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传统"新概念与"非个性"理论;在"论哈姆雷特和他的问题"中提出"客观对应物";在<玄学派诗人>中批评"感受力分化",倡导感受力融合.这些都阐发了他这样的诗学观:诗人应该有历史意识,化个人经验为普遍经验,把过去的一切看成动态的体系,赋予这个体系新的意义,将个人的新的艺术品加入到这个体系并略微改变这个体系;诗人应化主观感受为外部世界,达到外部行为与内心情感的完全契合,使精神与物质统一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2.
"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T.S.艾略特是欧美现代派最有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荒原》开启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被誉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而中国"新月派"前期的重要作家闻一多是深受艾略特影响的著名现代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死水》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名篇。在对两位诗人的生年及作品进行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荒原》与《死水》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及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诗论当属"非个人化"理论,这个诗论的提出是为了纠正浪漫主义诗论对情感和个性过于强调的弊端而提出的。艾略特认为文学传统作为诗人的共同财产应当被重视,诗歌的情感应该是"非个人",艺术创作实际上是"非个人化"的过程。艾略特在创作中践行了他的诗歌理论,《荒原》这部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就是对其诗论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4.
济慈和华兹华斯同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但是两位作者关于诗学创作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济慈强调诗人的完全自我否定,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即济慈所称的"消极感受力"。而华兹华斯大力倡导诗歌作者"自然情感的外溢",强调诗人主体感情的表达。两种创作方式的冲突,实质是诗人感情内在冲突的外化。而本文就以济慈《夜莺颂》为例,探讨诗人在追求"消极感受力"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情感冲突。  相似文献   

5.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提出的"消极感受力"的命题中所包蕴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想和诗与艺术本真超越尘俗的精神在济慈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与文艺理论批评中都未得到完全,充分,足够的重视.本文正是试图从"消极感受力"这一命题的视角出发,初步阐发了只活了26岁的年轻诗人济慈,用自己的诗意生命所体悟到的个人艺术才能与对诗学传统文化的"消极"状态的关系,及诗人自身的分裂与诗人无个性意识的伟大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想的火花,并且大胆的把济慈对艺术的体悟与中国道家"为道日损"的境界相互阐发,体悟济慈对艺术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作,是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总纲。《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批判传统二元论哲学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经验理论。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基于"经验论"为基础的生成主义知识观,以培养"反省思维"的"民主教学论"范畴框架为基础,构建了以"做中学"为核心范畴的范畴体系。综合来看,《民主主义与教育》的范畴体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立足于时代境况和国家文化;二是基于辩证批判的逻辑推断;三是超越二元论的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7.
神学与美学的相遇发端于"两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两者的契合空间与悖论同时存在,并在神学美学体系中得以彰显。C.S.路易斯的神学美学思想为神学与美学的会通提供了极佳的注脚。他将神学语境下的审美问题指向人类自身,并借着对爱的诗性言说,使神学与美学的会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鲁迅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他被描画为现代中国的圣人;封建社会的逆子二臣;诗人和战士;启蒙小说家;批判理论家;民族魂等.其实,他对自己也进行了描画,比如"牛"或"蜗牛"等,并在其创作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文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所以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在传播美术知识的同时,努力使学生获得美感经验,并以感受力为学习动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是增强感受力。感受力心理学上称之为感知觉能力。人的智力开发与其感受力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果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抽象思维活动就无法进行,就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更难以进行科学发明与创造。增强感受力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  相似文献   

10.
R.H.托尼是英国工党史上一位颇为重要的人物,他对20世纪的英国工党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通过起草《人人接受中等教育》、《工党与国家》和《为了社会主义与和平》等重要政策,托尼对20世纪英国工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无论是对工党左派还是右派,无论是对老工党还是新工党,托尼的思想都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成为其政策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海子是活跃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用短暂的一生,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传奇,而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艰辛生活的诗人来说,他对民族以及个人生命的思考则在作品中反映地更加深刻,同样地这也使得作品蕴含无限张力,以下仅从感性外观层,认知评价层,哲学意味层浅析《亚洲铜》这一作品。  相似文献   

12.
英国作家A.S.拜厄特的小说《占有》继承和发扬女性文学传统,从当代女作家独特的视角,以远古时代、维多利亚时代以及当代三个时期女性人物的生存经历为考察对象,展现了从远古到现代女性生存的集体经验和女性边缘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许多文学大师都把对夜间的描写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穆旦也奢好描写夜间,《更夫》、《漫漫长夜》、《防空洞里的抒情诗》等诗中抒情主体在表达诗人自我经验的同时,也承当着民族历史的守夜人及个体存在的守夜人的使命,他在守护着个人经验的黑夜的同时,也守护着民族社会现实与历史的茫茫黑夜,而他的守望与期待己扩大为对民族历史的光明未来的守望与期待。  相似文献   

