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传统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而普遍的,而以SSK为代表的建构论者则强调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然而,即使对于SSK的研究,学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SSK内部所蕴含的对知识构造之空间特性的探究.事实上,在建构论视阈下,空间的异质性是科学知识诞生的生产性因素,SSK对知识空间性的探究经历了一个变迁的过程.实验室研究是SSK空间研究形成的标志,实验室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向是知识空间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空间异质性的强调及科学知识索引性的空间与境性特质的揭示,均为SSK知识空间性研究的标志性结点,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空间特征.知识的空间性研究,对于研究科学史的空间叙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理性:从理论走向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流行的SSK理论冲击下,科学合理性问题面临社会建构主义的新挑战。传统科学哲学把科学合理性定义为科学方法论即辩护语境问题,对发现语境不予考虑;但随着库恩提出不可通约性命题后,非理性因素重新纳入科学合理性的应有范围,发现语境与辩护语境不再截然二分,相反,两者互相关联,密切交织,由此传统方法论科学合理性模型便土崩瓦解。SSK与后SSK在库恩基础上进一步把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列入到科学合理性考察范围,以全新的科学实践视角倡导一种实践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 :SSK是相对主义的并且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形成了严肃的挑战。本文试图考察这个观点。在理论选择问题的视野中 ,SSK并不是相对主义的。但是SSK对传统科学哲学的形成挑战确是存在的 ,其根源是本质意义上的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4.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在早期一经产生,便由于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观点,在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规范主义的认识论与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后SSK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情形。这种文化转向,借助彻底的自然主义方法论,显示了科学的实践性、语境性、异质性和偶然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后SSK研究的哲学取向在于,它强调的是实践合理性、混合本体论和干预性介入。后SSK的"文化转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SSK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随科学对社会作用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指导纲领:从强纲领、社会建构论到社会学有限主义,SSK经历了不断向实践纬度演进的三代发展历程,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摆脱其理论困境,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就SSK产生的历史条件、代际演进及其反思进行探析,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带来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培根、马克思和默顿关于科学的社会研究都是以科学的内外之分作为研究前提的。从科学的外围即“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的科学与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不涉及科学知识自身内容的分析,科学被看作中性的客观真理。然而,随着SSK的诞生,科学知识被SSK看作是一种社会建构,上述内外之分的传统模式被SSK对称性原则取代,从而引发不同学派对SSK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库恩的范式思维方式是在研究特定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结构基础上所产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范式随科学发展而不断转换并具有不可通约性,其理论比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更具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范式理论在多个方面对SSK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科 学—— —通 常 是 指 自 然 科学—— —久已被当作这个世界上最正确、最有力量的学问,它能够揭示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能够揭示真理,所以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只用科学去研究别的学问,已经无法想像科学本身可以成为被 “研究”的对象了。 而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诞生于英国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简称“SSK ”却提出 ,不存在 任何 知识 可以宣称有绝对真理的地位,因此自然科学知识本身也应该成为社会学家研究的对象。 由于在自然科学问 题上,科学界长期 垄断着 话语权 ,而“SSK ”的兴起,意味着煽动各界起来夺取话语权,因…  相似文献   

9.
从默顿的公共知识观出发,同时参照SSK学派对默顿传统科学社会学的批判,力图从其源初发生的深度上来探讨"知识、个人、公共"三词。尝试从科学论述上升到公共语言的层次上对"科学论文制度在中国的异化"问题做出思考与剖析,以求为理论思考寻找到现实落脚点,最终能对现实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SSK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科学从逻辑实证主义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使科学哲学的研究走向科学实践、从宏观的叙事走向经验案例的利益、地域文化与性别的分析。然而,强纲领SSK走向逻辑实证主义的另一个极端,否定了自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只强调社会因素的意义,从而导致对客观性的全面解构,走向了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1.
