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学术界,有人依据量子力学哲学问题的讨论,认为客观的和观念的“科学实在”包括现象世界、经典世界、量子世界、经验世界和理搭世界,这五种实在的世界同时存在。然而从爱因斯坦的科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外在的世界只有一个,这五种世界是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对客观存在的外在世界获得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原本脱胎于生活世界,教学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片面追求知识与理性、真理与标准、分数与效率等外在目标的过程中,教学悄悄地异化为科学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理性对待“教学回归生活”的口号,反思和清理科学世界、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关爱人、发展人的教育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生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在科学素养的诸方面中,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是最核心部分。科学态度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倾向性,是他的科学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科学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它往往以科学精神为载体,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和外在表现,影响着人们对科学知识把握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共时态关系基于“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前提。科学与宗教,就是人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科学的”或“宗教的”——来把握世界、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理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文化样式,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理解这种关系,既需要以主流文化样式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来衡量,也需要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相互渗透和评价。一定时期科学的世界图号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科学与宗教在特定时期的相互关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相互评价,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模式”的具体含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出发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把“模式”看作是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式的统一。教学模式就是关于教学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在传统教学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我国的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以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统摄社会生活世界,认为科学世界是根本的,颠倒了科学世界与社会生活世界的关系,造成了社会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使学生难以体验到本应属于他们的生活乐趣,而是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之中,甚至厌学、逃学。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及其科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在对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作为他对终极意义上的宇宙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既不同于斯宾诺莎的上帝概念,也根本区别于神学宗教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的上帝概念不仅是指导他的科学理论研究活动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他用来评价某种科学理论体系所构造的自然观的哲学标准.  相似文献   

7.
世界是一个整体,科学和艺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只有统一在世界认识的整体之中,才有可能整体地把握世界的脉搏。本文否定了“艺术思维是一种‘特殊思维’的结论,认为“艺术思维是思维在艺术范围内的一种特殊形式”,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补和相互渗透的,最后归结到当今世界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个学科之间呈现出纵横交叉、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许多新的边缘科学,必将有利于促进科学和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心理实验法的困境在于滞后的自然科学观,从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观念和实在科学论角度重新审视科学观,并据此阐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倾向,重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核心是文化性,整合和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作为外在世界反映的上帝形象已经开始慢慢弱化了。外在世界已经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并非由超自然力量主宰,它可以用自然法则来解释。很多学者认为,正是科学的兴起引发了宗教的衰落,而随着宗教的衰落,神话也渐渐衰落了,至少那种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神控制诸如此类的神话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流行了。这就是神话与科学的关系起源。围绕这一关系,从电影明星出发,论文开拓了新的神话视野。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实践源于对自身合理性的认识论反思,是科学内在秩序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科学教育符合科学实践的认识论逻辑,并在科学与生活交织的文化场域中指向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然而,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不确定性假设衍生出内涵迥异的认识论范式,致使科学教育形成差异性的发展路径和异化形态,表现为“机械—还原”论造成科学教育的无人危机,“形式—符合”论形成科学教育的真理强权,“有机—连贯”论导致科学教育生命观的泛化,“语境—实践”论易使科学教育陷入多元化的虚无。实际上,科学产生于人类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充盈着人性价值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地方性文化”。文化场域中科学教育的价值规律和实现机制遵循人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路径上,以彰显人的文化生命价值为导向确立教育目标,融合科学文化的“真、善、美”选择教育内容,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开展教育实践,基于科学文化自觉施以教育评价。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文化之人的塑造和养成。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科学观会产生科学教育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传统科学哲学的科学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论,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呈现的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知识实用性的价值取向;科学文化哲学的科学观将科学视为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过程,凸显科学的人文性,以此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教育应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追求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历史世界,让学生在模拟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科学写作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科学写作在国外已引起一人们的高度重视,但国内有关科学写作的研究和实践还不被人们所关注.科学写作是指通过文字或图表等载体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思维具体地呈现出来,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表现,更是学习者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再现的反映,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活动具体化为外在表征.科学写作有助于学生将不同的概念进行连结,从而促进科学概念的发展;增进学生的认知策略和科学推理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  相似文献   

13.
科学写作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引发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促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发展,提升科学推理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有效路径。科学写作过程由计划、转换和检查构成,具有循环、交互性。任务环境和作者的长时记忆对科学写作亦有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科学写作的内在认知过程及外在影响因素予以针对性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往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关于科学问题的界定及其分类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关于科学问题的认知完全匹配。本文从新的角度(三个世界的视角)对科学问题进行重新界定,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对科学问题类型进行了新的划分;根据科学问题新的分类标准,重点探讨了紧致性科学问题和扩张性科学问题生成的逻辑机制。同时从逻辑学角度而非心理学角度为科学问题的生成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的关系,说明这两种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或然、动态为特征的量子理论从微观角度揭示了完全不同于宏观世界的运动本质与规律,并逐步衍生出一种带有世界观性质的崭新思维方式。将量子理论中所蕴含的思维逻辑融入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有助于理科教师避免因聚焦于活动的外在形式,而过于强调既定的探究模式、规范性的指令步骤以及标准化的数据结果,造成背离科学探究实质、歪曲科学精神,使探究式教学活动流于表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心理实验法的困境在于滞后的自然科学观,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惫和实在科学论角度重新审视科学观,并据此阐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倾向,其中质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倾向,质的研究核心是文化性,整合和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条由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的路径。旧形而上学实质上把世界理解为科学世界;康德将旧形而上学的外在对象转换为内在理性,通过将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降为现象世界而把道德世界从科学世界中解放出来;胡塞尔把康德的纯粹理性彻底内在化为纯粹意识并将对象理解为自在的客观之物,通过研究对象之主观相对的被给予方式,指明了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基础,最终把生活世界从旧形而上学的科学世界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纸笔测验、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引导性工作单、现场观察对重庆市118名高一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测评,以此来研究这五种评价方式对不同性别、成长环境、成绩水平、学校性质的高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表明,三种工作单和现场观察这两种评价方式可以相互替代,纸笔测验与现场观察、三种工作单都不能相互替代.比较而言,工作单比纸笔测验更加有效.在三种工作单中,结构性工作单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20.
实在论主张认识对象是实在的,科学理论反映客观世界,但是华尔兹反对这种观点,认为理论是解释规律的工具而非再现客观世界,他关于理论的定义、建立及其评价的思想都体现了反实在论的倾向。这种倾向对他的理论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他建立了简单精致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削弱了他的理论的解释力并给批判者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