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孰与”和“孰若”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两个语言单位,其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词,至今还不十分清楚。一、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起《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三个句子: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吾孰与徐公美?③吾与徐公孰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解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孰、谁。这样的意思文言里可以说“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也可以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相似文献   

2.
纵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六个“三”值得品味。 三次对话。三次对话发生在邹忌与妻子、与妾、与客人之间。同一个问题,表达不尽相同。对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妾“吾孰与徐公美”,对客人“吾与徐公孰美”,行文活泼,有变化。针对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乙常青 《初中生》2006,(7):18-18
言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 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中表示比较的句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用“与……孰……”“、孰与”表比较。如:①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我与徐公比谁更漂亮呢?②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智囊全集》)意思是: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比得上秦王厉害吗?”二、用“孰若”、“莫如”“、不若”表比较。如:①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孰若”可译作“哪如”。全句意思是: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如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意思是:徐公比不上你漂亮啊!③莫如以…  相似文献   

5.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5题。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相似文献   

6.
邹忌的发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朝服衣冠,窥镜”时问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在与城北徐公比美,邹忌并不知道究竟谁更美。这样理解并不符合作者本意。实际上这个疑问是无疑而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一句话本身包含如下信息:一、城北徐公之美是公认的事实;二、邹忌把徐公当作“美丽者”的标准;三、接近徐公之美是邹忌的目标。也就是说,邹忌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比不上徐公的,他的问话只是顺嘴说说而已,这种类似比较的发问,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是一种以接近徐公之美为满足的炫耀。关于自己比不上徐…  相似文献   

7.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其中有一段主客对话的内容: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试验修订本高语一册63页)“问之客曰”四字,原必修本作“问之”,估计是版本有异。近翻阅诸祖狄《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其上册507页  相似文献   

8.
一、下列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坐谈,问之客日——指代“吾与徐公孰 美” 。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指代“徐公”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指代妻、妾、客 “皆以美于徐公”这件事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指代齐 威王广纳贤言这件事 二、加点词语中,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i 。 【 】 A.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皆…  相似文献   

9.
邹忌与齐国美男子徐公比美,反复照镜,最后确认自己不如徐公美,从而悟出受蒙蔽之深。然而用墨如此之多的照镜比美细节,在其他史料中却难以找到,仔细分析,此事未必属实。一、时间“巧合”,有意设置。邹忌问“我孰与徐公美”,“朝”问妻妾,“旦日”问客人,“明日”徐公好象心有灵犀,竟然亲自来了,使邹忌如愿以偿,能够面对面近距离的跟他仔细比美。连续三天的比美,是在时间上有意设置的“巧”。二、妻妾回答,疑点颇多。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什么职业,不清楚;邹忌是否认识他,不清楚。但通过妻妾的回答可以肯定,妻妾似乎比邹忌更熟悉徐公。作为大门…  相似文献   

10.
“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两类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却并无二致。在现存先秦至汉大量古籍里,前一类句式早在春秋时即已出现,并在王畿及各诸候国人士之口广为通用。而后一类句式则迟到战国中期才主要出现在齐国君臣之口;与之同时,前一类句式在口语领域,仍居于压倒优势地位。不过,后一类句式虽晚出三百多年,但它一经出现,即在口语领域逐步取代前者地位,而前者却渐趋消失。到战国晚期及秦,后者已在口语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直到西汉几乎完全取代了前者,而前者在口语领域则几乎消失殆尽。这种消长变化也有其必然之故。  相似文献   

11.
一、理清思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因为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文意,才能品味语言,探究结构,把握文旨,鉴赏技巧.要从整体上了解文意,就要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预习和质疑的基础上,我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妻、妾、客对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各持什么态度?邹忌从中悟出什么道理?2.邹忌在进谏时说:“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中的“此”指的是什么?3.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结果如何?妻、妾、客都认为邹忌比徐公美,而邹忌通过窥镜自视认为不如徐公,从中悟出他们是或私、或畏、或有求于自己,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往往被蒙蔽;由私事比国事,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所以邹忌讽谏齐威王要纳谏除蔽;齐威王采纳了邹忌的意见之后,齐  相似文献   

