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泽厚认为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文章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儒道墨三家倡导的道德人格各具特色,代表了各自阶级在大变革时代的道德诉求。儒道墨三家彼此之间,甚至本派内部不同观点激烈碰撞,相互辩驳,相互影响,纷争不断。由于时代以及封建阶级统治的需要,儒家成为最后的受益者。以儒家设计的道德人格为主,兼容道墨诸家的合理成分,最终构建起了中国传统社会民众克己修身的道德理想境界,成为中华儿女代代为之奋斗不息的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李泽厚先生认为,虽然无论是在审美的人生态度上,还是在人格理想上,亦或是在审美趣味方面,儒道两派都有各自的主张,看似相互对立,但从精神上来说,两派并不全然对立,而恰恰相互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人格堪称中国五千年文化所能孕育出的最美人格之一,无数后人对于嵇康的人格景仰不已,赞颂有加。嵇康的人格之所以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既是儒道两家理想人格的融合,同时又超越了两家现实人格的不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并未在学术理论上为儒道融合或互补做出任何贡献,但其人格实践却为儒道人格中各自最美的方面做了最充分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魏晋玄学的产生,对中国思想化观念的走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援儒入道,以道释儒的结果就设定了儒道互补的化态势,它架设起了中国士人的化心理结构场,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6.
儒家的胸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而不中断,在于其宽广的胸怀,有巨大的包容性。儒家先后与道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融和,形成了儒道互补、三教合一、四教会通等形态,繁荣了中国的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7.
儒道美学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形成有重要意义而且影响了华夏美学传统的形成。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表明儒道在不同的美学追求途径下关注着同一个美学命题:人,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自我导向作用是文化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之一,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差异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对该文化心理的运作机制予以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进而揭示出在扬弃儒道"理想人格"模型的过程中,"文化自觉"原则所理应受到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儒、道理想人格为个人的价值体系设立了稳定的判断准则,并且对个体行为起到了引导和模范榜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属于其积极方面的影响,自古以来被世人所重视。但是,儒道"理想人格"导向所引起的弊端却同样不容忽视。在扬弃儒道"理想人格"模型的过程中,"文化自觉"原则理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曹植拥有儒道互补的人格特征,其一生用力在儒,得力在道,是庄子思想构筑了他游仙诗的基本思想,他的游仙诗着力表现了对生死的无法释怀,对享乐的难以割舍和对自由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1.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人格,也是历代儒家推崇并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中的“仁”、“义”、“礼”、“信”、“学”等内容寓有深刻的人格教育内涵,研究“君子人格”对当下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孔予以“仁”为核心提出了君子人格,该人格主要有“仁”“义”“札”“智”“信”五个结构要素,且“仁”为核心,“义”和“礼”为道德和社会评价标准,通过对“仁”“义”“礼…信”的认知,达到“仁”“义”“礼”“智”“信”完美结合的一种人格结构状态,这种人格结构状态具有道德性、规范性、互动性和功能性等特征。深入探究君子人格结构内涵及其特征有助于人格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与道家便是其中的两大重要派别,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具体而言,儒道互补表现为源头上的男女互补、出世与入世的协调和审美意识的相互补充。这种互补有着一定的根基和缘由:孕育于先秦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殊的哲学基础之中,以"道"为共同纽带,均崇尚和谐美。可以说,先秦儒道的文艺思想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后世具有较大的启示:对国家治理而言,应当注意调节"秩序"与"自由",以达平衡;对文学创作而言,应将"为人生"与"为艺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杜威与蔡元培都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因受西方资产阶级人格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构建了其"完整人格"教育理念,而蔡元培则在中国大力倡导"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拟从杜威与蔡元培人格教育思想的内容、特性来考察他们的异同及对当今人格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相似文献   

17.
用计算机从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3476种书籍中检索关键词“自强”得到1674条语句材料,经内容分析法研究表明,可以归纳出“个我”、“小我”、“大我”三种自强人格的语句材料;再对大我自强语句材料做进一步内容分析,发现大我自强人格包含“进德修业”、“盛德大业”和“天德圣业”三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德”、“业”双修的特征。我们提出的健全人格概念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我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品人散文是散文史上值得关注的存在。其文学世界里的主人公群体主要是由热爱与天真两类文化性格组成,从中充分传达出作者一种印象和直觉的品人观。这是汪氏援道入儒、外道内儒的立人理想的体现,和传统儒道互补的内涵不同,从中隐含了其对诉诸西方资源改造国民的反思与拒绝,并包涵了其寻根思想之精义,具有一定文学思想史的考察价值。  相似文献   

19.
理想人格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深层次、最关键的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君子”进行准确定义是培养其理想人格的前提,而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君子”人格结构所提出的一系列“君子”培养路径,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所认同和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