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中的"教师研究"常把教育主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以改进教育行动、教育知识与教育情景为目的的教师研究应该把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是教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客观问题,是教师个人关注的主观问题,是教师意识到自己不足所产生的教育问题。破除惯习、运用理性力量、概念化是教师提炼教育问题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外语教师在推动和理解外语教学中的核心作用。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外语教学过程,笔认为:应该将教师置于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的中心。因为外语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学会教学是很难以外在旁观的角度来体认的。故而,用叙事学方法探索外语教师对教学的所知,对于探索教师如何理解她们在课堂中的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师角色面临着教育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终身化、民主化、多样化等诸多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教师角色正从驾驶员型教师向工程师型教师转换。这种转换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学的建设,最初遵循的是经典的社会科学学科制度,即高筑壁垒,圈画地盘,试图把其他研究者拒之门外.但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大量的非专业研究者跨过围墙,在这个领域发表着见解,利用着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有鉴于此,高等教育学要拆除围墙,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论中,读者历来是被"忽略"的,他们视读者为文学及文学作品的附庸,既没有把读者的欣赏趣味和时代相联系来进行考察,也没有赋予读者参与文学作品建构的权利。接受反应文论受现代解释学的启发,认为文学意义和价值要靠读者来实现,文学史就是读者的接受史,读者的主体地位由此得到承认和巩固,读者从此成为文学研究活动中的重要一维。  相似文献   

6.
从“教学论”研究到“教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论研究者如何认识和省思教学论学科真正的研究对象?如何才能真正转变传统的研究范式,走向对教学生活的研究呢?他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又该做些什么呢?这些问题是作为有学术追求的研究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及其关系在教学理论中一直没有得到清晰的阐述,在实践中也缺乏正确的指导。本文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学习生成过程,知识信息、教师、学生三者之关系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偏正式的教学关系。  相似文献   

8.
"独白"式教师专业发展思维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控制教学、控制学生、控制知识的技术思维,因其内在的偏执导致了教师专业发展陷入机械、孤立、平面化、单向度的困境。基于"对话"视阈,从对话、建构和创生等思维取向重新审视教师专业发展,通过强化教学反思,突出教学的自我理解,构建教学共同体等路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独白"到"对话"的思维转换。  相似文献   

9.
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不仅催生了新的课程话语系统与研究方法论,同时也带来课程研究视域的适应性调整,即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被赋予更多的期望,然而衍生于传统课程系统的教师化严重阻滞其实践创新。只有在传统更新中重建教师化,才能彻底解放教师进而激发课程应有的生命活力。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化要实现由适应型化走向创生型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课程与教师一直是教育学领域的主导话语,但对二内在关联性的思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深入和广泛。本以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为背景展开的教师化重建的讨论,便是这样一种朝向的努力。自从库恩的“范式”理念被引入课程界,关于课程“范式”的冲突与变迁始终没有间歇。概念重建运动的领军人物派纳,以北美课程领域的变迁为视角,概括地提出了两种课程范式:课程开发范式与课程理解范式。总体上,派纳把1970年以前的课程研究称为“开发范式”,在此期间,课程研究的兴趣致力于普适性和技术化的模式开发与程序设计,尤以泰勒原理为极盛。所有理论与实践工作旨在“维护课程秩序并将之组织得井井有条”,追求操作的科学、量化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哲学反思现代性的危机、思想界出现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的时候,教师要重新审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间性否定现代性的二元论,强调生存不是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主体构造、客体被征服,而是主体间的和谐共在因而教师主体间性对教师和学生双边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再复将人物命名为“对象主体” ,但他们仍然是作家的对立面 ,原因在于刘再复将主体性框架作为其理论基础。如今人物被视为与作者、读者共存的相对独立的主体 ,他们彼此进行平等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课程与教师一直是教育学领域的主导话语,但对二内在关联性的思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觉、深入和广泛。本以课程研究域的转向为背景展开的教师化重建的讨论,便是这样一种朝向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在于通常不明确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文章在辨析不是研究对象的"现象"、"规律"、"学生"、"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之后,阐述了作为研究对象的"问题"的类型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金国英 《中国教师》2010,(Z1):127-127
<正>在我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直扮演着"主演"的角色。这种状况的形成有文化背景、历史传承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一种"师本位"思想在作怪。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完全支配地位,甚而至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理论认为:中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规范化的过程,有确定的教材和专职的英语教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常常是教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训练等实现教学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更重要的教师这个主体身兼二任,他既是接受主体,又是表达主体。要搞好中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在明确两个主体身份的同时,必须加强主体身份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7.
宋亮 《教育》2012,(13):19-20
自2012年开始,北京市西城、朝阳、通州三区的中小学试行职称制度改革,有望出现相当于"教授"级的正高级职称中小学老师。4月9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透露,北京市将逐步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伟 《教育科学》2006,22(6):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主体性教育研究的重视,既是教育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但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背后的主客二元对立哲学基础,使主体性教育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即用“学生是主体”的理论指导“学生是客体”的实践。笔者明确提出对象的二分法(对象包括主体与客体两部分)、主体性二分法(主体性包括客-主体性与主-主体性两部分),对主体性教育理论进行分析扬弃,确立主体间性教育在主体教育研究中的本体地位,认为主体间性教育就是主体间主体性和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导性学习。  相似文献   

19.
"联合主体"--教师主体建构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主体属性的界定,审视教师主体建构传统模式的利弊,受“多角演出”和“多人主持”的启示,结合近年来教学改革中采用“学生登台”教学实践,提出教师主体建构模式的新设想-“联合主体”新模式。采用“联合主体”教育,可以使传统教师个体教育的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尤其是它将使传统教育的劣势和弊端获得根治,充分实现“扬长避短”的综合效应,发挥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群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由课程研究到教师研究的范式转换是以教学研究为基轴展开的。教师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专业属性;教师研究的内涵追求。本文基于佐藤学先生提出的“反思性实践家”概念,明晓教师研究的当下意义,厘清教师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在学校环境中探讨教师研究开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