12.
【锁定考点】1.读准文言字音;2.理解常用实词含义、虚词用法;3.正确把握朗读节奏与断句;4.理解、翻译重点语句;5.掌握文言基本词法、句法;6.把握文本主要内容;7.评价人物形象;8.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9.赏析文本写法;10.适度拓展、理解文本。【新题演练】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笔者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苏教版九下)一课,结束时,让学生们自由提一些问题。有一学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徐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问得很突然,是我备课时压根没涉及,教参里也未曾提到的内容。稍停片刻,我决定让学生先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再作答复。预定的讨论时间结束。学生A开始同答:徐公在文中是个引子,引出邹忌关于"孰美"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讨论了古汉语双音连词“孰与”以及用这种“孰与”构成的选择复句的形成过程。关于这种性质的“孰与”,到目前为止,学者对其来源、构成、性质,大都不甚了了,语焉不详。汉语中“某,孰与某”的复句是由单句“某与某孰某”经过复杂的省略、移位等转换而生成的句式,从而为研究汉语复句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样板。  相似文献   

1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虽极其简短,但情节生动,意味深长。究其原因,与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关系极为密切。简单地说,修辞就是修饰文辞,通过对语言的加工、调整和润色,借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在《邹》文中,作者首先运用错综的修辞方式,或抽换词面,或伸缩文身,或交迭语句,或变化句式,使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和交际场合,表现了各种不同的语态。“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都表明同一个意思:徐公没有您(邹忌)漂亮。但是,同一种思想、意思的表  相似文献   

16.
门庭若市     
邹忌是个出众的美男子。爱妻,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当然是你喽。爱妾,我和徐公比,谁更漂亮?徐公哪能跟您比?作文明日之星有客人来访。我和徐公比……徐公赶不上您。一天,邹忌和徐公相遇。原来徐公比我美多了!看来,妻和妾是因为偏爱我,客人是有求于我,所以都没有说实话。《让座》责编李依桐精精彩彩典典故故作文明日之星55邹忌来见齐威王。大王,您也要小心,别像我那样受到周围人的蒙骗啊!有道理。群臣百姓有能够指出寡人错误的,受重赏。命令一下,人们纷纷进谏。呵呵,门口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燕、赵、韩、魏等国也都派人来朝见齐威王…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词序的发展》(以下简称《史稿》)中说:“主—动—宾”的词序,是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这种结构是有条件的。总的条件是:这个前置的宾语必须是一个代词。王先生所举的例句有“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僖四年)。解云:“‘是征’,要这东西,‘是问’,质问这件事”。这是完全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谁与邹忌的关系最亲?”一句平实而又恢谐的问话掷起了一串笑声,但旋即,那洋溢着笑意的五十二张脸又低了下去,仿佛头下桌面的书间有无数看不见的磁力线似的。一阵嗤啦嗤啦的翻书声后,小明用眼的余光扫了扫近旁的座位,只见几只手正在耳旁摩挲着——这是举手的序曲,这是抢答的前奏!“唰!”小明果断地举起了手:“妻子与邹忌的关系最亲。你看她脱口而出‘君美甚’,那夸夫、赞夫的感情多鲜明!客与邹忌的关系最疏远,他不仅未说‘君美甚’,甚至也未用妻、妾用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样的反问句,而是用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这样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中常见疑问代词"孰"和介词、 动词或连词"与"连用。 "孰"和介词"与"连用表示跟谁的意 思。如: 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 从子而归耳。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孰与处于此,跟谁待在这里? 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 御,孰与处乎土中。 (班固《东都赋》) --孰与处乎土中,跟谁处在中心地区?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 音者,谁怜长叹人。 (王实甫《西厢记》  相似文献   

20.
一古书上“孰与”二字连用,表示询问,有两种基本句式。甲式:吾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乙式:子孰与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一)甲式可用“A+孰·与B·x”来表示,乙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