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武术礼仪教育的表现形式1儒家"礼""仁"思想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种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  相似文献   

2.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3.
儒家礼、欲思想的现代价值张践,张宪平编者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其中某些部分,长期受到误解,其中就包括礼和欲的思想,因此需要我们以现代社会的眼光进行重新解释。孔子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儒家文化体系中,仁与礼是互为表里的。如果离开了...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将"仁"作为价值的核心,阐发出包括"礼、乐、政、刑"在内的一整套完整治国方略体系。先秦儒家的刑罚思想作为这一体系的组成部分,既具备了儒家的核心价值,又拥有刑罚所独有的原则与规范,这种特点由儒家的价值理念与刑罚自身的特点共同作用而造成。文章梳理先秦儒家关于刑罚制度的产生、构建、运行以及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系的论述,了解在这些论述中所包含的刑罚思想,并从中剥离出具有普适性的刑法理念,从而为今天的刑罚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6.
荀子兼采道、法、名、墨诸家思想于一体,却始终被视为儒家学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礼"深入系统的阐发。荀子思想在吸收先秦各家学说后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向,集中体现和落实于关于"礼"的形上建构中。通过对"礼"的深入分析,不能不说荀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7.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孔孟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仁"德思想又在孔孟的伦理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孔子"仁"德思想和孟子"仁"德思想的分别阐述和对两者学说中"仁"德思想的比较分析,可以使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中核心的"仁"德思想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仁"和"礼"的基础上,提出"德主刑辅",主张以"德政"为手段,恢复"礼治"秩序,董仲舒从"天道"出发,以"三纲五常"论为基础,提出"阳德阴刑"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惠能"无相戒"的思想渊源与中国礼文化熏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礼俗生活有很多的一致性;"无相戒"与"礼"在义理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修养规范上具有通用性。中国礼文化为"无相戒"的流布提供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和人性基础,在此基础上,惠能的"无相戒"在义理层面也表现出了超越当时中国礼文化的地方,而这又为后世儒家心学的礼仪观所借鉴、吸收。惠能的"无相戒"与中国的礼文化在历史的时空中展现了良性的互动,这为儒佛和谐、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为今天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利维坦》是英国近代现实主义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的成名之作。在该书中,霍布斯以利维坦为喻阐述了人们为避免自然状态下的苦难,通过订立契约、让渡权利、组成国家的过程。霍布斯所提出的人性恶、自然状态、利维坦(国家)等一系列概念及假设,不仅对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国际政治理论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利维坦》被经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视为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源泉,而理想主义的世界主义也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霍布斯与洛克从两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出发演绎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理论体系。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的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其中人们的终极价值目标是生存: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和谐有序状态。其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享受人权。为摆脱自然状态,两人设计了不同的契约方式和内容。并产生了不同的政治社会。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洛克政治哲学则对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重大启示,两人还都对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启蒙时代阐扬的政治法律观念,对西方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深远影响。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启蒙哲学,存在着诸多歧义的理解方式与实践形式。霍布斯从特定的人性论立场,对自由主义的成立前提即利维坦国家,做出了奠基性的解释。随着"权利时代"的来临,"利维坦"却被彻底遗忘了,但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孔子礼学合理性基础何在?揆诸先秦史料可知,"礼坏乐崩"的时局背景是孔子礼学诞生之时代要求;援"仁"入"礼"是孔子对周礼的合理改造;"性与天道"则成为孔子礼学得以最终建构的双重理据。  相似文献   

15.
在恐惧的激情推动下,霍布斯致力于寻求和平的道德律,一是为苦难的人生,二是为年幼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是有了功利主义伦理观。其主要内容是:相对主义的善恶观、利己主义的人性观以及和平主义的自然律。文章对此做出了归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自然观。在孔子的观念中自然界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论语》中的自然观有许多理性因素和人格化的特点,通过孔子对待自然事物的方式和他对自然事物的感悟,人们可以从自然观的角度解读"仁""礼""德""理"这些概念的内涵。《论语》中体现的自然观是多元的,这是早期儒家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借鉴托马斯·沙茨针对好莱坞类型电影研究提出的秩序仪式理论,分析姜文执导的四部电影,指出其所呈现的秩序性影像特征:主要人物男性化,矛盾解决暴力化,空间存在混乱化,主题表达崇高化。  相似文献   

18.
19.
在对原发境域的探索方式上,孔予以构成式的理解去领会思想的终极状态,其天命观散发出敏锐的“终极识度”,这样的终极识度在东方哲学诸如老庄、佛道思想中都有相当的体现。纯势态的海德格尔思想在此处深合于孔子的天道观。自西周始,周人即以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这样的识度来“以德配天”,而孔子对周人原发境域下的天与命深切体悟在心,以一种“仁”之根本思想方式和“礼”之行为方式来契入此纯构成境域,由知命,知天性再到知天,达至于天人之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围绕婚俗这一主题,通过婚姻观念、婚礼仪式、过程以及婚姻、家庭、社会等视角对中国塔吉克女性社会角色进行考察和研究。在婚姻观念里,塔吉克女性的婚姻观反对独身,存在早婚现象;在婚礼仪式前,塔吉克女性角色在订婚、提亲、定亲和送彩礼中均有所体现;在婚礼过程中,更是通过新郎迎亲、神圣的"尼卡"、哭嫁离娘、揭面纱等仪式反映塔吉克女性的社会身份;在婚姻视角中,塔吉克社会保有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和严格的家长制;在家庭视角中,塔吉克女性地位的成因与传统文化、社会性别观、经济依附关系和教育弱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社会进程中,塔吉克女性自觉和塔吉克社会自觉是改善塔吉克女性地位的两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