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通识教育改革和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提出了科学与人文并重,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和奉献意识以及培养社会各界的领袖之才的通才教育理念。在主政浙大期间,竺可桢通过创建人文学科,制定分类选修制度,延揽一流师资等一系列举措将其通才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取得了教育改革的巨大成功。竺可桢将西方教育思想的再造与本土化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对当今中国的通识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竺可桢教育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独树一帜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本文论述了竺可桢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即以求是精神为核心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还总结了竺可桢教育实践的经验 ,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竺可桢的大学教育思想与治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可桢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中西教育之长 ,颇具特色。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1 3年中 ,他秉着“求是”精神 ,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改革大学教育 ,将浙江大学从一所底子薄弱的地方性大学发展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著名高等学府。学习和探讨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德国“双元制”中等教育及其现实功能石鸥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传统上几乎总是将德国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与“双元制”联系起来,同时又将“双元制”与一成不变的消极落后的教育体系联系起来①。虽然这一现象有其合乎事实的一面,但也不难发现如此评价过于简单化和过浓的...  相似文献   

5.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促进青少年廉洁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廉洁教育是近年来引起较多关注的话题,建设廉政文化也是党中央在审视我国现阶段廉政建设的发展状况而提出的举措。本文从青少年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分析我国青少年廉洁教育的现状,将廉政文化建设与促进青少年廉洁教育联系起来,寻找二者之间紧密的联系,通过分析廉政文化建设对青少年廉洁教育的意义,阐述如何通过构建社会廉政文化来促进我国青少年的廉洁教育。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农村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双重"性格特征和很强的可塑性。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务必注重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以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将化学知识与我国化学发展史联系起来培养其感恩意识,与生活和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其爱国热情,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其良好品德,与科技和国防联系起来培养其科学态度,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浅议竺可桢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竺可桢先生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 ,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一名忠诚战士。他一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和教育事业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是竺可桢校长率领浙大师生员工西迁 ,坚持办学 ,培养了数量可观的教育和科技人才 ,在浙大近 140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中 ,大多数是竺校长在校时聘任的教师和毕业的学生。他的卓越的教育思想 ,执着的求是精神和显著的办学成就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竺可桢 2 8岁获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与竺可桢,皆为浙江绍兴人,一位是明朝大儒,一位是浙大校长。阳明先生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贤,竺可桢以阳明先生“致知力学”的治学精神、“内省力行”的道德修养、生于忧患的“公忠报国”精神和协助地方改良社会的服务精神,鼓舞浙大学子修身治学、服务社会。竺可桢教育思想兼具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若西方教育制度是其思想的骨架,阳明思想则是其血肉,滋养竺可桢形成其独特、丰满的教育思想,支撑竺可桢在抗战时带领浙大师生蹑阳明先生的遗踪西迁,服务地方社会,创造出“东方剑桥”的办学奇迹。  相似文献   

9.
外语作为人们外向思维的工具,这一"小环境"必须与大世界联系起来,将因材施教与整体教育联系起来,将本学科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联系起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与名校长的教育理念紧密相关,其中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等名校长的教育理念对近代及当代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名校北大、清华、南开、浙大为例,分析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的教育理念及办学实践,以期对我国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通识教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2-1949年间的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竺可桢及他们主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都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丰碑,他们所坚持的通识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大学在办学理念和实践运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读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和陆象山《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二篇文献,从道统、学统与政统关系的角度来揭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制度,并延伸考察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些主要问题,并从传统书院教育中获得对促进现代教育发展的某些启迪。  相似文献   

13.
刘铭传在抚台期间,大力发展文治教育,招抚高山族居民,兴建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番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学堂,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台湾特色的教育系统。通过刘铭传的教育改革,台湾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近代化事业迅速发展,民族关系得到缓和。刘铭传在台湾教育文化建设方面的贡献是卓著的,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整个教育思想发展史中也是有重要地位的,应该得到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王宏 《培训与研究》2009,26(9):104-106
与新文化派重实用而轻人文、重现代而轻传统的教育思想不同,吴宓提出培养"博雅之士"的"通才"教育的思想,其目的是为建设中国新文化造就既能会通中西,又有专业的新人才。吴宓的教育思想以柏拉图的"一多并在"为哲学基础,秉承传统儒家的教育思想,并以白璧德新人文主义为新的视野,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学以为己"、"教以成人",故而吴宓非常注重教育在涵养人性、培植道德、救国经世方面的伦理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传达出传统儒家和新人文主义改良人心、提倡道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中国的传播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途径上,不断创新,走一切可行之路,尤其是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方法上,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各施其力,各展其长,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在内容上,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传播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提倡平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等.他的教育平等思想,既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积淀,又吸收了西方民主思想的精华,更来源于他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其教育平等思想的内涵丰富,涵盖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具有全民性.蔡元培的教育平等思想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公平和教育普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子学在新加坡的早期传播,主要是华侨通过创办华文学校、华文报刊和成立华侨社团来进行。新加坡独立后,朱子学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政府大力在学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并开展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教化活动,从而提高了新加坡人的文明程度。在现代化建设中,新加坡发掘朱子学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分离出现代性的思想资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东亚新加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曾妮 《学科教育》2014,(1):121-127
研究聚焦于一所普通初中教师的德育观念,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教师的德育观念可以概括为“看”(kān),其现实形态主要表现为看着学生“不出事”、“不犯错”.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教师们进行了“全天候”“零死角”的监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制度,动员了部分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此种“看”的德育观念,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性的德育立场.教师对于德育责任的推卸,对于德育本质认识的偏差和对于德育过程的简单把握皆源于一种“在场却缺席”的德育立场,即教师们以看似在场的德育姿态使真正的德育缺席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之中.其后果不仅是淹没了学生的主体性,更是从根本上消解了教师德育的自觉性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