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拟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分析清朝外交家黎庶昌《西洋杂志》中所描述的西方形象,阐明黎庶昌笔下的西方形象与其时社会集体想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散文家、学者黎庶昌被誉为清代贵州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以文化为纽带,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外交活动,赢得了所驻国人民的一致认同,顺利地完成了外交任务。他的文化外交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外交活动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颇负盛名的外交家与散文家黎庶昌所撰《西洋杂志》一书,以经世致用的思想和带有鲜明东方特色的书写展示近代西方映像,体现出文化思想儒学化与散文写作近代化的特点,是近人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文本之一,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黎庶昌是著名的学者、外交家、散文家,被誉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在古籍整理、研究,散文创作及外交等方面的成就早为世人所崇尚与称颂;此外,黎庶昌对我国教育事业甚为重视,提出不少改革封建传统教育的真知灼见,并创办“新学”付诸实施,亦可谓是一位教育改革家。  相似文献   

5.
黎庶昌(1837-1896),贵州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人物之一。对其在晚清时期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许多论者从文学、外交以及政教诸方面多有论述,然而他在担任大清驻日公使期间搜集和整理刊刻的《古逸丛柳,对我国古代图书的发掘和整理所表现的卓越贡献及其在版本目录学方面的成就,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里,笔者试从黎庶昌刊刻《古逸丛书》和丛书在版本目录学上的意义两个方面作简要评述。《古逸丛书》的搜集与刊刻,得惠于黎庶昌丰富的学识和杰出的版本目录学知识。《古逸丛秘所收各书,皆是自元明以降在…  相似文献   

6.
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是贵州近代史上最负盛名的三位先贤.他们终其一生勤勉治学,学问淹贯博雅,著作等身,名重士林.三贤生活的时代,正值古老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千数百年未有之奇劫"的晚清时代.内忧外患,时局危殆,虽不幸而饱经忧患,备尝艰辛,但他们并不以个人忧患艰辛为甚,而更多关注、焦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他们深具家国情怀,以通经致用的学术使命观照现实世界,因而,他们的为学趋向具有强烈的知识救世意识和担当.承循良之绪,撰述《樗茧谱》,以实学裨益于国计民生,彰显的正是三贤的这一为学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考求郑、莫、黎三贤撰述《樗茧谱》意蕴,光大业已岑寂的绝学,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色产业,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机器人学家森昌弘的佛教式“恐怖谷”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机器人学家和佛教徒森昌弘于1970年写了一个短文《论恐怖谷》。自这两页纸的论文发表之后,他的"恐怖谷"概念就成了仿真机器人工业、电影工业、文化研究和哲学领域(人的超越性)讨论的一个主题。这里根据当代日本文化状况对仿真机器人技术和人类文化的机器人化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对森昌弘这位《机器人中的佛》的作者而言,人们应该对所有生物和存在本身都具有慈悲心怀,甚至包括对我们的技术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事物都包含佛性。  相似文献   

8.
论文疏理了关于"国学"的几种不同定义,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国学"、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首先应确定"国学"的核心对象与核心观念。与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同,文章对"儒学为国学核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先秦主流学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四家主要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明确此四家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在这四家之中,道家为体,"天道"是其核心观念;三家为用,但三家的"人道"主张与倾向各有不同,因而彰显出不同的人文色彩。先秦之后,融合道、墨、法、阴阳等各家而成的儒家遂成一家独尊之势,成为先秦之后中国古代庙堂的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形态乃至民族特征的丰富性,仍然离不开其他三家持续不断的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国学"的核心,才能全面理解儒家的发展变化,进而准确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沙滩文化是贵州乃至西南文化的代表,是云贵高原上绽放的一朵历久弥香的文化奇葩。它从清代乾隆盛世开始,繁荣发展达一百余年,流风余韵,在西南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学人景仰。沙滩文化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其杰出代表。他们崛起于僻壤的贵州遵义山区,"学究天人,识通古今,著述宏富,义理深醇,在清一代的著作界占有极重要位置。"沙滩文化学人著作,涉及经学、文学、诗词学、音韵学、金石目录学、方志学、农学、教育学、社会学等  相似文献   

10.
屈原《天问》中有20句连续"述问西伯姬昌"的诗句,古今注家对其中的一些诗句及关键字词之义多有歧解,均未能将此20句诗意连贯为一体。对此20句作出新注译必须建立在总结前人注解和古史考证的基础上。这20句可总括为"西伯姬昌强国兴邦,子孙后代昌盛久长"。  相似文献   

