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采用自编的《小学生社会公德与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河北省1300名城乡小学生进行了社会公德与教育现状调查,SPSS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小学生社会公德表现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学校社会公德教育得到了小学生们的认可;小学生社会公德在城乡之间没有差异;女生社会公德明显优于男生;社会公德除在诚实守信维度上4年级学生明显优于6年级学生外,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年级差异。为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社会公德,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确保教育质量;摒弃传统人才观,落实现代人才观;根据年龄特征,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和衔接性。  相似文献   

2.
十多年来,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并在较长时间居住在城市,他们的孩子也由农村进入城市读书。这些由农村进入城市读书学生因为家庭等原因导致社会公德意识、习惯有所缺失,而中学特别是高级中学并没有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公德底线及相关社会公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法,避免说教。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历史悠久。然而,当今社会,学校忽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父母过分迁就子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严重的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造成小学生缺乏社会公德心、缺少感恩意识。学校和家庭要协同起来,对学生开展各类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逐步形成文明礼仪。  相似文献   

4.
王宁 《黑龙江教育》2002,(10):20-20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你是否会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室里,常是满地废纸、果皮和杂物;书桌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离奇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洁白的墙壁上,印上了醒目的“球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公德修养差的表现。强化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应以“熟知社会公德内容,明确遵守公德意义,争做遵守公德小公民”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小学生公德意识和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性、自律能力为核心;以把小学生培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为目标。班主任要注意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任课教师要加强学科渗透,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接受公德…  相似文献   

5.
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原因在于学校、家庭对社会公德教育也存在缺陷,同时社会不良风气和道德法律化程度低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应通过理性教育、底线教育完善道德立法,增强刚性约束机制,来探索学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彬 《教书育人》2014,(12):15-15
现阶段,部分学校受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公共意识方面的教育,导致一些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滑坡。联系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针对实际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不理想的学生社会公德,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加强重视和培养。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直接关系社会公德进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因而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公德教育,首先应从学生在校园中的一言一行抓起,强化其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措施:继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公德问题的认识;学校应制订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创造良好的文明氛围;加强学校教师的表率作用,使学生学有榜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为了解城市小学生情感现状和更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对滁州市某小学的200名学生情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小学生的情感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是,城市小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模糊,积极情感的体验性不强,消极情感的控制欲消除方式不当,应激情感处理方式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以加强学校情感教育和家校合作来促进城市小学生的情感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应该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既要强化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担当起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如何有效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适当的内外教育途径,培养他们优秀的责任品质,是小学教育应该思考的要  相似文献   

13.
郑金霞 《教师》2020,(10):89-90
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文章对现阶段小学生规则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规则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落实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学生社会公德形成的关键期,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在小学班级教育活动中开展彰显尊重内涵的社会公德教育尤为重要。以班级为教育单位,以遵守社会公德为伦理底线,制订明确具体的班级一日规训,将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反复规训、评比激励、督察检查等策略,让社会公德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心理不和谐状况调查显示,在学习障碍、性格障碍、行为障碍上存在问题的小学生略高于存在其他问题的小学生。其中男生心理不和谐的比率略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心理不和谐比率远高于城市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薄弱学校学生心理不和谐比率高于软硬件较好的学校;留级学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行为障碍上均高于非留级学生。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工作,以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性格,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要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思想品德学科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引导学生从小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培养目标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由于实行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战略,再加之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必将影响着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此,本研究对重庆市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实际调查,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以使人们对城乡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道德之基、美德之本,是衡量一个国家全民素质水准的重要标志。在学校抓好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社会公德确实存在着滑坡的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道德行为状况令人十分担忧。为此,如何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笔者认为,学校方面应紧守“五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