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格非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类孤寂的生存意识进行了解读。认为孤寂的生存意识是他对人类漂泊命运的一种理解,也是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格非的小说旨在寻找人类精神的自由天空。解读和探寻意在更好地理解格非的写作宗旨和精神持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精神梦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须一瓜小说《有一种树春天叶儿红》与格非小说《不过是垃圾》在主题表达上殊途同归。二者叙事模式相似,叙述方法不同。主题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主题意旨却相同。二者通过对现代爱情神话破灭的书写,深入探讨了现代人的精神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格非的先锋小说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叙事结构:"迷舟"式叙述、纯虚拟的叙事游戏和罗生门式的多重角度叙述。在格非笔下,生活是无中心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迷宫。他小说中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是孤立的一个个瞬间,他不提供对生活的整体性认识,也无意于总结历史的客观规律,他对历史的表现,往往成为某种"戏仿"。他的小说往往传达出这样一种认识:人生充满偶然,意外造就历史。  相似文献   

4.
格非的许多小说贯穿着一个"寻找真相"的叙述模式,这种模式是源于格非对世界的不真实感、非连续性和非逻辑性的切身体验;同时,它也指向了词的历史所指的缺席,隐喻着词与物的分裂,体现着格非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的质疑。格非对语言既依赖又不信任的双重态度,更凸显了其对世界的唯理论式的怀疑主义态度。他最近对乌托邦问题的思考,也为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革命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6,(1):58-62
叙述者的意识构成决定了小说的文本结构形态。存在论哲学的时间观念在格非早期小说世界中,让叙述者的意识呈现出一种环状体形态,从而使格非不断在"此刻"的推进中进行写作,并造成其"片段化"循环的文本状态。这种先锋写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总是在"回忆"中获得存在感,在"预言"中获取信心,而现实充满了"遗忘"和"怀疑"泥沼的道理。至于如何超越这一泥沼,这正是作者的文学寄托所在。  相似文献   

6.
无限的宇宙对于有限的人类经验来说始终是神秘的,因而格非对"存在"的探索难免陷入神秘主义的吊诡。格非小说叙事中的"空缺"契合了佛教神秘主义的"空无"之境,同时格非对存在与时间的体验带有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小说对超越、轮回等生命现象的描写实际蕴含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格非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其作品的意义和一般结构模式.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格非小说中"桥”这一意象,展示格非对世界真实性的追问历程,而该历程对其小说的形式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第二部分从小说的事件排列方式、事件间相互关系及故事走向归结出格非小说的"桔形结构”模式;第三部分对后新潮小说做出概括性评价,认为形式实验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表现了作家对"真实性”这一美学问题的新一轮探索.  相似文献   

8.
博尔赫斯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中国的作家们,催生了先锋派小说,选择格非作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发现他在接受博尔赫斯影响下,又结合本土文化的创作事实,使作品偏向现实,倚重传统,旨在呼吁装帧重于内容的书籍市场对文本本身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格非是先锋小说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在突破小说传统叙事模式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在短篇小说《青黄》中,格非娴熟驾驭内聚焦叙事方式,为小说设置了一连串的悬念,并利用读对聚焦人物眼光的高度认同,形成全跌宕起伏的结构。在此基础上,他还运用对情节的“解构”、“错时”、“阐释空缺”等叙事技巧开掘作品深层的主题意义,体现了对传统的突破,也显示出其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0.
格非作为先锋小说极具代表的实力派作家,早期以先锋小说蜚声文坛,随着现实主义题材《江南三部曲》《望春风》等小说的问世而文囿四方。通览格非的小说历程和小说叙事风格,以《欲望的旗帜》为临界,比较前后期的小说,无论是表达主题、叙事风格,还是小说语言的构造,都带有明显地转向。格非以精英主义立场写作,并在后期小说创作中有意地向传统古典文学靠拢和回归。然而又不拘囿陈规,凸显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现代性地表达。因此,对精英传统的回归与创新共同构成了格非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小说肌理。  相似文献   

11.
格非是一个喜欢沉思、具有怀疑精神的作家,他眼中的世界既包含荒诞又存在美好,他怀疑和企图反抗这个世界但同时又喜爱并且臣服于它。同样,格非笔下的主人公们常常挣扎在记忆和想象之间,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格非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各种问题。荒诞是格非小说关键词,它从遗忘、死亡、分裂三个方面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世俗化主要表现为小说审美趣味低俗化的转变,造成审美趣味转变的原因,一方面是中篇传奇小说作者发生的转变,由高层文人转变为中下层文人;另一方面是中篇传奇小说作为流通商品的特性。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中篇传奇小说的创作难乎为继,最终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3.
韩非、法家的思想与道家之间的关系,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本文的观点是:韩非及法家思想以道家学说为源流,这除了道家的“无为”适宜于宗法制集权统治外,更在于“道”等概念满足了法、国家权力运作等的形式普遍性需求。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自从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兴起以来,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范式也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主导价值倾向。在理性主义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的规范下,作为一种关注人的生命存在以及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教育活动,也渐渐地被边缘化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这不能不再度引发人对教育本质意义的思考,本文便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来阐释教育中生命意识的意义,并强调只有灌注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的教育为学生敞开的才不会是一个符号化和数字化了的抽象世界,而是一个时时刻刻与之发生交流的真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对于"生与死"的追问一直是困扰着人类的一个哲学命题,亦是弗兰茨·卡夫卡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决的一个难题,在他笔下频繁出现的对于人、动物和死亡三种意象的描写则是他对"生与死"这一问题思考的一个载体.本文试图对他创作中出现的这三种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进而得出卡夫卡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以老舍的生命意识为视点,利用文学作品结构的四层次理论,透过其小说中的"善良平民"形象、"混世小市民"形象和"觉醒者"形象等三大形象,探寻并思考老舍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形象创造的渗透和影响,希图将老舍小说研究开掘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17.
王维在政治仕途及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加之受佛道思想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亦官亦隐的处世方式,并创作了大量具有隐逸情怀的田园山水诗。人生遭际是王维隐逸世界观产生的根源,亦是其隐逸诗独特的审美格调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有着深沉而厚重的山水意识。这种山水意识,首先在宗教意识中体现出来,再进而提升体现为哲学思想意识。追溯中国古代山水意识的根源,其实是先民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朴素感知和意识。中国古代山水艺术的出现、发展和繁荣,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山水生命意识高度艺术化表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人生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狼》一书里 ,杰克·伦敦把社会大舞台搬到了一艘与世隔绝的海船上 ,通过强者与弱者的生死拼搏与相互变位 ,弱者战胜强者 ,讴歌了社会正义 ,谴责了暴力和强权 ,表明了作者的人生理念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安徒生生活与作品中体现了流浪意识和拢括其内涵的波西米亚精神,表现出其对艺术理想的不倦追求。波西米亚精神已融入安徒生的个体精神结构之中,也贯穿其童话、小说、游记等作品之中。作为一个不满现实、热衷流浪、具有创新才华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安徒生在作品中为那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也体现了波西米亚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