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晋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这次战争的性质是南北两个封建割据政权之间的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既不是兼并统一战争,更不是民族侵略,对前秦和东晋双方来说,都谈不上什么正义性。在这次战役中,前秦所以败,主要是由其内部不稳定、苻坚“愎谏违谋”、用人不别贤愚、骄傲轻敌,以导致战略战术上的一系列错误所致。而东晋在谢安的周密部署与指挥下,采取灵活的战术,以逸待劳,在双方遭遇兵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一一举大败秦军,保存了割据东南一隅的东晋政权。  相似文献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新阶层。深入了解我国阶层变化的原因、现状、性质和应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分析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原因及其特点,探讨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分析我国新社会阶层形成原因及其特点,探讨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家校互动方式与社会阶层分化的多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学校中学生家长所来源的占主导的社会阶层,学校可以被相应地分为中产阶级子弟学校、市民学校和贫民学校.从家长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对家长的看法两个角度发现,中产阶级子弟学校在家校互动上更有可能建设良好的伙伴关系;贫民学校在家校互动上表现出更多冲突与相互指责.前者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而后者社会资本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6.
曾几何时,教育焦虑问题已经从教育界内部的讨论议题转而成为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懂教育,但很多人都具有"家长"的身份.作为家长,自然是有诸多辛苦、委屈与无奈要倾诉.在笔者看来,其实教育焦虑的问题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中产阶层内部.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问题就是中产阶层自身的焦虑问题在教育问题上的投...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发现,出身于较高阶层的子女拥有较多的入学机会;公办高职院校中各阶层子女入学机会盖异最小;拥有较多家庭文化资源的子女获得更多的入学机会;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发展,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益加剧,而社会阶层差异所导致的教育起点不公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着重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起点公平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教育起点不公所导致的深远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对该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教育的社会阶层流动效应出发,运用CGS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因果效应,并对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验证。研究表明,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冲击的个体,社会阶层提升概率和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该结论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认知能力渠道促进受冲击个体的社会阶层提升,而收入并非主要作用路径。以上研究为继续实施完善免费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社会阶层是在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形成并逐渐壮大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经济状况、主观认同及生活品味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本研究以新社会阶层为调查对象,利用安徽省调查问卷数据,从消费偏好、住房状况、穿衣风格、阅读偏好和文娱活动五个方面描述其生活品味。研究显示,新社会阶层普遍拥有较好的经济和教育条件,较高的经济地位和消费水平也为其带来了独特的生活品味。  相似文献   

11.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世界优秀羽毛球混合双打运动员之间近两年共19场46局比赛中前三拍技战术运用进行统计,并运用SPSS软件将统计获得的具体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其技战术运用的规律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羽毛球混合双打比赛中,发球区域的不同与比赛每回合的得失分之间的关系密切;不同接发球技术的使用频次和第三拍击球技术的使用效果与每回合比赛得失分之间具有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社会阶层背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围绕社会阶层背景的各个指标因素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者们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图以比较的视角,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取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呈现圆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和特点,并为今后研究可以深入的方向和采用的视角提出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民国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来源问题是考察中国教育史中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如何演变的关键环节。本文在民国大学生量化数据库(CUSD-ROC)中大学生家庭职业类别数据量化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年均经济支出水平、民国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家庭收入结构、民国时期家庭规模等相关问题开展基于历史资料的实证考察,最终对中国近代大学生社会阶层的来源结构与来源主体进行较为合理的推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能够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这充分反映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机会分配机制的不平等。本文将为学界进一步探讨明清以降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复杂历史流变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4682名少数民族大一学生的调查分析,发现不同社会阶层少数民族学生对其选择高校的1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存在一定差异。在选择高校时,基础阶层少数民族学生受"学费和生活费因素"影响的程度相对更大,中间阶层和优势阶层少数民族学生则更看重"父母、家人或其他亲属的影响或建议"。进一步分析发现,少数民族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选择是关系社会阶层分化与流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全国2007级与2017级共84341份大一新生择校数据的研究对比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选择结果、满意度与决策依据的历时性变化,结果发现:与2007级相比,2017级优势阶层和中间阶层子女在重点本科院校和一般公办本科院校中的入学机会进一步提高,而基础阶层子女增长的入学机会则更多地集中在高职院校和民办院校中;2007级各阶层子女的高校选择满意度并无显著差异,但2017级基础阶层子女的满意度偏低;从高等教育选择决策依据来看,2017级基础阶层子女对"父母、家庭和其他亲人的影响和建议"重要性评价明显低于其他阶层,对"学费和生活费因素"的重视也较2007级有明显下降;进一步的因子分析认为,"高校特征和分数段"取代了"高校特征和学费"成为影响2017级各阶层子女选择高校的最重要因子,基础阶层子女在高校选择时更易考虑地缘学缘的影响,受亲友影响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16.
积极推进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性的理论及实践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我们应当借鉴包括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及方法、结构功能主义以及复杂性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内的各种优秀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其优点并结合我国国情,为我所用,充分发挥不同研究方法、理论在深入研究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中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聚类和递嬗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村落社会阶层结构的嬗变是广大农村在现代化变迁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截面。通过实地调查描述落儿岭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情况,并进行三个村庄社会阶层结构类型的比较分析,结合城市化的背景,分析成因,寻求构建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优势阶层子女更多地就读于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部属重点高校,而弱势阶层子女大多就读于专科院校.近30年来,这种“对应关系”变得日趋明显甚至固化.政府可通过早期干预、缩小收入差距及培育中间阶层等措施尽量降低家庭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弱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阶层再生产现象,进而提高各阶层子女间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外,新社会阶层正在逐步崛起和壮大,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各方面深刻影响着现行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迎接其带来的挑战,做好统战工作,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实际上,只有依靠包括新社会阶层在内的统一战线,才能进一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才能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出现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失衡的现象。在破解或消融这种结构性矛盾和失衡的过程中,中国的NGO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它可以调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各利益群体提供公共服务和均等的机会,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促进社会各阶层与政府之间、阶层内部之间的沟通,整合社会资源;此外,在处理公共危机方面也发挥着预警和协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