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殇》全篇洋溢着作者充沛的爱国激情。它是屈原的作品,这一点历代主要研究者均无异说。但情调悲壮的《国殇》与《九歌》其它篇章的风格迥异,是《九歌》中最特殊的一篇。近来又有一些楚辞研究者认为它不属于《九歌》,大有将其注入另册的趋势。这主要因《九歌》篇名与章数不合的问题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九歌》是屈原作品里的一束奇葩,而其中的《国殇》是最质实的一篇。但明清以来,学者对之聚讼纷纭。本文试图把《国殇》放在《九歌》的创作背景之下,分析《国殇》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及其作士气、张国威的目的,以此窥见屈原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国殇》是《九歌》中的第十篇。屈原依据楚国南方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神乐歌加工创作的《九歌》,大部分是祭祀自然界的神,有着浓厚的爱情色彩。《国殇》却是一首追悼阵亡将士的悲壮的挽歌,生动地描写了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忠勇,热烈地  相似文献   

4.
《国殇》是屈原《九歌》中的第十篇。《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抒情组诗,共十一篇。《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都是自然的神灵,而本篇所颂的则是人鬼。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究《九歌》的性质、屈原在怀王朝的任职、《九歌》内在系统存在的矛盾及屈原与《九歌》的关系等问题,我们认为,《九歌》为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所作。这些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其祭天神、地祇的九篇为屈原初仕怀王时依据民间祭歌所加工整理的国家祀典,《国殇》《礼魂》则是丹阳、蓝田大战后屈原再次被起用以三闾大夫身份所作祭奠两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祭歌,后来二者合流,最终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九歌》。  相似文献   

6.
《国殇》在《九歌》里,正如马茂元先生说的那样,是一篇“和其他各篇有所殊异”、“独标一帜”的作品.它不象其他篇那样写神与神或人与神相恋的故事;它写的是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塑造了为保卫楚国而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将士们的英雄群象.它与《九歌》其它篇一样,也是有所寄托的.屈原之作《国殇》旨在“风谏”.作者是以战争题材,借对死难将士们的赞美和歌颂来劝谏楚王的,希望楚王“悟过改更”,以振兴楚国.  相似文献   

7.
由于年代的久远,传世文本的错简以及传抄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楚辞.九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近年来,两湖的楚简相继出土,为《楚辞.九歌》有关《云中君》所祀之神、《东君》的错简问题、《国殇》是否为《九歌》组成部分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可知《云中君》所祀之神祇为雷神,《东君》在《九歌》中的次第存在错简情形,《国殇》是《九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改编刨作的具有独特体制的祭歌。共11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湘君》、《湘夫人》、《出山》、《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国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每篇各主祀一神,从“东皇太一”到“山鬼”所祭的  相似文献   

9.
《国殇》是《九歌》的第十篇。它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也是楚人祭祀为国牺牲战士的乐歌。戴震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屈原赋注》)古代把年龄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叫做殇。凡是在外死在战场的青  相似文献   

10.
正古老而庞大的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孕育了丰厚的内容,令人震撼、令人感动。这一点,在舞剧《九歌》与《兰陵王》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九歌》与《兰陵王》是现代舞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佳作,两部舞剧无论是取材、表现形式、道具以及结构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九歌》整部舞剧分为迎神、东君、司命、湘夫人、云中君、山鬼、国殇、礼魂八个部分。整部舞剧的核心思想取自于屈原的楚辞《九歌》。熟悉云门舞集的人都知道,他的创办者林怀民酷爱中国  相似文献   

11.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沅湘地区流传的祭神乐歌加工改写而成的,<国殇>是屈<九歌>的第十篇作品,是一曲带有英雄赞歌性质的祭神乐歌,亦是屈原精神和气节的极好写照.  相似文献   

12.
《九歌》。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现象,为历来《楚辞》注家重视而不断进行探讨的问题。通过考证:我们发现《九歌》,原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等九章,《礼魂》是前九章的“乱辞”。屈原《国殇》写于楚怀王十七年,是作者后来或后人编入《九歌》的,因而形成名为“九”而实为“十一章”的格局,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九歌》是屈原创作的楚国郊祀祭歌。  相似文献   

13.
《国殇》是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所作《九歌》中的第十篇,是一首奉献给为国牺牲的将士的祭歌。其歌颂英雄时,激昂慷慨,其悼念英雄处,悲壮激烈。这首诗采用了直陈其事的手法,既抒发了屈原对死难将士的深切哀悼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四)》。1963年10月第一版时,文章即出现了如下错误:“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国殇》是《楚辞·九歌》中的篇目,不是《楚辞·九章》中的篇目,应该说,《楚辞·九章·国殇》的错误是很明显的。造成错误的原因可能是笔误,因为文章下面的注释说“见本书上册523页”。打开上册523页,在选文《国  相似文献   

15.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组诗《九歌》中的一篇。诗人直赋其事,饱含深情,记叙将士们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搏杀的场景,歌颂了将士们以身殉国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对死难将士的深切悼念和由衷崇敬,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相似文献   

16.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围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  相似文献   

17.
楚辞中的《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所写的祭歌,也是自成体系的十一组诗,由于它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多采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成为卓绝的古典文学名篇.《国殇》这颗瑰丽的珍珠又在《九歌》宝链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相似文献   

18.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自东汉王逸以来,《九歌》主题研究出现了聚讼纷纭的局面。先后形成了寄兴说、民间祭歌说、国家祭典说、人神恋爱说等四种主题说。寄兴说产生最早,它着重强调屈原在《九歌》中所寄托的忠君爱国之情,在传统《九歌》研究中影响颇大。民间祭歌说关注到《九歌》所展现出的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将《九歌》主题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发展演变的研究结合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九歌》研究的视野。国家祭典说将重点放在《国殇》等较为特别的篇目上,弥补了民间祭歌说在解读中的缺陷,而结合出土文献的研究方法,使得《九歌》超出了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氛囤而具有更大的历史视野。至于人神恋爱说.虽有时欠缺纯学术研究的严谨力度,却始终在追寻着《九歌》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浪漫的特质,使《九歌》始终保持着作为泽被后人的精彩诗篇的鲜活。这四种看法各有侧重,也有互相结合和补充的部分,对抢劫《九歌》主题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夏初、再现于楚辞的华夏《九歌》从汉代开始,一直被当作“沅湘巫音”解读,根源于其易学结构、巫术原理失传,更与对歌中诸神的误读有关,以易学原理、神话分析为基础,可以发现诸神与八卦的一一对应,并对《九歌》结构意蕴与古代易图核心的统一获得认识。由此发现《九歌》的仪式秘密,即以巫术方式折祷夏民的和谐、安宁、生生不息。而屈原以《国殇》作为楚辞《九歌》仪式高潮而非后人辑《楚辞》时窜入的可能如果成立,就是对其寓意的发挥延续,即祈祷楚国的和平安宁。诗人最后选择一个属于《九歌》的自沉,用生命完成对它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屈原《九歌》之“九” 的含义,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认为“九”为实数,《九歌》共十一篇,首篇《东皇太一》是这种歌,为这组歌的序曲,末篇的《礼魂》是这种曲,为这组歌的尾声,都不算这组歌的正文,除去头尾,正好九篇。《九歌》之“九”为实数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