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汪舒悦 《亚太教育》2019,(2):128-128
小学语文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样能够增进师生的情感联系,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从而进行更深刻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拥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的教材囊括了大量的情感内涵,它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搭配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情感方面的成长。本文叙述了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韩霞 《学周刊C版》2011,(6):125-125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和重视情感教育,本文从语文教师要有激情,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创设情境,要从语言品味中悟情.要讲究语言艺术等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闪烁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些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染和陶冶情操的最佳资源。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情感体验贯穿于阅读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是培养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阵地。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特征使语文有着它特殊的人文内涵,当然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情感,积极发挥自己的情感因素,合理运用课文中的情感,使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听、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去。首先要善于在语文课堂中挖掘教材,以情激情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其次要善于创设合理情境,获得体验。最后进行情感培养还必须贴进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6.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创设积极地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去体验,升华学生情感,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大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闪烁着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些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染和陶冶情操的最佳资源.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情感体验贯穿于阅读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引发情感冲动并升华情感。一、深入体验,找准情感教师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要点、重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1.定好情感基调。从总体上讲,不同的文章中流露出的情感总是有差别的。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可以从全局、整体的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语文学习的手段,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小学生情感的建立和形成。一、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小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定数量的“情感型”课文,很多教师也喜欢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学“情感型”课文,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让学生的体验过程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和交流。一、重组教材,优化结构  相似文献   

11.
情感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未能引起专业教师的足够重视。本文就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对如何积极有效地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情感、师生互动、师生间的合作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就“合作教育”思想融入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条件、关键问题、核心和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情感教学模式要求在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研究显示,该模式在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小学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在中小城市的应用情况尚缺乏数据支持。本研究以江苏宜兴地区为例,调查情感教学模式在中小城市中学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认为在中学教学中应当重视情感因素;(2)仅有约一半的被调查教师(54.8%)总是或经常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3)仅有约一半(52.2%)的被调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并尝试应用情感教学的方法;(4)绝大多数被调查教师认为这是源于应试的压力,其次是缺乏理论指导和缺乏方法指导。可见,中小城市的中学教学中,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仍存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affection widely affects cognitive activity of individuals in teaching process. While in learning process, affection will greatly affect the motivation of studying and determine whether learners can ge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they can. Starting with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definition of affective education, the paper mainly present several ways to advocate affective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establish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焦虑情感因素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焦虑情感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克服焦虑情感因素的相关策略,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为我国基础教育克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提供了观念和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培养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三维目标的提出并没有使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得到立竿见影的改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理论层面,对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外延还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没有厘清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也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影响着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从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和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两个角度综合来看,三维目标既相互区分,又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构成了一种多向的、非线性的关系。加涅关于教学事件的研究为三维目标整合的可能性提供了实践模型,而当代复杂性理论则为三维目标整合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以此基础建立的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打破了加在三维目标整合上的限制条件,有利于教师精心设计教学事件,有效实现三维目标整合,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情感教育要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功能,使老师和学生进行平等地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可以促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脱离假、大、空的倾向,促使该课程的德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情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认识自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真情实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课堂教学语言、挖掘教学内容、优化朗读教学等方式投入情感,完成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英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就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针对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种主要情感因素,提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策略,以便使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affective labour in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standards-based reforms and accountability.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neoliberal strategies of rationalization and control that produce a number of social pathologies, such as alien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reified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article turns to affective labour as something that enables teachers to counteract these effects. This argument arises from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who continue to generate and sustain the soci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ffect directs teachers?? commitment to practice that is governed by feeling, passion and the ethics of care. What gives affective labour such an important position is that it is both outside and beyond accountability and performativity measures. It is identified with the general pedagogical activity that cannot be structured by measuring devices such as students?? test scores or standard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Vygotsky??s ideas about the role of affect in education and argues that affective labour has an expansive power of ontological freedom that cannot be control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