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董丽 《文教资料》2011,(11):94-96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来的,因此,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在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从而重视语文学习,爱上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3.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好统编教材,让传统文化精髓根植童心,为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固本、铸魂,打好人生底色。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要树立文化自信,保持对中华文化坚定的信心;同时应该科学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提炼传统文化思想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郭微 《考试周刊》2011,(69):231-23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要而有难度的课题。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作者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尝试把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区域活动中。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以其特有的美和乐趣使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了有益一生发展的知识与体验,成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积极的承载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形式,避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说教"、"灌输"等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说:"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杂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当代杂技创作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主题晚会的兴起,与戏曲、舞蹈的嫁接,都使杂技的文化含量在不断提升。杂技人牢牢把握"技"是杂技的本体、"艺"是杂技的神韵的创作理念,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传统文化精神才是中国杂技的生命。当回顾近年来的精品之作时,不难发现,那些作品中闪烁的不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吗?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通过杂技这个载体体现出来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能够理直气壮地向全世界宣布,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杂技。  相似文献   

8.
舜德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我们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学校应立足实际,继承和弘扬舜德优秀传统文化,从学校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将校园建设成为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的乐园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9.
人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精神家园的寻找,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人生幸福的感觉;社会的文化需要在本质上表现为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建立,有了共同精神家园就有了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和谐、进取的社会发展态势。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寓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单体寻找到精神家园的需要。本文自人的文化需要出发,运用文化学方法,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问题,提出了应该关注的四个方面:人生动力与精神家园、社会发展与共同精神家园、社会单体精神家园培植与社会共同精神家园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与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也是在十九大后继续研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深化了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涵和建设路径的认识,在把民族精神家园看作共有共享的理想信念的同时,也指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民族性、时代性等基本原则,并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但既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过于宏观,而没有凸显微观的民族视角,缺乏指向性和细致的量化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內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垂壅庑┯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儒家文化圈”内各国文化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的,多样性的文化教育在冲突与融合中推动着各国文化教育整体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影响力,经合理取舍,会成为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创新是每个民族文化教育进步的灵魂,某种文化教育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转换,赋予合乎时代与国情的內涵;必须坚持民族文化教育本位的基本立场,善于保留本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之特色。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辛亥革命后国人的道德信仰缺失产生的原因。指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传统、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以及民国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了文化有其历史继承性,只有在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才会真正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维忠 《教育研究》2005,26(8):36-41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的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我们应在努力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的同时,将数学教育的变革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通过中西方数学与数学教育文化传统的比较、数学文化价值的研究、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关系的研究、数学文化素材的挖掘、中学生数学观的现状分析、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的研究、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数学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的研究,以及数学建模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努力奋斗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是由我国近代以来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历史选择,是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路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抉择之后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共产党总结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出的科学选择,是引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改革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改革作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各种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但总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或逻辑不能违背。基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改革应当注意把握教育的独立性和超越性、教育的时代性和历史性、教育的文化性和民族性、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逻辑路径。从宏观、长远和形上的角度来看,这四个方面分别展示了逻辑与历史、内容与形式的张力。教育改革应参照各种历史机缘保持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试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是创造的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陶行知教育学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改造社会振兴中华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教育的出发点,从中国国情出发创造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坚持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和教育传统,积极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并使之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问题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改革是在西方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话语背景中展开的。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时,过于注重操作和形式化层面,而这些理论和方法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冲突往往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理论上过度推论和实践中的种种不适应。从文化人类学、知识社会学、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出发,分析目前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普遍面临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教育文化十分丰富,对西方教育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注意与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关系, 注重在传统教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19.
李协京 《教育研究》2005,26(8):78-84
20世纪末以来的日本教育改革,一方面朝着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分权化的方向发展,带有强烈的新自由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渗透着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恢复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凝聚力,带有浓厚的新保守主义色彩。这种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教育改革,将给日本的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法自然的和谐教育理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心关系,不仅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发展指导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身心,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子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的教育原则,主张教育返璞归真,身教重于言教,知行合一,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而且给当代教育教学目标原则改革以诸多重要而深刻的启示;老子辩证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教与学诸多矛盾的有机统一,不仅对古代道德教育有至为深刻影响,而且对当今国民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仍有相当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