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增长极理论,在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省际)人口迁移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人口迁移对三大都市圈经济增长极化的作用关系,可以发现:人口向三大都市圈的迁移集中促进了其经济的增长极化;受日趋活跃的人口迁移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三大都市圈经济的增长极化曲线呈单调上升二次函数增长趋势,显示其已进入一个新的加速成长和发展阶段.但目前人口迁入重心已明显由北南移,三大都市圈人口净迁移流场分布模式也已逐步由"三极"集中向相对"一极"化模式转变.我们应改变这种趋势,以形成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三极"并存、相互促进的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不考虑南京影响下,将经济距离和城市综合质量引入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中,以县为单位,实证考察了合肥周边150KM范围内的城市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可能性;采用断裂点方法,分析了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界限,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人口迁移预测模型是深入研究人口迁移行为的基础。现有迁移预测模型大多集中在单模型、单变量预测上,不能描述人口迁移行为的合力效应。提出了一个新的人口迁移预测模型——GRBF,该模型包含两个子模型:灰色模型和RBF模型。灰色模型构建于人口迁移的影响指标之上,为GRBF提供充分时间维度指标信息;RBF模型则接收灰色模型的输出,计算人口迁移量的预测值。实例分析证明,GRBF支持人口迁移量预测,提供对预测数据的误差分析,能够有效预测人口迁移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经济增长、人口迁移与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迁移促进了现代经济发展。迁移的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本文研究发现,移民所携带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迁移的经济增长模型解释了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对人口迁移的研究一直是人口学研究的重点。安徽省地处中国中部,作为全国的劳动力输出大省,大量的人口从安徽省迁出。这一现象对安徽省和迁入省在人口、社会、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本文通过安徽省现今人口迁移的状况来探讨安徽省人口迁移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以合肥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选取集对分析法和障碍度模型,评价和分析2010—2019年合肥都市圈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变化和应对能力提升的第一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0年间,合肥都市圈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均值呈现波动性下降态势;从空间分布来看,8个市(县)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存在空间差异,但差距逐渐缩小,具体表现在地区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值整体上减少;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和城镇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是制约合肥都市圈旅游经济系统应对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禀赋情况的前提下,对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都市圈旅游资源功能分区:"一核、一带、三点"——以南京为核心,包括长江旅游带以及滁州旅游点、淮安旅游点、宣城旅游点。结合功能区的划分,依据都市圈内各城市与南京的距离及其自身旅游特色,进行旅游资源配置。总体上,可将南京都市圈资源配置为三个圈层:第一圈"梦幻都市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滁州、马鞍山;第二圈"古味江南,醉美田园旅游圈",包括扬州、镇江、芜湖三市;第三圈"人文情,山水画旅游圈",将淮安、宣城两市纳入其中。对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区和资源配置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都市圈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口迁移史象中华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有关史料历朝、历代均有记载,但人口迁移作为人口变动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建国后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自1954年开始,我国户籍登记机关逐年进行城乡人口迁移的登记和统计,特别是1987年国家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其中包括了关于人口迁移的项目,取得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较为系统的人口迁移数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首次在普查表上增列了1985-1990年间的迁移人口,并记录了迁移发生的九种原因。这些都为我们研究和认识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如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巩固、中国文化的扩散与发展、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都与人口迁移密不可分。在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过程中,"闯关东"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浅要分析了"闯关东"移民潮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婧芬 《考试周刊》2012,(47):25-27
都市圈是城镇群体空间发展的新形式。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研究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避免恶性竞争,构建都市圈经济,是协调都市圈内外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句容地处长江三角地区沪宁经济带,在南京都市圈的影响下,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挖掘,在创建城市文化、突出城市特色、塑造产业个性、提高城市品位、营造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本文对"南京新东郊"——句容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进行剖析,对都市圈外围其他城市有着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内部人口空间流动态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利用中心—外围模式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之间人口迁移进行考察 ,可以发现人口向中心地区———上海集聚是该区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在外围地区人口空间流动上存在南北翼之间的差异 ;在各城市内部还存在着强烈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在此背景下 ,该都市连绵区各城市应接轨大上海 ,谋求错位发展 ;实施统筹发展的加速城市化战略 ;加强南、北翼之间的合作 ;充分利用中心的人力资本优势来实现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人口迁移算法搜索速度较慢,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改进了算法思想,简化了算法步骤,并利用云模型云滴的随机性和稳定倾向性的特点,由基本云发生器实现人口流动操作,提出了一种云人口迁移算法,用于求解具有变量边界约束的非线性的复杂函数最优化问题。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云人口迁移算法具有计算精度较高,搜索速度较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在"民国"时期形成了空前的高潮,大多属于自主性的人口流动,一方面由人民自发形成,另一方面则由政府提倡促成。这些移民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他们通过海路、铁路、陆路进入东北,而且大多北上,寻求生存。"民国"时期东北的移民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1930年是东北移民高潮兴起阶段,每年约百万人。移民进入东北后,在南满地区留居的很少,大多数移民则沿中东铁路继续北进,散布于吉、黑各县及鸭绿江流域带。在"民国"时期的移民高潮中,移入东北的居民还有外国人,如朝鲜人等。这种大规模的移民现象,不但促进了东北人口的迅猛增涨,加速了东北各民族的融合,而且也加速了东北各地特别是东北北部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省际人口迁移与云南省人口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迁移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现象 ,它影响着一定地区的人口总量、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迁移人口的持续增长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人口迁移量越大 ,反之 ,则越小。云南省人口省际迁移在数量、类型、原因、模式上有其特殊性 ,这些特殊性决定和影响着云南省人口的发展 ,针对这些特殊性提出的云南省人口控制对策 ,有利于把握云南省人口迁移的发展动向以及加快云南省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15.
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劳动力转移等劳动力转移模型进行了评析和对比,对西方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切合我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提出各种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劳动力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重庆设市以后,虽市政建设和城市经济均有一定发展。但总体而言,抗战前的重庆,城镇化水平较低,而且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抗战全面爆发后大规模的人口内迁,陪都重庆也成为了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给重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重庆城市的近代化发展提供了契机。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促进了重庆的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功能发展和卫星市镇兴起。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成为了世界驰名的大都会。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的人口迁移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前者主要是乡村人口迁往城市,后者主要是法国人口的迁出和大量移民涌入法国。  相似文献   

18.
Most studies of student migration focus on interstate mi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rgely because the aggregate data typically used are limited in geographic specificity to states. However, interstate migration is only a small part of the total student migration. Public institutions generally get most of their students from within their state; for example, 88 percent of first-time freshmen who enrolled in University System of Georgia institutions in 2002 graduated from Georgia schools. Such intrastate migration is seldom considered. This paper examines intrastate college student migration, using data for Georgia. Aside from such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benefits and costs like tuition, financial aid, and school quality, a crucial explanatory variable in our analysis is the distance from a student's home to the different Georgia state institutions. Our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udent intrastate migration is strongly discouraged by greater distance, but with effects that differ across typ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on the migration of the surplus farm labor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of China focuses on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China's eastem coastal province, with 45 million population and located in relatively developed area since the reform in 1978. The background and mechanism of Chinese surplus farm labor migration are discussed briefly in the first section.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topic are based on the Zhejiang case, and consists of two parts: a review of the migration history of surplus agricultural labor in Zhejiang since the 1978 reform: and further analysis and key points are give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third sector focuses on 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 of policies. Project (70041025) supported by the NSF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