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从《学衡》、《沉钟》、《真美善》推出的重译和茅盾的“拟写”这些翻译现象中,反映出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于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困惑中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在不同的文学立场上建构新文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尤其把恢复女性人格、提高女胜地位、反抗“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课题。鲁迅在1925年创作了著名的反映知识分子婚恋悲剧的小说《伤逝》,茅盾在1928年创作了以小资产阶级婚姻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造》。通过对两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比较,揭示在男权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女性启蒙的艰难和女性获得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子夜》中塑造了范博文这个自认为是"革命家",却被人视为小丑;自认为是诗人,却让人觉得酸腐懦弱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个形象,小说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担忧。茅盾先生希望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敢于直面残酷现实,能够担当起民族道义的勇士。  相似文献   

4.
周扬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曾向茅盾推荐了严井的小说《一个人的烦恼》,这是一部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抗战中找不到自己位置而最终逃离社会生活的作品。周扬推荐的时候,正是周扬从艺转向政治的关键时期,因此他在此时遇到了尴尬,即政治和艺之间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反映了他由艺向政治转向的虚假性。  相似文献   

5.
茅盾在二、三十年代写的《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北欧神话ABC》、《楚辞与中国神话》,《关于中国神话》、《读中国的水神》等一系列神话研究的文章中,对中外神话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神话学和比较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研究的目的和观点方法茅盾对中外神话的比较研究,是服从“为人生文学”追求的,具有溯本求源的特色。茅盾研究中外神话的目的是为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实践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创造划时代的文学。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把我国古代文学的源流溯求了一遍。“五四”时期,要借鉴西方…  相似文献   

6.
《创造》是茅盾的第一个短篇小说,1928年4月发表在《东方杂志》上,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野蔷薇》里。提起茅盾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是《子夜》,短篇小说便是《春蚕》和《林家铺子》。至于《创造》,在现代文学史上既不占有篇幅,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文选》的出版,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文选》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艺、统战、军队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文选》中对知识分子问题,特别是对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等方面作了深刻的论述.学习这些论述,结合学习我们党的有关政策,对深入研究知识分子问题,肃清“左”倾错误的流毒和影响,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茹志鹃自述《百合花》曾因“感情阴郁”几经退稿,一番曲折后才在当时较为边缘的杂志《延河》1958年第三期发表。出乎意料的是,发表之后时任文化部长茅盾称赞这篇文章“清新俊逸”“富于抒情诗风味”[1],认为茹志鹃用另类的笔调表现了军民关系的庄严主题。这使得《百合花》得到了文坛的极大关注,却也在政治意识形态框架下过早地将它定性为表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内蕴。茅盾的阐释,历史背景是五十年代末反右派斗争的高潮,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相似文献   

9.
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核心是灵肉一致的现代性爱观。他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认为明再造是进行社会改革的根本途径。因此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阐发带有明显的再造明的意识。茅盾认为在明再造过程中以性爱为中心的道德改革与政治制度的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在《蚀》中分析其原因,认为是这两的脱节。  相似文献   

10.
茅盾的处女作《蚀》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灵魂深处苦闷与放纵、折磨与抗争的矛盾,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从人性的视角对《蚀》进行一种全新的诠释,进而佐证茅盾在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历史进程中,将中西异质文化批判继承并有机融通,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野蔷薇》是茅盾最早的一个短篇集。作于1928年3月到1929年3月,期间恰好是创作《幻灭》、《动摇》的间隙。以往对《野蔷薇》的阅读总是把它置于《蚀》三部曲同一的语境中完成,从茅盾“社会——政治”型现实主义角度出发,读出一系列“时代女  相似文献   

12.
“七一五”政变后,因种种原因,茅盾脱离了实际的革命斗争转向文艺战线。1933年《文学》创刊后,茅盾又把目光投向文学批评方面。由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文艺进行围剿,茅盾从事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极为恶劣,在对作家作品评论时有较多顾忌,不能畅所欲言,只能寓政治思想于文学批评之中,同时他还要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压制,对不良创作倾向和文坛风气予以抨击,这都使得茅盾在《文学》上的批评具备了与此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41年11月,曹禺的新剧《北京人》剧本正式出版。同年12月9日,茅盾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读〈北京人〉》。《北京人》在多地排练上演,观剧热情高涨的同时,也引发了评论界褒贬兼有的热议,茅盾《读〈北京人〉》评论不长却率直地倾谈剧作中未能圆满解答的问题,展现了其作为文学评论家特有的理性、率性之气,还有其一以贯之的时代观。《读〈北京人〉》饱含了茅盾对曹禺及其剧作的独到理解与解读,表现出茅盾的戏剧关注。  相似文献   

14.
茅盾先生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创造》,在评论界历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作者自己对《创造》却很喜爱,曾多次提及,不但强调了这篇小说在他创作思想转变中的重要性,而且还提出与其他评论家不同的看法.例如,在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茅盾短篇小说集·序》中写道:“《创造》是继《幻灭》《动摇》《追求》以后我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在题材和风格上既和《幻灭》等不同,也和我以后所写的短篇小说不同.至于思想上,已经不象《幻灭》等三篇那样消沉悲观了.”“有些评论家认为《虹》表现了我的思想从消沉悲观转到积极乐观.我自己却认为《创造》才是我在写了《幻火》等三篇以后第一次思想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几点说明     
一九六四年五月,我教学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由于作者当时写作环境所使,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意思不易理解。我决定写信向茅盾先生讨教,几天后他给我复了信,使我十分感激。六六年冬,我又到北京,拜访茅盾先生,他亲切地接见了我,跟我谈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勉励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我说:“你还年轻,做老师是光荣的,不要怕挫折。”“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出处,我根据茅盾先生的指点,在孟昌同志翻译的高尔基《论文学》一书中找到了。例如《谈谈〈诗人丛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把一些崭新的题材列入诗歌的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17.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他努力求取理解却换来了更加无情的推拒。茅盾的这种姿态与境遇堪可看作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从《子夜》到《清明前后》——以描写民族资本家为主的系列作品和从《蚀》三部曲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女性的系列作品的创作,茅盾因此而被称誉为现实主义作家。“五四”时期,茅盾作为一名批评家,主张作家要寻求获得“冷静的客观描写”和“崇高的理想”,作品要有强烈的“时代性”。不久,他本人也开始走上了作  相似文献   

19.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始终与时代脉搏的跳动保持着一致,在作品中显示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特征,他的中长篇小说毫无例外地表现的都是重大题材。三十年代初,他完成了《子夜》这部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茅盾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热情,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茅盾在创作《腐蚀》时,对艺术武器的战斗作用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腐蚀》是他实践自己文艺为抗战服务、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