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对冷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新调整问题进行分析,认为美国霸权战略是从冷战期间以欧洲为重点向冷战后以亚太地区为侧重的调整,其本质是服务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对中国已形成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的主要特征虽然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但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决非无足轻重。冷战之所以没有从“冷战”发展为全球范围的“热战”,原因之一便在于中国的参与及东亚冷战的发展起到了将美苏两大国分割开来的作用。冷战所涉及的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围绕着国际权力分配而展开的争夺。它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对立意识形态的交锋,表明意识形态因素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冷战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术界,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档案解密以来,在宏观及微观研究中都取得了丰盛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其起源问题及其他问题两方面来分析。中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成果相对有限,主要是对经济冷战宏观性地描述及对具体事件的勾画。  相似文献   

4.
"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入英国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对冷战的责任划分上观点亦有所变化;东方国家最早以前苏联为主,其解体前后观点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有所关注。冷战起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冷战思维”仍对当今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冷战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亚洲冷战体制下,出现了中美苏三角关系的互动。当中苏结盟,中国与美国对抗时希望苏联的支持,与美国缓和时需要美国的诚意;当美苏缓和、中美、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国的外交就必然面临困境;当中美和解,中苏对抗时,美国则渔翁得利;而当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时,不再成为美苏冷战的筹码,中国终于摆脱冷战,导致了美苏冷战的终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和则三利,斗则俱伤。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德索赔政策是在东西方对抗逐步加剧,直至冷战爆发的特殊国际背景下制订、实施的,其索赔政策与冷战在欧洲的起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探讨上述两者的关系问题,可以揭示出冷战起源的复杂性,层次性,区域性特点,从而进一步认清冷战的性质与内涵、冷战的起源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冷战的结束是本世纪末发生的最大历史事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将直接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认为新的国际关系中,五极结构是主要框架,经济竞争是主要方式,和平与发展是主流.同时,着重说明中国在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国的一贯外交立场.中国是世界的安全力量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施对苏联和中国的遏制战略,在远东地区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装备。艾森豪威尔政府“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出台为美国向包括远东在内的海外军事基地提供核装备提供了政策依据。在具体部署的决策中,国务院与军方就部署时机等问题展开争论。对于冷战时期地区关系格局的研究来说,美国在远东的核活动史是一个有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冷战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丛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社科类新书的重要品种之一。该丛书根据美、俄、中三国及东欧诸国近年解密和公布的翔实档案文献资料,对冷战的起源、美苏冲突的演变过程、中苏结盟走向分裂的原因、中苏美三角关系的内部结构、苏南关系及冷战对苏联解体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冷静而客观的重新思考和学理批判,既有纵向溯源分析,也有横向比较,还有个案研究。该丛书内容丰富多样,研究视角新颖,拓宽了冷战史的研究领域,体现了目前学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国际史学研究,特别是国际冷战史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首批推出的有《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  相似文献   

10.
二战结束后 ,美苏两强由于意识形态、战略利益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由战争盟友变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集团的旗手 ,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遏制”与反“遏制”的“冷战”。东南亚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成为“冷战”的重要战场。“第一次印支战争”也变成了这场“冷战”中的一场“热战”。中国革命的胜利及中国人民发扬的抗法援越的国际主义精神 ,使以法为首的西方在第一次印支战争中遭到失败 ,也给美国推行的遏制新中国的亚洲战略以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11.
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中情局严格的保密制度,大量的历史档案没有解秘。目前,国内对美国情报机构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但美国学界出版的几部关于中情局秘密插手中国西藏的历史著作,为我们研究这一专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从西藏实际出发,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积极促成西藏和平解放,推动西藏民主改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西藏人民的命运,对西藏的发展更是有着无法估计的深远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西藏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面对东西方冷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美国抛弃了百年来所认同的“西藏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传统立场,力图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阻挠中国新生政权的国家统一与发展进程,对日后几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角度看,美国政府认为在东西方对抗中西藏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从军事角度看,西藏作为亚洲巨大的“安全岛”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因而美国千方百计插手西藏问题,阻挠中国政府接管西藏。而印度政府认为,从政治角度看,结盟政策威胁世界和平,从安全角度看,美国控制西藏对印度的威胁更大,因而印度对美国分离西藏的政策持消极态度。  相似文献   

16.
1939年 10月 ,国民政府派吴忠信赴藏 ,代表中央举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 ,进而商讨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 ,并在拉萨设立了驻藏办事处。吴忠信是民国时期中央派往西藏的最高官员 ,其使藏表明西藏最高政教大权属于中央政府 ,密切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巩固了抗战的后方基地。  相似文献   

17.
所谓“西藏问题”的实质就是中外反华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虽然西藏独立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是却造成了中印边界问题、西藏“人权问题”和“西藏流亡政府问题”。“西藏问题”是在中国国贫民弱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彻底解决“西藏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蒙藏民族传统的亲和关系,为元朝有效治藏带来了诸多便利,并使藏区形成一种归附和心向中原的传统,同时,这种传统也并不会因元明政权交替而丧失,这就决定了明王朝治藏有故踵元制的一面。但是,由于元明交替更意味着中原统治民族的换位,既有民族关系格局被打破,又使明朝对藏施政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加快西藏地区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事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加快发展西藏水利高等教育是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河海大学为例,通过多样化途径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证实高校对口支援是促进西藏水利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加快西藏水利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六世班禅到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和廓尔喀入侵西藏都是在深刘而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下发生的.班禅圆寂后留下了巨额财产,这直接引发了廓尔喀入侵西藏.清政府在取得了对廓尔喀的反击战胜利后,进一步改革了西藏的政治、宗教管理体制,并制定了影响深远的<钦定二十九条善后章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