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中生》2012,(30):65
"风筝不断线"最初是吴冠中先生在1983年《文艺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创作笔记的题目。吴冠中在文中借风筝谈了自己对抽象绘画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吴冠中艺术王国里那只"不断线的风筝",风筝线连着艺术与科学两大领域,连着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家族亲情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2.
关于《风筝》一文,很多老师不理解编者为什么会将其安排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亲情"单元,认为"亲情"在本文并不凸显,文章的主旨应是倾向于鲁迅的自省精神以及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深入解读文本后,我以为,《风筝》一文的主旨恰恰应是"亲情",并且,亲情的表达需要智慧,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面  相似文献   

3.
2005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樑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相似文献   

4.
《风筝》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这一册课本中最难理解的一篇课文。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理解"在矛盾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并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要顺利完成教学任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浓浓亲情,撩人心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亲情的丰富多样性。其中前三篇《风筝》《羚羊木雕》《散步》均以作者的亲身体验,叙写亲情故事。《风筝》是鲁迅先生对儿时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经历的描写与剖析,体现了手足之情,读后启人思考。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2012,(10):F0003-F0003
“风筝不断线”最初是吴冠中先生在1983年《文艺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创作笔记的题目。吴冠中在文中借风筝谈了自己对抽象绘画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吴冠中艺术王国里那只“不断线的风筝”,风筝线连着艺术与科学两大领域,连着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无法割舍的家族亲情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王茜 《现代语文》2010,(9):44-45
《风筝》是人教版的一篇文章,在课前提示里写道:“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很明显主题是体味亲情。然而很多老师把重点放在风筝上,展示风筝的图片,讨论制作风筝的过程,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8.
《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一部描写阿富汗社会现状的著名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被控制转向新生的成长过程。这部小说主要对现代阿富汗社会让人心酸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阿富汗独有的穆斯林文化是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阿富汗斗风筝的描写来充分展现出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的独特意义。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来对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追风筝的人》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并且对作品中蕴含的象征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一词进行作用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风筝》自发表以来,深爱中外读者的喜爱,在美国和俄罗斯,该文曾多次入选中学生读物。读者大多在欣赏该文时都认为是表现了兄弟的亲情,但笔者认为《风筝》不只表现弟兄间的亲情,自责与反省,而是流露出作者对麻木不醒的儿童的鞭策与唤醒,表达出对封建家庭教育约束了儿童的创新思维和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批判这一主题。其理由如下:一、作者已在另一篇文章中表现出兄弟间的亲情,自责与反省。鲁迅在发表《风筝》之前,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发表了一篇《我的兄弟》,全文如下:我的兄弟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阅读《追风筝的人》,了解其创作背景;2.通过批注式阅读、讨论会等交流方式探究作品主题及人物性格;3.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享受阅读。二、教学内容主要内容:《追风筝的人》([美]卡勒德·胡赛尼著,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相似文献   

11.
对卡夫卡的研究是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人侧重研究其作品中的“异化”世界及荒诞主题。但笔者认为,卡夫卡的爱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本文通过卡夫卡的日记、书信、情书、小说等来分析卡夫卡对祖国和犹太人民的爱,对写作的爱以及对未婚妻和家人的爱!  相似文献   

12.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德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本文试图从阿富汗、哈桑、风筝这三个象征的层面来表现哈桑的勇敢和忠实的高大形象,并进一步揭露和鞭笞种族歧视给人造成的心灵残害。  相似文献   

13.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是以中年人的性爱为主题的恋爱伦理小说,男女主人公以死亡为代价换取爱情的永恒。小说中作者运用日本传统的唯美写作手法,并以唯美的死亡为结局。文章探索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自然意象与死亡意象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我国旅游节庆的代表和成功的范例。通过梳理"潍坊国际风筝会"发展历史,对"潍坊国际风筝会"的现状和特色进行系统的分析,进而论述"潍坊国际风筝会"给我国旅游节庆几点启示:文化主题鲜明是旅游节庆活动的灵魂;广泛的民众参与是旅游节庆成败的关键因素;创新是旅游节庆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定不移的进行市场化的探索是旅游节庆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一书,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由受挫到新生的成长过程。风筝在这部文学作品中,作为一个叙事的符号贯穿全文,对理解主人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本文从主人公与风筝相关的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来解析主人公人性成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封三娘》是《聊斋志异》中为数不多的描写女性间同性爱的故事,尽管涉及禁忌,作者的笔墨却丝毫不涉淫邪,反而纯美深情,因为这故事在作者笔下,呈现出三种别样的美:纯情之美、无私之美、爱美之美。作者不单是在写同性之爱,更是在写爱本身、人性本身,透过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深沉的爱和动人的美。  相似文献   

17.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作品对乱伦之恋有明显关涉,其中尤以兄妹恋最为突出.究其缘由,既有日本民族文学传统的因素,又与这个民族独特的婚恋历史及精神心理相关,更是三岛本人浓郁的恋妹情结的体现,还与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相通合.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风筝》一文通常被认为反映了封建残余的宗法思想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以及作者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但是,《风筝》与鲁迅早在1919年发表的文章《我的兄弟》相比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是对同一素材的书写——都是关于孩提时代破坏小兄弟放风筝的故事。鲁迅对同一主题在几年之内的反复写作,并非偶然,行文之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他隐秘的情感,即文章构架的兄弟之情是对现实生活中周氏兄弟翻天覆地的手足关系或多或少的影射。从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写作内容两个方面剖析,可以从“我”对“小兄弟”的情感变迁窥探到周氏兄弟隐秘的情感变化,从而揭示出鲁迅从“含蓄的爱”到“隐忍的十艮”的曲折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一经面世就受到了文艺批评领域和市场的广泛关注,其热潮让文学界震惊。该作品聚拢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体,即有一定知识教养和赏析能力的人。那么这个群体被吸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品对人性揭示的深刻、主题意蕴的丰富、文化社会背景的真实。基于此,从认知诗学角度入手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从隐喻的角度出发来探析主人公的心路成长历程,分析人性的背叛和救赎,以期能挖掘出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从而对作品的文学研究和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Jane Austen expresses her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through rich appraisal resources from th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n ideal concept of love and marriage on the basis of both sense and sensibilit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Jane Austen's philosophy of love through the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n apprais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