等级性,以人才级别或成果的级别作为奖励或资助多少的依据;物质性,人才引进的主要筹码是薪酬和住房,科研成果的奖励手段主要是货币;差异性,同样级别的人才,同样类型的成果,不同学校"价格"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2.9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20万人,单位公派0.72万人,自费留学21.0l万人。2009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0.83万人,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尹成基日前表示我国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630万人,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1]另据统计,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650万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仍然严重脱节,高校科研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微乎其微。我国高校必须从自我封闭式的科研模式中走出来,立足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决树立和形成以促进和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以形成企业现实生产力、核心竞争力为前提和目标的开放性科研模式,并配有正确、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成效显,据统计,“九五”期间,高校人社会科学教师及全职研究人员共出版学术专2.9万部,发表学术论59万篇,其中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学术刊物发表论7963篇。但其成果转化与推广率极低。“九五”期间,高校人社会科学教师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2.1万篇,有关部门只采纳7960篇,采纳率为38%。其实,总体上来说,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形势不容乐观,这已制约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9.
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分析科研人员观念、科研经费、政策和投资机制等方面对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校园已成为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指向和目标,科研成果作为高校的一种重要教育产品,数字化校园信息传播所具有网络化、虚拟化与无限复制性等特点就对科研成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高校科科研成果的地位和本质,并探讨如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更加明晰的、具有高效技术扩散机制和保护机制的数字化校园科研成果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