14.
章晨 《现代语文》2007,(12):56-57
鲁迅的写于1925年10月的《伤逝》通常是被看作"五四"青年追求个人解放的一个寓言或概说。然而当我们寻找鲁迅这一时期个人经历时,发现1925年亦正是鲁迅个人生活中起承转合的一年,站在这个背景上,透视他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这就为解读《伤逝》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一种对于语言的感性直觉的理解力、感受力,是一种言语能力.语感教学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重要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目标"部分更是明确:"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16.
享有美国“诗歌之父”称誉的沃尔特.惠特曼以自由诗体创作了浪漫诗集《草叶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生命的咏赞。对自我肉体与灵魂的歌唱,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欢愉;对自然万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挚爱;对社会运动的欢呼,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神往;对死亡的热忱欢迎,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感悟。惠特曼一生都在为自由而努力,渴望“既充分又真实地记录一个个性,一个人,即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的‘我’”,并力图通过他来表现一种民族建构意识。“他要做一个‘人的诗人’”。作为其代表作的《自我之歌》正是通过一个人(即诗中的“我”)来表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生命脉动。诗中的“自我”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但又超越了诗人本身,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民主人格化的形象代表。惠特曼对自然万物情有独钟,他选用“草叶”这一意象为诗集命名便是其中最鲜活的证明。在诗人眼中,草叶乃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是最重要的东西,它象征着美国社会的活力,是诗人理想中民主自由的意象实体。正如诗人在《自我之歌》中所咏唱的:“它(草叶)是一种统一的象形文字/它的意思是/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间都一样地生长”。  相似文献   

17.
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需要我们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适宜的图片资料,为学生搭建起发展阅读感受力的"脚手架"。生活经验会激活学生心中类似的情感经验,适宜的图片,会让他们的文字感受力攀登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赵翼是清代重要的史学家、诗歌评论家与诗人。其诗学观念主要见于《瓯北诗话》之中。赵翼尊重古代诗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诗学理念。他以创新为标准确立一套"正统"谱系,对前人诗歌进行新的规整与评析。  相似文献   

19.
正感受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心理素养的角度来看,感受力是指学习者对文本中的相关元素产生的感觉、知觉,进而引发丰富的心理活动的能力。感受力又是一个经验性概念,从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学生对外界刺激生成感受的可能性。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对象,如果学生在包括文本阅读在内的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并能引发内素,可以发现这就是学生吸取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犹如空气之于天地而无处不在,以上分类只是便于解读,并不意味着文化元素就没有其他形式以及存在空间。三、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开掘培养显然,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产生强大的感受力,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挑战。而笔者基于教学经验,以为在实际教学中适时开掘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并施以教学,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的。例如,在《山村咏怀》这课的教学中,作为小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语文的开篇,笔者做足了文章。在汉字教学中,笔者结合数字从一至十的写法,让学生在学写简体的一至十时,还给学生介绍甲骨文上的一至十的写法,让学生认识中国汉字的源远流长;笔者向学生介绍算筹中表现数字的方法,以让学生知道作为汉字的数字是如何在算术中得以运用的;笔者亦结合《道德经》《庄子》等著作中对数字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九九归一等思想。有意思的是也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零呢",这个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点科学知识,让学生知道能量与特质演变过程中的"无中生有"的神奇……同时,结合"亭台",笔者给学生呈现一幅山村水墨画,让学生去想象亭台六七座的情形。于是有学生问亭台是什么意思,笔者顺势结合之前准备好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与台,给学生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去构思诗境中的亭台六七座的情形。这样就让学生在看、听、思的过程中构建起了对中国建筑的认识,文化的元素也就随着这一教学过程流入了学生的血脉。这里只是借助于小学语文中的《山村咏怀》对开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举隅之一例。实际上还有太多的课文可以作出更多的开掘,因而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传统文化元素,进而提升自身的感受力,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必须肯定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亟须建立以传统文化感受为主线的教学,因而教师就需要在更广泛的文化视角下去开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相似文献   

20.
<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传世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用"月"这一意象为脉络,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一、望月思考的哲人形象分析《春江花月夜》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写,又以月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初唐诗歌创作的新趋势,即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诗歌的发展脉络是从宫廷御用的路线转向个人抒情的路线,诗人把一己之情融入普遍性的主题之中。"月"是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