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多读者都将金庸笔下的萧峰视为佛家之侠,而本文认为应该是一个儒家之侠的典范。儒佛两家对待人生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而纵观萧峰一生的所作所为,其无一处不体现着儒家的道义和精神。萧峰最后因仁而死,其结局也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魏红梅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1):49-52,56
余阙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他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立身处世以儒家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忧国忧民为己任.他用汉语创作的散文,能够鲜明地体现其宣扬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主张,洋溢着积极进取的儒家情怀.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儒家尤其提倡忧患意识,它体现了儒家士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民生的关注,是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责任意识。这与其所标举的圣人人格是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不仅仅是抒情形式的差异.“无我之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源于庄子“丧我”、“物化”思想,所表现的是本真的宇宙生命情怀.“无我之境”和儒家、道家性情论有关.  相似文献   

5.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清官良吏,他的为人、处事、为官、仕宦、事君均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民生实务为着力点,高扬儒家“仁政”和法家“法治”精神,积极为百姓抗命谋利,可谓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利百姓之所利,充分反映出海瑞的“民生情怀”,体现出清廉为民、关注民生、为民请命之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为解决我们当代反腐倡廉、解决民生实务、密切联系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6.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清官良吏,他的为人、处事、为官、仕宦、事君均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解决民生实务为着力点,高扬儒家"仁政"和法家"法治"精神,积极为百姓抗命谋利,可谓是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利百姓之所利,充分反映出海瑞的"民生情怀",体现出清廉为民、关注民生、为民请命之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弘扬,以为解决我们当代反腐倡廉、解决民生实务、密切联系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7.
“为己之学”是先秦儒家学习思想的高度概括,对“为己之学”的解读是对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乃至整个儒家为学体系的重要一窥。历来受到儒学研究者的重视。先秦儒家的“为己之学”以人性论为其逻辑起点,通过对学可明德的信仰以及对“内圣”而“外王”的逻辑推演,树立了先秦儒家为学思想的精神价值导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以明确为学之志趣、内省多思之方法以及躬于实践之途径铸造了“为学由己”的为学实践模式,赋予先秦儒家为学思想以实践之可能,从而奠定了整个儒家为学思想体系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姜夔是南宋词人的代表,其词题材广泛,涉及感时抒怀、咏物记游、交游酬赠等,但关于姜夔词中的爱国情怀却始终存在一定争议。近现代以来,姜夔的爱国之思、淑世情怀已经逐渐被专家和读者认可,然而关于其爱国词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从姜夔爱国词的艺术手法、章法结构、创作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其爱国情怀之所以含蓄隐晦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儒家天地人管理思想显现管理王道现代价值。系依据儒家天地人体系、学说、精神,由管理王道来贯通天地人管理,而形成完美的调和效果显现管理王道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之前,苏轼“奋厉有当世志”,以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指导,积极用世;贬居黄州之后,苏轼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在词作方面进行创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思想意蕴与人生情怀。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出苏轼遭贬之后向往隐逸生活的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执著于现实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入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捷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12.
自居易是中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70多首讽喻诗,这些诗篇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些讽喻诗的特点可以从如下五方面作出探讨。(一)坎坷经历: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形成的现实原因;(二)现实主义诗论: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理论基础;(三)诗歌创作:白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四)诗歌形式:自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外在统一;(五)诗歌影响:自居易讽喻诗人民性的持久魅力。  相似文献   

13.
张靖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08-110
郑板桥擅长诗文书画,是清代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同时,在文艺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虽然这些理论显得很通俗,但体现了郑板桥内心深处朴素的艺术思想,以及他对艺术的一种敏锐感悟。  相似文献   

14.
郑小琼的诗歌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照出了当下的、中国的、底层群体的生存风貌与精神内核。作为生活于底层现场的诗人,她的诗歌还力图在疼痛中追问存在的意义,以此彰显出其中蕴涵的温暖及担当。  相似文献   

15.
以一首《鹧鸪》诗被人雅称“郑鹧鸪”的郑谷,是唐末宋初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郑谷把呼唤风雅和盛唐气象的回归作为自己一以贯之的诗歌主张,并坚持汲取众家之长,不断创新,通过苦吟锻炼和学习南方民歌,最终自成清婉浅切一体。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半官半隐的生活造就他诗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和恬淡静远的意蕴情调。他诗中有画,画添诗意;画中有诗,诗显画意;二者融为一体。王维诗作中展现出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艺术之美,堪称诗画完美结合的楷模,值得借鉴、仿效和发扬。  相似文献   

17.
杜牧的诗歌既有体现其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的华伟篇章,也有体现他重情尚义、怜悯贫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为受冤受难的朋友放胆直言、代抱不平与对沦为宫女和歌妓的妇女表示真挚同情的作品更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而这些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也为世代传唱。在公务之暇、失意之时,杜牧也寄情山水,融入自然,因此,其思想中也就有了佛道两家的品格。对生命的深度思考给这些诗作增添了形而上色彩。  相似文献   

18.
郑愁予作为台湾现代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中既有“纵的继承”也有“横的移植”。他对传统的继承有诗情资源的化用,音韵和节奏的讲究和清词丽句的选用;对西方的移植主要是一些现代表现技巧的征用如客观对应的征用、空白的遗留等。通过对其美学技巧的探讨为当今诗歌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避免新诗低俗、散化的弊病。  相似文献   

19.
郑孝胥与陈三立均是同光体代表人物,一为闽派首领,一为赣派首领。他们在诗学观点上有相近相通处,并因之而与张之洞有冲突。论述他们的交往与诗学的同异,有助于了解同光体的形成。由于思想境界与个性的不同,两人所走的道路与结局不同,郑孝胥坠落为一个助溥仪投靠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汉奸,陈三立绝食殉国,成为一位恪守民族大义的爱国志士。若将两人的诗风稍作比较,则郑孝胥诗多愤激之语,而陈三立诗多峻洁之诣;郑以意驱辞,陈三立以诗中寓意;郑诗主观意图显露而激迫,不如陈诗来得自然深厚。  相似文献   

20.
宋代遗民郑思肖身处宋元易代之际,忠义直追屈原。他独创“露根兰”的墨兰画法,以寄寓痛失国土的仇恨。郑思肖不仅在绘画中坦露此种心迹,在其诗文中亦直抒忠于大宋的赤忱。同时,郑思肖的忠君爱国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尤其是处于易代之际的文人墨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