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如诗如画的树挂。“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开”这个诗句来描写树挂很贴切,树挂又称雾凇,是雾和水汽遇冷凝结在树木枝叶上形成的气象奇观。  相似文献   

2.
<正>四季有时,每个时节都有时令之物。“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这是来自民间的一句谚语。因为春生万物,所以被古人称为“种生”的芽菜最适合春季吃,以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夏日潮湿闷热,瓜类既能清热化湿,又能降温防暑;秋季阳气收敛,也是自然界果实丰收的季节,正是食果之际。那冬季为什么要吃“根”呢?根:应季而食的精华所谓“根”,是指以根、地下茎为食用部分的蔬菜,这类菜长在植物的底部,一般都生长在泥土里,如山药、萝卜、土豆、芋头等。中医认为,冬季阳气收敛而万物收藏,  相似文献   

3.
刘天驰 《资源科学》1988,10(1):62-64
枸杞是我国重要的植物资源之一,具有多种经济效益。植株抗逆性强,是干旱区、沙荒地、盐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枝叶繁茂,花果鲜艳,是街道绿化、庭院美化的观赏植物;叶大而肥、味鲜而美,作为疏菜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枸杞的果、柄和叶还是猪、羊的良好饲料。然而通常所说,枸杞全身是宝,并有“宝树”之美誉,是指它的医药保健价值:根名地骨皮、叶名天精草、果名构杞子等等。其中又以果实为主要利用部分,因宁夏所产品色、质量好,被称为“红宝”。在原产区的综合利用,多限于枸杞子作为滋补食品方面的加工,现已制成枸杞巴戟酒、枸  相似文献   

4.
分析蒜头果树中果实、枝叶、种子的化学成分,较系统地介绍了蒜头果油近年来的提取途径和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5.
大学学报“特色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目前编辑学界关于大学学报的研究中,一个所谓的重要命题就是“学报特色论”,这种观点认为:“特色是高校学报的生命,是期刊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本文从大学学报的历史使命、“特色论”的论据以及编辑策划三个方面对“特色论”提出了质疑,认为“特色论”没有真正把学报特色与使命的根本关系摆正,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6.
科技资讯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前不塔气村,早上8点半,段全喜家大棚里的活计已经忙得差不多了,他摘了几根黄瓜,给前来采访的记者尝鲜。
  一根又弯又细,另一根就顺溜多了,口感也差别明显。“这是用了永业生命素的。”段全喜指着后者告诉记者,“用上它,种出的菜卖相好味道好,还能增产两三成。”
  永业生命素,在前不塔气村名气可不小,这是内蒙古永业集团研发的一种含腐植酸的水溶性肥料,可使农作物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从而提高产量、改善口味。
  由一瓶生命素开始,内蒙古永业集团从赚农民的钱到帮农民赚钱,从提供科技服务到找市场、做贷款,为农民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将资源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联系在一起。永业正在尝试一条“一题多解”的新“三农”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7.
提到“鸳鸯”.我们总会想到情侣或夫妇。然而,在我国古代,“鸳鸯”最早是被比作兄弟的。 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到:“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  相似文献   

8.
冯锋  常斌 《科协论坛》2007,(7):25-25
“依靠科技创大业,带领致富奔小康”、“水阔凭鱼跃,科技拓富路”、“科技是根,财富是叶,成功是果”……5月17日,江苏省泰兴市第19届科普宣传周的开幕“好戏”市第三届科技创业致富状元事迹报告会隆重举行,10名科技创业致富状元创新创业的先进事迹不时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9.
5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舒德干教授等人在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突破性研究成果——发现已知最古老的尾索动物“长江海鞘”,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起源奠定了基础。这枚化石与舒德干教授早先发现的半索动物 “云南虫”、头索动物“华夏鳗”、后口类“西大动物”、脊椎动物“昆明鱼”和“海口鱼”一起,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 舒德千教授之所以将这次发现的古老动物命名为“长江海鞘”,是因为他是“长江学者特聘教…  相似文献   

10.
1布里安·波洛斯基的家乡位于安大略省西南部.每当他骑车行进在自家农场旁边的石子路上时.他都会小心留神着周围的情况。他会时不时前后扭一下头.他关注的是树木的枝叶、栅栏和来往的车辆。不是从没出现过意外.“有一次.在一个没有多少参照物的地方.我在路上翻倒了。”他回忆说.“我从一个小山坡上摔了下来.耳朵差点儿被一根树枝扎穿。”幸亏问题不大.毕竟他自小在乡下长大.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香港李嘉诚基金会9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三批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受聘暨第二届“长江学者成就奖”颁奖典礼,西北大学地质系舒德干教授是“长江学者成就奖”唯一的获奖者。 1996年舒德干两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最高权威科技杂志《自然》上发表文章,论证了他们发现的“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半索动物─—云南虫”和“世界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华夏鳗”,为这一世纪性难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1999年舒德干再次在《自然》杂志上撰文,发表了关于生命起源又一重大发现“西大动物”,引起学术界的极大…  相似文献   

