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初期,华北根据地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极为低下,这种状况阻碍了党对群众的宣传发动,不利于群众思想觉悟的提高,从而对抗战产生了消极影响。对此,根据地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尽的关于国民教育的规章制度,组织了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并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开展"冬学"扫盲运动,大力发展小学教育,适当地发展中等教育,从而逐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文化水平。根据地国民教育的发展,为华北根据地的发展和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由南开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编辑的《南开史学》1984年第二期已和广大读者见面。这一期的特点是专门搜集整理了有关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史料,即“华北抗日根据地史专辑”。其内容分为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概况——包括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边区、山东抗日根据地等的区域沿革;华北抗日根据地从1937——  相似文献   

3.
抗战中期,华北根据地遭受了天灾敌祸的双重侵袭,给根据地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威胁着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地党和政府与八路军响应中央号召,认真执行精兵简政的政策,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部队战斗力,也使得根据地渡过危机,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冬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进入1941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争取胜利,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加强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太行根据地政府根据中央指示,利用和改造了农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冬学”,将政治教育渗入到根据地中,不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且起到了教育群众认清形势、增强胜利信心的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落后封闭地区改造社会传统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成功地建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植根于华北乡村社会中的“冬学”获得了新的语境,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演变与华北敌后抗战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12 0师派近一半主力挺进大青山 ,是中共中央命各主力师分兵进军各省敌后战略全局的直接组成部分 ;1942年华北各根据地面积普遍缩小 ,进入最困难时期 ,大青山根据地也基本丧失 ,领导机关和部队主力退驻晋西北 ;1945年八路军各大军区全面反攻扩大解放区 ,晋绥军区也成倍增兵北上 ,收复扩大了大青山根据地。  相似文献   

6.
华北抗日根据地是敌后战场的重点地区。由于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对知识分子采取了正确政策 ,因此 ,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知识分子在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和建设抗日根据地中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华北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为了抗战的胜利,克服困难加强对群众进行社会教育,这时期的社会教育具有适应抗战需要的特点。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狼牙山作证     
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上,镌刻着五位八路军英雄的名字: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了七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狼牙山地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某部第七连担任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进步的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同迷信违法活动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然而时至今日,各种迷信违法活动仍然普遍地存在着,并且给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同各种迷信违法活动的斗争,仍然是我们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一批安徽籍文化人奔赴华北抗日根据地,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领域开展抗战文化活动。他们通过文艺创作、乡村文化建设,运用自身较为先进的新闻出版理念和经验,出刊办报、著书立说,参与到华北各根据地的抗战斗争、建设和文化事业中,推动了根据地文化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参加抗战.为了动员占根据地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抗战、支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冬学运动.文章试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这一典型地区开展的冬学运动梳理和研究,就其教育组织、特点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对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发动的农民教育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利于吸取我党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组织农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民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奔赴华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平北抗日根据地。 平北地处日寇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伪华北自治政府三个傀儡政权的结合部。在北平(京)以北,以平绥路为界与平西相连,东到京古路,潮白河畔,西至蒙疆首府张家口、北达坝上草原,长城内外的广袤国土。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中创建了这块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前的华北农民,政治感觉麻木,参与意识淡薄,对国事极其冷漠。华北抗日根据地开辟后,农民"国"的意识升华,参与意识空前高涨,牺牲奉献精神凸显。战争与革命的社会现实,中共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是农民政治意识嬗变的主要原因。农民政治意识的嬗变,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坚持、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疯狂的“扫荡”、“蚕食”侵略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粉碎华北日军的“扫荡”、“蚕食”阴谋,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实施了“敌后之敌后”挺进方略,此战略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扼制日寇对根据地的“蚕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新四军四师东移皖东北是战略的必然选择 1、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的状况 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华中地区是早创建的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位于豫皖苏三省边界,东靠津浦铁路,西濒新黄河(史称黄泛区),南跨涡河,北达陇海铁路,此地扼华中交通枢纽,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是联系华北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纽带,是我军发展敌后抗战,向东挺进苏北,向西联系中原的前进阵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由于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紧张、封建盘剥,尤其是日伪的扫荡,根据地军民面临着严重生存危机。在李正安运动的影响下,根据地乡村运输队纷纷建立,促使根据地乡村运输事业、贸易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不但群众生活得到改善,日伪对根据地的包围、封锁被打破,根据地乡村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制度认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邢怒海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3):29-31,33
在怀川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需要扬弃的东西,即以前兆迷信与占卜、梦兆迷信与占卜、巫术等现象为代表的"怪力乱神"。怀川迷信职业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经典理论依托,此类活动也与部分群众的认识水平有关。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地方传统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8.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引兵井冈,从宣传教育的角度来说,是大革命时期党组织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和革命斗争的结果;而选定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则是毛泽东在井冈山进行革命宣传获得良好群众基础的结果。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可以看出,教育通过培养的人才直接作用于政治,但是教育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不能以政治代教育。  相似文献   

19.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华北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它位于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德石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面积80万平方里,辖县108个,人口约2500万。该根据地东西南北分别与当时山东、晋绥、太行等抗日根据地以及沽源、宁城、锦州一线的外长城相连,对伪“满洲国”、伪“蒙疆”和伪华北政权形成分割包围之势,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分析华北根据地革命形势后,为支援华北作战,决定在华北根据地创办一批高等学校,为根据地培养革命战士和革命干部。这些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成千上万学生,在日后的革命实践中几乎都成长为革命骨干。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高等学校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支前、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前仆后继,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为民族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用生命和艰辛,铸就了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彰显了根据地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