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慕容鲜卑为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教育应早已有之,而以传承政治教化为目地的儒家思想伦理观念、诗、书、技艺等的教育需求,则是在南下辽西逐渐接受中原思想文化影响,加速汉化,适应由落后的逐水草游牧生活方式转为农耕定居的需要才开始萌发的。慕容廆、慕容皝在棘城、龙城建立官学、兴办教育、提倡儒学,虽然仅有50多年时间,但是其影响却非常深远,不仅提高了慕容鲜卑的自身素质,加速了慕容鲜卑的汉化进程,缩短了与汉族士人的情感距离,也为慕容鲜卑入主中原培养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慕容鲜卑人在北魏以后经历了曲折的民族发展历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北魏时期慕容鲜卑的三次改变姓氏.从最初的政治迫害导致改姓,到时过境迁后的恢复旧姓;与此相伴的是慕容鲜卑群体从完整、强大到分散、衰落,最后只有慕容后裔的几支家族在北朝、隋唐时期仍活跃于政治舞台,但已经融合为汉人的一支,其作为少数族群的发展历程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3.
后燕灭亡后,进入北魏的慕容鲜卑遭到了严酷的镇压,这是在双方历史上复杂的关系背景下发生的。这一政治事件对慕容鲜卑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重要的少数民族,她在中原建立的后燕为北魏所灭退据龙城后,政治呈现出明显的鲜卑化倾向,表现于政治势力的构成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这种汉化的"反动"与此前慕容鲜卑在中原建立政权时汉化的轨迹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史书记载的"鲜卑山"共有五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这五处"鲜卑山"实际上指的是三座山,即鲜卑的发源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大鲜卑山",朝阳附近、混有乌桓、匈奴部落的慕容鲜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和敦煌附近、以鲜卑为主体,包含乌桓、匈奴及氐、羌部落的吐谷浑部落联盟聚居地"鲜卑山",这三座山不仅是鲜卑族兴起和发展阶段的展示,更是鲜卑诸政权的摇篮,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最初发迹于今天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秦汉以来不断南迁,魏晋时期基本进入中原。慕容鲜卑作为其中汉化程度最高的一支,不仅影响着中原社会的发展,还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四个封建政权。本文就这四个政权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窥见慕容鲜卑社会进程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在慕容鲜卑部诸首领和汉士族共同努力下,慕容部逐步深入汉化、日益强大,并建立前燕王国。期间,汉化和王国成长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8.
前燕初探     
前燕政权由鲜卑贵族慕容廆父子所创建,起初活动在今辽宁西部,不久迅速强大,成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强国。因此,前燕政权不但在中国通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同时也是研究辽宁地方史的重要课题之一。一前燕慕容部,是东胡后裔鲜卑族的一支,原居鲜卑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哲盟科右中旗西边)。曹魏初年,莫护跋“率其诸部落入居辽西。”景初二年(元238年),莫  相似文献   

9.
汉代徒河县治乃今锦州汉城址,与先秦“屠何”族密切相关。宾徒位于徒河以东,今大凌河东岸的凌海市王家城址为县治所在。宾徒与徒河、交黎,构成汉辽西郡东部都尉主干,呈现的三角形区域社会治理布局延续至今。汉晋辽东湾海岸线比现今伸入内陆,宾徒是重要的河海联运港口。慕容鲜卑与东晋“浮海”交往频繁,宾徒发挥着端点作用。慕容廆安置齐地“侨分”,宾徒更名营丘,退出政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南凉为秃发鲜卑所建立的政权,其统治以乐都(今青海乐都)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全盛时期曾统治了包括今青海东部、甘肃中部等地区。建于公元397年,灭于414年,立国18年,但是秃发鲜卑在此繁衍生活了近两个世纪之久。在这期间,南凉虽以武功为主,四面扩充疆土,但是在东晋十六国这个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南凉为了让自己能在河湟地区争霸处于优势地位,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对河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公元3世纪,东北西南部即有白种人部族,但他们是"自号鲜卑"并被中原人称为鲜卑的.这部分白种人出自被匈奴征服后被迫南迁的丁零人.匈奴西迁后,他们与匈奴余种一起加入到鲜卑族之中.东部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公元1世纪随匈奴余种迁入辽东的丁零人,二是公元3世纪随慕容部东迁的丁零人.拓跋鲜卑中的白种人主要是其进入匈奴故地后与之杂居的丁零人.  相似文献   

12.
参考近年来内蒙古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关鲜卑墓葬的研究成果,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青海地区魏晋十六国时期已发掘的几处墓地进行了梳理,认为西宁市陶家寨墓地M1、共和县合洛寺墓地M01--M04具有明显的鲜卑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与内蒙古东大井墓地有着渊源关系,并结合历史资料初步推测出这些墓葬主要是与秃发鲜卑有关的遗存。  相似文献   

13.
北魏作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进入中原地区之后,除了原有的祭拜自然神之外,接受了汉族的一些文化传统。统治者祭拜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则祭拜本地的名山。为了赢得中原民众对其政权的认同,从定都盛乐开始,鲜卑族就不断地以汉族历史上的名人作为祭拜对象。  相似文献   

14.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鲜卑民族的入主中原,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更为便利的民族融合浪潮,西方文化因素也顺势传入了中原地区。以黄金作为装饰物,是欧亚大陆草原具有相同或相近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在装饰上的一个共同特征。鲜卑民族亦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创新。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族属鲜卑的金饰物中,既有北方地区流行的以动物造型及纹饰题材的特点,也可见因东西文化交流而导致的这些装饰品发生的明显变异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在中原及辽东地区先后建立5个政权,史称五燕。在政权的各时期,慕容氏统治者都保持着龙城归葬习俗,这与其民族意识及汉化进程密切相连,是慕容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维系政权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发祥地之统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代,频繁的战争和交易活动敞开了鲜卑民族之道德生活。群婚习俗使其婚姻道德规范与汉人的迥然不同。对功利主义道德原则的过度奉行,不但使他们常常偏离民族间交往的正义原则,而且使他们在肆意欺凌弱者之时,又对强者妥协逢迎,北匈奴消亡后,民族成分变化了的鲜卑民族尤其如此。东汉后期,对勇健、智略以及公正诸美德的推崇使鲜卑民族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政权,但对这些美德的偏离和疏忽使该政权又迅速分崩离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