11.
郑玄《毛诗笺》(以下简称郑笺),训诂内容丰富、方法较完备,是汉代以来随文释义的典范。两汉众多经学家治毛诗,唯有郑玄作笺对毛诗的流传推广作用最大。虽然西汉三家诗盛行并列于学官、立为博士,而到了东汉末年“自郑笺即行,齐鲁韩三家遂废”,又到唐孔颖达定《五经正义》、诗取毛郑,更使毛诗为后世所崇尚,最后完全取代三家而成为诗学的正宗。可见郑笺的训诂是卓有成效的,在汉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郑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本文拟着重谈其词义训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黎庶昌(1837—1896),贵州遵义人,我国晚清著名外交家和散文家,遵义“沙滩文化”代表人物之一。《西洋杂志》是其先后出使并留心考察德、法、美、西、意、比等国内政、外交、社会及经济见闻而撰著的书籍。文章以《西洋杂志》为线索,对走出黔北山门、睁眼看世界的黎庶昌给予了有见地的评价,认为黎庶昌敢于走出国门是“只缘心中有正气”,因而始终抱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学习西方的文化与思想,并从器物层面扩及到制度、精神层面,肯定了黎庶昌为中国近代社会传播西方文化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的三篇论文,选自2010年11月12日到14日在镇江召开的"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的提交论文。这次研讨会,由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三家联合主办;而笔者选刊的这三篇论文,颇见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与三家会议主办研究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用词不当     
有的人,说话、写文章往往用词不当,结果不是词不达意,就是把意思弄拧了,甚至还会引起人们的误解。用词不当的原因有很多,下面举几种作例子:一是不看对象滥用。比如古代官府常称老百姓为“黎庶”,这个词对缺乏文化的老百姓来说是听不懂的。有一次一知县下乡,问一老人:“近来黎庶如何?”老人答:“今年‘黎树’好,只是虫吃了些。”这样答非所问能怪听的人吗?  相似文献   

15.
郑庄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三任国君,他继承了祖父郑桓公及父亲郑武公政治遗产,政治、经济、外交上均有重大作为,带领郑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国家。但由于其驱逐幼弟、囚禁母亲的行为,对其形象解读历史上颇多争议。梳理从先秦到当今的文献辅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发现对于郑庄公的形象解读有着鲜明的阶段性,而其形象流变的原因是家国关系从家国同构到家国异构的变迁。剔除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各自的不足,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对传统家国观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3个玉米育种骨干自交系的单株产量等9个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各性状配合力在P1、P2组亲本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P1组亲本利用潜力大小顺序为178>独321>478>郑653>郑58>中72>9046>洛05>郑32,P2组亲本利用潜力大小顺序为昌7-2>郑22>53选3>豫8701.通过综合衡量,我们认为独321、478、178、昌7-2做为育种骨干系最为适当.  相似文献   

17.
以"表现革命来龙去脉"为主题的《三家巷》在"十七年文学"及其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但从作品中的民俗描写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三家巷》中大量、丰富的风俗描写一方面成为我们领略岭南民风民俗、物候性情和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又在建构文本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拟从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探讨《三家巷》中风俗描写的作用及其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软实力成建三(以下简称"成"):请张老师谈一下对习总书记近来几次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讲话的认识,特别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三个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的重要观点,这个观点与更宏大的概念如中国梦、民族复兴等有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丁有国 《鄂州大学学报》2011,18(4):39-43,47
该文根据卷绪乙未年(1895)贵州遵义黎庶昌(曾任清政府驻日本大使)编印的张裕钊《濂亭遗文》卷三中记栽的《策莲池书院褚生》的问题(未见到学生答卷)撰写的。阐明张氏对陈季立、顾炎武的推崇和对“叶韵说”、“合韵说”的否定,以及学懂汉字“假借”在阅读古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朋友"是中西方共有的"泛人类"经验与文化,但在中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其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却具有很大差别。中西方"朋友"观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系亲疏;二是时间长短;三是相处之道。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特点与社会组织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朋友"观和交往习惯。其次,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是形成不同"朋友"观的外部原因。再次,中西方不同的历史经历与民族性格是形成不同"朋友"行为的基本原因。最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决定他们对"朋友"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