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亦歌来歌亦曲,盛唐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系传世之作,经历了音乐家们千百年来将诗作由“减字谱”之琴歌拓编为各类琴曲的漫漫程路。本文对该诗器乐化的二胡独奏曲《阳关三叠》的曲歌,诗画的线索展衍,进行了辩证和梳理;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化的经典作品——二胡曲《阳关三叠》进行了演奏技法、创作方法的充分诗化的音乐形象发散分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在中国民族器乐音乐文化中得到神韵的传承解读出了清晰、明确的标向,同时给诗意化、歌吟化的二胡琴曲的创造、演释注入了更为广博、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送元二使安西》是宋代送别诗词中最常见的取法源头之一。对诗意的展现,宋人或形之以画——如李伯时的《阳关图》——这为宋诗带来了一系列的题画诗;或于词中创制新调——如《古阳关》、《阳关引》、《阳关三叠》等;或于诗词中直袭本意、化用意象,以书写别绪离情。  相似文献   

3.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 ,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 ,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 ,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 ,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 ,传唱至今 ,历久不衰。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是表达友情的典范之作,自诞生就成为人们传诵的名作。看似平淡的诗句究竟有什么魅力潜藏其中,值得探究。关键在于诗作不直言其情,而采用了寄情于景、托物寓情的深婉手法,巧妙地烘托了主客真挚深厚的友情。不仅所抒之情感动人,而且其妙传其情的技巧也很值得人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5.
2012年下半年崇左市左江源特级教师工作坊大新站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活动已经结束。回味此次活动中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整个备课、上课过程,期间的思想跃动依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堂古诗文教学课。教师在引领学生诵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大意后,是这样组织学生探究诗意、体验诗情的。师: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那天送别元二回来后,他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他会画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生马上低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意象、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的核心要素。中国传统诗学、美学对二者在诗歌创作、欣赏过程中的具体运作机制往往仅作印象式的"顿悟"分析。从人类普遍认知主义原则出发的认知诗学研究为解释诗歌意象意境具体生发机制提供了新路径。以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从认知诗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入手解释其中的主次意象明晰过程、依依惜别的意境感知过程,从而为读者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翻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根基,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多维转换角度,将译者主体的适应与选择和唐诗翻译这一活动相结合,对《送元二使安西》三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尝试根据"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标准来选择最佳译文。  相似文献   

9.
10.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古代送别诗中的极品。而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对于古人所作的这样一首极负盛名、饱含离别深情的诗作,怎样走进十岁左右的孩子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那情、那境、那匠心独具的结构及语言魅力呢?课前我查阅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了多处链接拓展,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走近作者。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以“爱”为主题,选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表达古代诗人之间真情厚意的诗,也入选了《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两篇表达人间真情的文章,还入选了《卡罗纳》《给予是幸福的》这两篇国外的美文。学生通过其中一个个充满爱意的故事,体会人间真情,也感受其中美好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学会从别...  相似文献   

12.
别离,是芸芸众生经常演出的重要人生节目,现代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交通不便、通信困难甚至常常是兵荒马乱的古代?唐人抒写离愁别恨的别离诗。名篇成百上千,就像一阕大合唱,从初唐一直唱到晚唐,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直唱到张泌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  相似文献   

13.
在歌剧艺术中,音乐和戏剧在本质上是缺一不可的共生关系。音乐如何表达戏剧,中国歌剧《青春之歌》作了很好的阐释。《青春之歌》通过音乐营造戏剧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戏剧发展、揭示人物内心,并组织音乐戏剧结构。在音乐表现戏剧的手法方面,运用主题贯穿手法和材料发展原则构建音乐的整体性;利用咏叹调表现人物复杂情感和心理变化,加强戏剧的冲突;以重唱和合唱营造戏剧性氛围;利用抒情性场景和冲突性场景及其彼此接连和转换等手法增强戏剧性功能;促进音乐元素与戏剧元素同生共长、彼此作用,推动全剧总高潮的形成。全剧音乐始终围绕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而展开,体现了歌剧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4.
对语文文本正确的分析与解读.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没有正确合理的解读.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着力点”。解读文本的目的在于回答教什么的问题。由于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下面笔者就以《送元二使安西》一课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