12.
我在本文中所要提出的,是在果樹雜交中所得到的一些事實,它們无可置辯地證實了:把那討厭的孟德爾定律應用到多年生果樹底雜交上去,是完全不相宜的。五年之前,我在“由種子所培植的果樹底新品種之產生”一文中早已說過:根據我在這方面多年的經驗,要藉着人工雜交而從不同的果樹品種間获得有某種一定性格的雜種小植物,簡直是件不可能的事;更不要说什麼在第二或第三代植物中能可靠地預測,會有多少幼苗在類型  相似文献   

13.
舒德干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在西北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日本蒲郡市《生命之海》科学博物馆名誉馆长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舒德干教授长期从事古生物学、高肌虫和云南澄江化石库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基金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奖。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地球上38亿年生命演化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生物创新事件,它在不到地球生命发展史百分之一的,“瞬间”创生…  相似文献   

14.
在2004年2月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研究员、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和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承担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生命在地球上已存在40亿年了,但是有35亿年都消磨在了单细胞低等生命的水平上。直到5.3亿年前的寒武纪,神奇的“寒武纪生命大爆  相似文献   

15.
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是基因的“文字”。基因是生命的“语言”,生命的“剧本”就写在基因组中。生命的“戏”由基因产物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在细胞的“舞台”上演出。三十多亿年来生命的故事既一脉相承,又千变万化;三十多亿年来的“生命演义”,翻过了卷卷兴衰。人类自从认识了基因,就试图将可观察到的生物性状和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16.
因果转换,循环往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如动物靠植物、植物靠太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方向流动;风-风车-发电-电扇-风,形成能量的循环。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前因后果。“因”可以转变为“果”,“果”又可以转变为“因”,因果互易,变化无穷;因与果之间的每次易换,都可以生化出一种或多种全新的事物或事件。  相似文献   

17.
吴志梅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8):166-166,255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强劲春风给中小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过去机械的程式化课堂正逐渐被摒弃,一种新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生命课堂随之生成。课堂教学不再仅是教师的“预设”,更多的是学生生命智慧的灵动和生成。智慧的小学数学课堂呼唤着教师备课的机动和上课的灵活,呼唤着让“预设”在“生成”中“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大众科技》2011,(3):6-6
今年2月2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刘建妮、舒德干等人在早期动物起源演化研究上的又一突破性成果——《中国发现具有“节肢”的早寒武世叶足动物》。首次揭示了“原口动物亚界”中最令学术界困惑的起源谜团,即节肢动物门的起源与早期演化难题。  相似文献   

19.
高妍 《科学中国人》2006,(11):74-75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的源泉。多少年以前,我们曾经拥有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水边的落羽杉,用膝状的呼吸根从土中伸出;沙漠中的千岁兰用那又直又深的根吸收地下水。它们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人类创造绿色,营造一个美丽的家园……增加绿色植物的面积,让它永续发展,对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增进人民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技推广协会高新技术专委会常委、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常务理事李长潇研究员。李长潇研究员被国内外媒介誉为复制绿色生命的巨匠,在我国植物快繁领域中兢兢业业的奋斗着,建国50周年时被评为“共和国50周年著名科技实业家”。作为“成功中国入”被美国世界发明发展中心列入《世界科技专家与人才大辞典》。他发明的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TERNPC)被列为中国科技发展50年大事记。  相似文献   

20.
生命如何起源?极端条件下的生命现象暗含着怎样的生命起源秘密?最小的生命形式是什么样?这些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每一位生物学家。199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肖伯夫教授在对澳大利亚西部岩石的研究中,发现了地球上最老的35亿年前的微生物化石——蓝藻细菌微生物体,这些“微化石”里面有非常细的丝状物,被认为是生命的证据。他的研究小组用电脑三维图像技术这种丝状物进行了复原,这一古老生命看上去很像一段薄铁片绕成的弹簧。弹簧是一种螺旋结构,这让人们联想到染色体和蛋白质,它们在生物体内大多是以螺旋结构存在或以此为基础构成最后的形态。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