默顿的科学规范理论构成了默顿科学社会学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可是,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尤其是SSK等对传统科学观进行了解构之后,建立在实证主义科学观之上的默顿科学规范似乎落伍了。对此,我们虽然要承认默顿规范的局限性,但也应看到,默顿科学规范对于科学精神的总体把握依然是正确的,从社会运行制度上去促进科学事业健康发展也仍旧是探究科学的重要维度。扬弃了实证主义科学观之后的科学规范研究,将会看到更真实的科学面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布鲁尔、巴恩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总结概括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简称SSK)中的“强纲领”,确立了SSK的理论核心。在接下去的理性主义与SSK的交锋中,“强纲领”自然成为了这场争论的风暴中心。文章从“强纲领”所包含的四个信条(因果性、客观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入手,分析了“强纲领”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和认识论主张的理论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考察以SSK及其他相关工作为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库恩的贡献与局限性。第一,正是库恩为科学知识的社会学分析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库恩本人却未能在这一方向上做出实质性的工作;第二,SSK所倡导的“有限论”可以被看成对库恩关于“范例”对于“范式”特别重要性的具体阐述与进一步发展;第三,尽管库恩关于范式不可通约性的分析为相对主义进入科学敞开了大门,但后继的SSK的发展则已清楚地表明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柯林斯基于SSK的工作发现了"核心层"的存在,开辟了"科学研究"的"上游"工作。为此他将专长解构为三个层次:普通人都有的专长、专家拥有的专长、判定专家需要掌握的专长。柯林斯专长的规范理论的建立,掀起了"科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潮",代表一种"划界"工作:(1)颠覆了对"知识"的理解;(2)突出了"互动型专长"的存在,打破了知识的二元结构;(3)打破了"局域性知识"与公众知识的界限;(4)解构了专家与非专家的界限;(5)将科学分成常规科学阶段、勾勒姆科学、历史科学和反身性历史科学四个阶段,为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决策之间的融合搭建了一个新的认识平台。  相似文献   

15.
劳斯在《在知识与权力》一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把科学理解为一种实践活动。从批判理论解释学入手来构建地方性知识理论,主张科学理论是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一种活动;科学知识是地方性的,科学的目标不是精确的描述世界,而是为人类自身服务。认为科学研究发生在技能、实践、工具的实践等背景下,而不是发生在系统化的理论背景下,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非线性网络境况分析”是笔者结合当代科学发展趋势及其它背景理论,而大胆提出的科学理解模式。它并非一种全新的理解模式,是对“库恩范式”、SSK和CSS等一些背景理论的整合。这里主要论述了它的基本涵义.背景理论状况、结构,特点以及操作时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对自然存在的客观反映,科学知识与社会因素无涉.英国学者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对实证主义科学观进行了独树一帜的批判,他运用历史主义方法和SSK学派的对称性原则,考察了科学知识制造的条件、主体、过程,揭示了科学知识生产的社会性质与实践特征.夏平的科学实践观对科学教学的启示为:开展多样化的科学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实践共同体,重视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科学课程教学面临从科学探究走向科学实践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在《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一书中,主张科学实践中存在两种力的舞蹈:物质力量和人类力量.而此前人们在对科学实践中力的研究,存在两种极端主张:一方面,以科学家为主体,他们强调物质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SSK学者们主张科学实践中人类力量占据着主导地位.相对于这两种主张,皮克林的观点是一个进步,但皮克林的主张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产生而逐步形成体系的社会建构论,主张站在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科学知识的产生。强调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建构。这种建构主义的分析问题方式逐渐由科学观延伸到了技术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社会建构论作为一种方法论从SSK研究到SST研究的延伸,表明科学的人研究对技术的人研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师的素养是科学教育质量的瓶颈.科学教师素养的内核是理论储备和实践智慧.广义的理论包括在教学中联系科学经验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理论和科学本质观等,它是教师发展的知识基础;实践智慧则涉及实验运筹、科学学习心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基于变革性实践的科学教学模式探索,这是教师成熟的现实路径.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