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作为大学的举办者,对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以国家"985工程"建设为例,从资源依赖的视角审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探析大学自治,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寻求政府与大学在资源交换中的有效平衡,实现政府对大学的期望,有效实现大学对学术自治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一直是影响大学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然而,大学与政府间的经济关系是大学和政府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动机,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双方拥有的不同经济资源进行选择、配置和利用,从而实现教育与社会资源交换,进而形成大学社会总价值产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有梦想的人的聚集之所,梦想的实现奠基于大学的脊梁;因为,有脊梁才能有担当,有担当才能托起梦想。大学的性质决定大学要有脊梁,优秀的大学需要有健硕的脊梁。然而,目前中国大学的脊梁却难以挺拔。出现这种情况与大学本身、大学中人以及政府等有着密切关系。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学、大学中人以及政府共同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重点大学建设政策的延续,“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干预行为较为明显,因此如何协调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来看,“双一流”建设中政府与大学之间存在资源依赖关系,并且是一种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对政府的资源依赖属于索求性依赖,而政府对大学的资源依赖属于选择性依赖;大学使用政府资源的自主性远低于政府使用大学资源的自主性。这种政府与大学之间的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妨碍了大学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大学的同质化发展甚至引发了大学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通过借鉴资源依赖理论相关内容,可从构建契约型合作关系、确保大学外部资源渠道多样化、组建大学联盟和重视大学特色发展四个方面,探索“双一流”建设中政府与大学非对称资源依赖关系的协调路径。  相似文献   

5.
大学和谐发展论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的诉求不断增加。如何在坚守传统大学精神,保证实现社会公益职能的前提下,平衡各种厉害关系,成为大学和谐发展的关键。大学要保持和谐发展,必须实现政府、高校与市场三方力量的平衡,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衡,必须实现大学发展规模、效益与质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历史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考察中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表明:新时期政府与大学之间的根本冲突已经不复存在,政府对大学的控制表现较为强调大学对政府的实用价值,强调大学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作用,而忽视大学自治权力对大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科学技术是政府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方针的贯彻与实施情况下,政府必然愿意赋予大学更自由的学术环境。但是这一过程是大学与政府问的博弈,需要经过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通过对高等学校的公共性及高等学校提供产品属性的分析.确立了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大学进行干预的范围与界限;在此基础上,探析大学实现公共责任所需的外部保障条件;以及政府如何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通过公共政策干预确保大学公共责任的实现.从而保证政府实现对高等教育公共管理的目标与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市场介入大学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市场介入大学开始就朝着主导大学的方向发展。大学要想不完全为市场所控制必须有对市场的制衡力量。政府、社会都是可能的制衡力量,但作为一种大学外部的影响力量,政府和社会的干预也有走向极端的可能。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建构。对于大学来说,应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关怀社会又反思社会,在自主和控制之间寻求合理尺度,与市场、政府、社会保持适当距离,实现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崇尚学术与适应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大学的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营是大学为了实现办学目标,获得有利的办学环境,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拥有更大的主动性,与有关外部组织、团体或个人展开的互动合作活动。在计划体制下,大学经营所采取的是被动经营模式,重在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市场体制下,大学采取的是主动经营模式,经营逐渐成为了办学的主要手段,经营的范围拓展到一切有智力和人才需求的社会组织。大学经营模式不同,经营策略也不同。计划体制下的被动经营通常只能采取请示等方式;市场体制下的主动经营,除了请示之外,更多地采取了协议、走访、形象设计等策略。  相似文献   

10.
某种意义上说,大学运行就是不断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不断协调内外各种关系和矛盾的系统过程。其中,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及其结构问题一直是大学运行过程的风向标。处理得好,则成为发展动力;处理得不好,则成为发展阻力。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都逃离不了这个主题,也试图破解这道“难题”。那么,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府角色?大学到底“依赖”政府的什么资源?大学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如何实现自主发展、自我提升?一、大学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政府角色古今中外的大学发展理路都证明了一个最基础、最难厘清的观点:大学的发展与政府始终若即若离。这种“即…  相似文献   

