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评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即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聂培英 《文教资料》2010,(22):162-163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两门全新的德育综合课程。通过八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无论是在教研部门,还是学校、教师在实验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品德课程教学在学校仍然不受重视,所以遇到很多困难,希望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日常教学实践体会,对本课程教师应具有的一些素质作了浅显的论述。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对本课程理念的阐述,提出教师应有的人格素质;第二部分从教学实践中涉及的教材、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教师应有的业务素质;第三部分则总的谈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诸庆  钱燕萍 《文教资料》2011,(24):176-17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品德课程具有"从生活出发还必须回到生活中去"的特性,品德教育应该立足课堂引领,延伸课外践行,将课堂内外的生活沟通起来,实现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生活实践。品德课程作业的设计与践行是"引领学生回归生活,过有道德的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7.
以教学目标定教,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依据,也决定着整个教学过程的方向,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最先应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怎么达成。但在教研活动中,经常是更多探讨教学设计,而很少关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学活动存在形式化、浅层化的倾向,教学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怎样避免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浅层化,促进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深化呢?  相似文献   

9.
课改十年,石家庄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通过学科教学研究、骨干教师团队建设、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实践与探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科教学研究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董继荣 《广西教育》2014,(41):22-22
正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价意义重大,教学评价是否科学、公允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品德培育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开展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客观、公平地表扬学生在日常表现、品德等方面的优点,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在教学中,笔者经常使用发展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一、发展性评价教师进行品德与生活教学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成长、变化,不要一成不变,不能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事物。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当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率很低,新课标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植根于生活。那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对此问题做出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2.
一、细节性学业评价的理念 什么是细节性学业评价?细节,就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性学业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落实到细小的环节之上,使之更具体深入,全面有效。  相似文献   

13.
夏琰 《学科教育》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本拟从“按照教材内容,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开设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目前,其课程实施在开课、教师、教研、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方面都不容乐观。其原因在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任课教师、家长等诸多方面。反思"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本身,其综合的教学内容、多元教育功能、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心灵实际的课程特点,对任课教师和课堂教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亟待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有待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对其课程实施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该给这些成长中的花朵以雨露和阳光,所以,品德教学应以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往的品德课,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课堂教学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6.
本期我担任湖南省2010年"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郴州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班的辅导教师,通过与学员们交谈,我认为要上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熟悉教材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拿到教材后,就得先把教材认真地读一读,掌握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相似文献   

17.
杨昌礼 《教师》2011,(4):90-90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8.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际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时学生的影响和熏陶,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还能够在知识的传递中学会如何灵活进行交际。好的交际语言不仅会使课堂增辉。同时富于交际性和灵活性的教学语言还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能力将在交际中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巧用语言艺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0.
小学德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作为小学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比较系统地进行了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本文将基于现状,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进一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