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曾炯巍 《海外英语》2012,(21):31-33
新媒体时代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元识读能力。该文阐述了多元识读能力与多模态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提出构建多模态英语课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并探讨了基于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多模态英语课堂构建的一些理念,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合理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来构建多模态英语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介时代,人类语篇世界呈现出数字化和多模态化的特点,传统读写识读正逐渐被多元识读所取代。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以设计建构意义作为教学理念,分为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和改造性操练四个步骤。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拓展了新媒体外语教学的内涵,而且培养了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所带来的多元化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信息一体化和符号资源表达多模态化的时代,商务英语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入理解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并将多元识读教学法中的四个要素——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构架和转变式操练运用到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中,可以创设出基于多元识读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真实化、立体化和多元化的商务环境,而且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介时代,人类语篇世界呈现出数字化和多模态化的特点,传统读写识读正逐渐被多元识读所取代.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以设计建构意义作为教学理念,分为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和改造性操练四个步骤.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拓展了新媒体外语教学的内涵,而且培养了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所带来的多元化挑战.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对传统观念下语言符号内容的颠覆性创新,适应了新媒体时代对交流方式的切实需求。在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相比于单一模态的语言意义表达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文化内涵等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对推动英语教学国际化,提高英语教学课堂质量,增强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重要意义。教学实践中将多模态话语分析融入英语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注重多模态符号之间的协同,强化多模态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解读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多模态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上,以95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从语言输入、输出及评估等角度来研究多模态英语教学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融合了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印刷版式等符号资源并涉及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交互的多模态英语教学比传统语言教学更受学生欢迎,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识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及技术识读能力等多元识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由于信息系统的持续发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充分重视。因为现代语篇具有的多模态性特点,传统的以读写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能符合学生的具体需求,现代英语阅读教学应该对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给予充分重视。现通过对多模态识读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意义与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史军华 《教育与职业》2012,(14):100-101
文章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提出架构大学英语课的多模态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和多模态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英语教师通过明确指导、多模态示范和设计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识读和多模态交际;学生发挥主体性和自主性实现多元互动,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师生互评和自评进行多模态化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辅以信息技术的多模态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将成必然。该文在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实现多模态视听说课堂的建议,总结出多模态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结构,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代语篇的多模态性,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单一阅读教学已不再适用,现代英语阅读教学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书面语篇具有意义丰富的多模态资源,因此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实践,并要充分利用语篇外的多模态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11.
杜荣 《天津教育》2021,(3):174-175,178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使教师对教学形式与教学过程更加重视。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在阅读理解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策略,进而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和发展。本文将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仅是教师提供教学方案,学生接受教学方案,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完每篇课文之后脑海中只残留有文章的轮廓和几个单词,不能形成自己的英语思维,真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本文通过高职英语课本的讲解简述阅读教学改革,把思维培养渗透英语阅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提升英语阅读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杨华 《成才之路》2020,(5):90-91
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对英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目前英语阅读网络课程存在模式目标不清晰、学生学习主体性不明确、网络课程内容开放性不高、学生之间合作有限、网络软件针对性不强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不稳定等方面问题.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的英语阅读网络课程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侧重网络、阅读和协作,包含个人阅读及资料收集、小组合作、成果呈现和师生交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开放性和应用性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批评性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微传播时代语境下,新媒体阅读渐成主流,但信息的碎片化使青少年的阅读呈现出快餐化、盲从性以及娱乐化等特征,这给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正视学生新媒体阅读现状,将传统阅读教学与新媒体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关注数字化课堂教学研究,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杨方明 《成才之路》2021,(13):36-37
学校要注重实施师生“海量阅读”计划,建设书香校园,建立“屏读时代”名著导读网络教学模式与资源共享平台,推广“屏读时代”名著导读教学新的教学方式,明确“屏读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找到有效的导读途径,在全校推进“屏读时代”名著导读课的开展,让学生在各种言语实践活动中深入感知名著、理解名著。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批判性阅读模式倍受关注,它主要强调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总结主题思想,更要注重判断、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论证过程、写作目的和语气,以此来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批判性阅读策略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策略的频率和意识;批判性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显著程度大于常规教学方式;学生对批判性阅读教学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是十分重要而又相对薄弱的环节。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创建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阅读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提高英语阅读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田秀峰 《海外英语》2012,(16):23-25
This paper aims at proposing some instructional suggestions for incorporating critical reading strategy into Chinese EFL class room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ossibilities and significance of teaching crit ical reading to L2 learners. It attempts to raise both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and students’awareness in using critical reading strategy and to provide them with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applying this strategy into the real classroom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