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剖析“鲧复生禹”神话,鲧-禹部落(家族)具有雨师职能.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鲧的被杀背后真相是自死.“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老人自死之后的“三年之丧”的仪式.仪式中鲧向禹转移的“神灵”形象、仪式的空间特性都体现了源自祖先颛顼的部落传统.“鲧复生禹”神话具有老人自死习俗与成人礼仪双重意象.以禹为核心,颛顼-鲧-禹部落在三代史的开端具有特殊地位与重要性,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的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相似文献   

3.
中外学术界对鲧、禹传说性质的认定,经历了一个由传说到历史、由历史到神话、再由洪水神话到创世神话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将鲧、禹神话认定为创世神话并进行研究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大林太良、叶舒宪、胡万川等人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都将鲧、禹神话认定为陆地潜水型创世神话。笔者先前也将其认定为世界父母型创世神话,现在看来,这些观点都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反思《天问》错简调整的缺憾,依据文本的内在联系,对三处调整进行辩驳:鲧禹治水属于大自然神话,不应后移至夏初;夏朝事中鲧、羿、风、雨、鳌的神话,围绕“天式从横”而写,不应分散;篇末写自我处境,问楚国状况,无须分开。  相似文献   

5.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6.
由于远古时人类有限的自然认知,使人类无法正确解释自然现象,远古先民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从而神话产生了。神话包含了原始人类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日本神话即是如此。对山神、石神、树神,特别是太阳神的崇拜大大地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天皇信仰与原始神道也因此产生。  相似文献   

7.
屈原在《天问》中关于“鲧禹之事”有这样的发问:“永遏在阴天,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关于“伯禹愎鲧”的看法,历来有三种: 第一种是刚愎说,祖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禹,鲧子也。言鲧愚狠,愎而生禹,禹少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林庚先生承此说,他说:“愎,音必,刚愎,婞直。”  相似文献   

8.
"鲧禹治水"是神话,也是历史,是诗性的历史,是一种变形的、艺术化的历史书写方式。还原神话的历史庐山真面目,既需要历史学的研究,也需要从民族文化特性、思维方式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入手,将它置于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解读,方能更好地理解。"鲧禹治水"只是中国众多神话中的一篇,在此只是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9.
《五蠹》“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课本注:鲧和禹挖河(泄水)。……此注与古籍所载鲧治水的传说相抵牾。按《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就是说,鲧是用拦河筑坝的方法来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远古先民从葫芦崇拜、鱼崇拜直至水崇拜的渐进演化过程,窥探了远古先民在与严酷大自然反复较量、反复斗争中的艰难足迹和对大自然蒙昧认识的深化过程,从而揭示了中国文明史进程中的一种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11.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12.
女娲造人实施的是所谓“孤雌生殖”,代表先民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女性崇拜的历史回忆,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神话,此后女娲在神话中的降格则表明女性历史地位的下降,女娲异名分化的产物西王母也有类似的变化,她由地位崇高的尊神逐渐沦落为被玩弄的对象,当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是时代较晚,情形更为可悲罢了,。“伯禹腹鲧”乃是典型的“孤雄生殖”之文化遗存,“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更表明子女已归属父亲,这说明了男性对女性的彻底胜利,亦即父系氏族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3.
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社会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先秦文献收录的传说史籍中,禹迹天下、纾解水患,奠定了早期王权,肇基了夏代历史;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因此,涉及鲧禹治水区域、工程遗痕、水路流向等问题,历来是代代史学人的热门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神话塑造了鲧、禹、夸父、精卫、刑天等一系列神话英雄形象,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和斗争,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崇高的人格理想和坚强的生命意志。悲剧美和崇高美是这类神话共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始祖神、创世神及文化英雄。女娲神格本身就是从图腾崇拜到始祖神的一种反映,其造人、补天、置婚、作笙簧的煌煌功业的表象背后隐含着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生命密码。这种生命密码即是生殖物的象征物以及生殖交合的象征物与巫术仪礼等物象。女娲神话的生命密码蕴涵着远古先民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生命的祈盼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神话塑造了鲧、禹、夸父、精卫、刑天等一系列神话英雄形象,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冲突和斗争,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崇高的人格理想和坚强的生命意志,悲剧美和崇高美是这类神话共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周易》是建立在数基础上的预测符号系统。其作者只所以用数来建构这个系统,是由于受远古先民数崇拜意识的影响。数崇拜意识来源于数神秘意识。无论是爻卦符号的制作和形成,还是求卦方式和占筮的著草都深深体现远古先民的数神秘意识。数神秘意识导致了数崇拜意识。《周易》的数崇拜意识主要反映在对数的从已知推未知的推演功能方面,集中体现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极数知来”两个命题上。《周易》的数崇拜意识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意识,深深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它所倡导的通过数“穷理尽性至今”的思想在秦以后沿着儒家方向、易卦方向、数学方向发展。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周易》仍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腾格里”一词兼有“天”和“天神”双重含义。作为“天”,最早绝非指“天空”或“天穹”,而是指凡颠之称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之称。在凡颠和凡颠上空或上方,也即“天”上,最引人注目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什么天体呢?毫无疑问,是日月星辰。在日月星辰中,太阳、月亮占据着无与伦比的显赫地位。所以,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最初指的便是太阳和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太阳、月亮这两个有生命有人格的天体便是蒙古语族远古先民所崇拜的“腾格里”。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最后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西域长时间信仰萨满教,萨满教文化内容大量反映在民间文学中,而萨满教神话是萨满教文化中一个重要部分。雏吾尔英雄史诗《乌古斯传》中蕴含着萨满教神话,如:关于“狼族”、“狼生”“狼祖”的神话反映了狼图腾文化;关于“树生”神话,大树也是古代雏吾尔先民崇拜的对象,并视为白己的始祖神加以膜拜;还有关于乌古斯的奇异诞生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