11.
科研资源如何配置是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最基本的问题。大学的科研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情况,即科研资源在大学组织间的配置和科研资源在大学教师个人间的配置。大学组织间科研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这种非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不同发展历史所形成的大学组织在科研实力与水平上的差异;二是政府的指令性优惠政策。教师个人间科研资源配置也是非均衡的,但是非均衡并不必然导致不公平。政府的政策应该是有利于建立起一个基于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科研资源配置体制。  相似文献   

12.
重构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目标,即是要不断调适各种关系,实现大学以及大学与政府、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大学制度存在的诸多不和谐现象,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重构我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解决大学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立大学目的的价值向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目的具有社会目的和大学自己目的两种形态.其中的社会目的又可分为纯粹的社会目的与政府目的两种.社会目的多变、复杂的性质,使其与大学本质和宗旨难以契合.中国大学由于对"世界大学通例"存在抵触意识,本土文化和制度资源中又缺乏理性的大学观念,因而一直以社会的目的为目的.而社会对大学制度和文化的强力影响使大学的本性和意义受到严重抑制.要实现大学目的的置换,则是一项需要大学内外部力量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大学的自治理念带有一种狭隘、保守与封闭的行会自治色彩。随着大学逐步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轴心机构,政府作为国家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的代表,在向大学提供其所需大部分资源的同时也向大学施加了压力。大学自治成为一种“有条件的自治”,即自治是有限度的,大学必须主动地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趋近于政府对它的期望。  相似文献   

15.
袁瑛 《文教资料》2009,(9):162-164
本文主要研究了政府干预大学的合法性、范围与方式及其对大学公共性实现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大学不同的干预及大学公共性实现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美国全国性大学为样本,对大学筹资结构与办学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经费来源结构对大学办学绩效不构成显著影响,竞争性经费结构对大学办学绩效则构成显著影响。具体到各项经费上,政府拨款比例对大学办学绩效构成显著负向影响,政府补助与合同、个人捐赠与合同比例、投资收益比例、其他核心收益比例均对大学办学绩效构成显著正向影响,学费比例不构成显著影响。我国应该鼓励大学筹资结构多元化和民办大学的发展,促进大学基金会和社会捐赠制度建设,培育和挖掘企业或校友资源,增强政府经费的竞争性和选择性,从而促进大学为赢得更多经费支持而不断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提高自身办学绩效。  相似文献   

17.
现代大学的制度创新必须处理好“有为”与“无为”、“求真”与“向善”、“规范”与“限度”等问题,以破解现代大学发展的瓶颈,进而厘清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确立大学章程、完善委员会制度、健全学术评审体系、和谐组织文化、合理配置资源等,实现现代大学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大学制度改革的法治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前我国逐步走向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实现大学制度改革的法治化,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制度改革法治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改革重大决策的法律化和大学与政府关系的法律化。前者指以法律形式来表现政府的重大决策,通过法律程序制定政策,实现政策制定过程的科学、民主、公开;后者指明确大学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规定大学与政府的有关权限职责,使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构筑在法律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延伸和细化的体现。纵观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及现状,我国大学科技园呈现出一个大分布、小聚集的发展格局,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良性互动,实现了以点及面的辐射式发展。并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为例,分析了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合作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政府主导为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研究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无法发挥出大学科技园在集群创新方面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商业化运行,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发挥产业链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附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场域中,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大学附属学校。与传统大学附属学校相比,"新"大学附属学校的特征表现为: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质为目的,具有明确的政府导向;它们与大学是合作关系,由双方组建的协调机构推动合作;"新"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外部性强,重在依托大学资源的输入和支持。"新"大学附属学校的涌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关系"的命题,反思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的机制,并开启"合作导向"教育发展思维:"新"大学附属学校扩展了"大学附属学校"的内涵和外延;探寻大学的内驱力是"新"大学附属学校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是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联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