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6,(20):23-24
<正>小说是对观念矛盾的想象性解决,小说本身就是对矛盾的一种反应,它的独特价值在于把握矛盾的方式。小说教学教什么?有没有好的突破点?很多老师对文本缺乏深刻的解读,常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展开分析,显得单一而缺乏创新,常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实际上,在一些小说文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如看似明显或隐藏的"矛盾",或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所在,或是点睛之笔,或是揭示小说主旨的关键点。教师若能深入发掘,根据文本特质深刻解读,提炼有  相似文献   

2.
文本的生命整体性,自始至终都栖息在语言之中。基于以语言为中心的深潜、涵咏和关照解读文本,才能获得对文本生命整体感的认知,才能通过文本语言这个窗口去认识作者,感受主要人物彰显的人格魅力及文学作品的精神气韵。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从三方面展开文本解读分析,读人物,读文本,进而从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探寻作者在记史类文学作品中的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先生乃文坛巨擘,其文尤其是杂文常常被谓之匕首投枪,是可以用来解剖中国人的人性的。在鲁迅先生诸多的作品中,人物称谓常常有所不同,而其所代表的含义便有所不同。考虑到先生的文本常常给其中的人物提供一种存在的背景,因此基于文本的解读来了解人物称谓,不仅可以对文本加深理解,也可以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安排在教材的"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栏目中,仔细揣摩文中的人物称谓可以发现,余味无穷。一、中国人:先生怒其不争《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只有  相似文献   

4.
文本解读就是对教材意义的透辟理解与准确把握。文本解读基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解读的标准是准确、深刻、独到。解读的路径或侧重内容,或侧重形式。在内容解读方面,着重关键词语内涵的深层次解读,着力于重要细节的关联剖析。无论内容或形式解读,文本解读都应立足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都蕴含着很深的意蕴。无论是文字层面还是人物塑造以及主题表达上,好的文本通常能够让人从多方面去展开解读,每一个视角都是值得思考与探究并且能够带给人以收获与启迪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十分必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谈谈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6.
以往我们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大多局限在教师、学生或文本呈现出的显性信息,而忽视了对其中重要的缄默知识,即内隐信息的掌握和学习。本文则以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从其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中风采各异、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还原文本表层背后隐藏的他们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以往我们对语文信息的理解大多局限在教师、学生或文本呈现出的显性信息,而忽视了对其中重要的缄默知识,即内隐信息的掌握和学习。本文则以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运用缄默知识理论,从其视角来重新解读其中风采各异、独特鲜明的人物个性,还原文本表层背后隐藏的他们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一、观照形象引感知 文本的解读需遵循梯度规律,把握人物的表层形象是进行深度解读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金粉世家》一段文本,应用Crice合作原则、Leech礼貌原则及面子理论,从语用学视角分析人物交际的礼貌现象,解读话语内涵,探析语用学原则在解读文学作品时的独特优势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丽莎·詹辛将"三边关系"这一偏向于心理学层面术语用作文学作品的解读,意在从不同人物的心理层次上剖析文本的空白之处.中古戏曲文本"临川四梦"中的三边关系颇为精彩:从三边叙事关系角度来讲,包括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解读、不在场人物对交谈双方的潜在影响,以及叙述者与受众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观察着戏曲人物的命运.从三边心理结构模式来...  相似文献   

11.
《史记》是研究古代汉语与历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的校点本《史记》是学习研究最常用的版本,但其讹误也并不鲜见。本文就《史记》校点本的正文及注疏讹误、记叙对话中的称谓不当,以及文字标点的不当之处提出几处商榷,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两种不同语言亲属称谓进行了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我们了解了亲属称谓在交际使用时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存在的历史原因及其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Less skilled readers’ comprehension often suffers because they have an impoverished representation of text in long-term memory; this, in turn,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gaining access to backgrounded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maintaining coherence. The results of four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providing less skilled readers with additional explicit interconnections enhanced their text representations in memory and increased their ability to maintain coherence. Experiments 1a and 1b confirmed the finding that less skilled readers were not disrupted by global inconsistencies. Experiments 2a and 2b showed that text manipulation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accessibility of global information led to less skilled readers being disrupted by global inconsistencies.  相似文献   

14.
评价系统主要是用来分析语篇的人际意义,而作为语篇分析为主的英语阅读教学则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对其文本中的各种语言信息或标记及语篇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来达到学习者对所阅读的文本研究和理解的目的。通过评价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英语阅读者自主地掌握和不断地提高英语阅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进一步达到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 ,不管是编写教材还是讲课 ,都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让读者或听者容易理解、接爱 ,收到更好的传达效果。由于教科书往往侧重于对理论的“深入”阐述 ,因而教师讲课时应侧重于对理论的“浅出”讲解。要做到讲课的“浅出” ,教师应注意这几点 :化繁杂为简单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有趣 ,化书面语为口语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翻译之所以必要,是由于优秀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思想的深度和人性的关照,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普遍性,也就值得推广到他族文化当中。文学翻译过程中必须适当将原文的潜在意义解读出来,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明晰化,使译文读者能够在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平台上理解作品。文学翻译的明晰化从词汇的搭配、句法及文化的差异、修辞效果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7.
符号矩阵理论是叙事符号学大师A—J.格雷马斯在普洛普和列雏·施特劳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该理论为研究叙事文本的结构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试用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简要分析日本近代浪漫主义小说《舞姬》的叙事结构,旨在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该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进一步阐释文本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隐秀》是《文心雕龙》中的一篇残文,关于现存版本是原文还是后人填补问题,历来存有争议,且尚难以定论。但作为刘勰论文学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思想,它反映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一种美学要求,且对后世文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隐秀"及其包含的美学意蕴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刘勰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文本、作者和读者三方的关系上,读者不是被动地对文本进行能动性的加工,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本文结合Michael Short的语篇视点标记理论,以<呼啸山庄>为例探讨读者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同作者进行无声的交流,使得对语篇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omprehension of multiple controversial scientific texts, readers with strong prior beliefs tend to construct a one-sided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at is biased towards belief-consistent inform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whether an argument in contrast to a summary task instruction can increas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and strategic validation of belief-inconsistent information which should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comprehensi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ad one belief-consistent and one belief-inconsistent text about a controversial scientific issue either with an argument or a summary task instruction. The use of strategic validation and memorization strategies was assessed with think-aloud protocols, and a verification task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comprehension outcomes. As predicted, readers following a summary task read belief-consistent information longer and used more memorization strategies for such information. Readers following an argument task spent similar time reading both text types and used more validation strategies when reading the belief-inconsistent text. In addition, the use of strategic validation during reading the belief-inconsistent text improved comprehension for this text type but hindered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belief-consistent 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