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特别讲究词语的组合次序。词序的巧妙变化,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语言艺术。古往今来,一些人巧用语序而为后人津津乐道。1853年5月,湘军首领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幕僚在给朝廷的告急文书中写道:“臣屡战屡败”。曾国藩看了极为不满,亲自将其改成“臣屡败屡战”。这样一来,常败将军俨然成了不屈的勇士。1904年,慈禧大办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曾国藩》一书的艺术成就,并对其中隐含的哲学与历史问题加以讨论。曾国藩与林则徐基本上是同一类人,在吸收外来新事物方面,曾超过林;无情的历史逻辑使其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太平军夺取天京后,洪秀全等事实上已经形成一个新皇族;起义军内部和清延内部,双方都发生过内讧;太平军失败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圣经、上帝为信仰成了自我孤立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3.
奚娟 《语文知识》2001,(9):16-17
汉语特别讲究词语的组合次序。语序的巧妙变化,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语言艺术。古往今来,一些人巧用语序而为后人津津乐道。1853年5月,湘军首领曾国藩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幕僚在给朝廷的告急文书中写道:“臣屡战屡败”,曾国藩看了将其改成“臣屡败屡战”。这样一来,常败将军俨然成了不屈的勇士。1904年,慈禧大办七十寿辰,全国上下都要贴一副内容相同的对联:“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章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家书》历来被认为是个人修身齐家的经典范本,在社会影响极大。若仔细审读《家书》,则会发现其记述更暗含一定的军事史料价值。湘军围攻吉安时,战事不顺,曾国藩告诫曾国荃切勿鲁莽,围城打援,最终攻占吉安;靖港、湘潭之战后,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载了西征的太平军因错判形势导致失去攻取长沙绝好机会的细节;安庆争夺战中,曾国藩在家书中记述了"洋船"出入安庆城接济太平军的情况,并由此反映出曾国藩在战争前后对于外国事务心态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第五课曾国藩反革命一、课时计划第一课时——反革命地主武装的出现(第十一页) (1)曾国藩的出身及其办团练。 (2)“湘军”是反革命的屠杀中国人民的反动的武装。 (3)曾国藩是效劳外国侵略者和给满清帮凶的刽子手和双料汉奸。第二课时——湘军进攻太平军(第十二页第一段) (1)反革命“湘军”的屡吃败仗。 (2)太平军的内部分裂给反革命的武装以可乘之机。 (3)天京沦陷与太平军英勇的继续战斗。第三课时——太平军失败的原因(第十二页第二段到十三页) (1)太平军在近代革命史上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 (2)太平军失败的决定原因在於受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 (3)我们要吸取太平军革命的宝贵经验和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曾国藩》一书的艺术成就,并对其中隐含的哲学与历史问题加以讨论.曾国藩与林则徐基本上是同一类人,在吸收外来新事物方面,曾超过林;无情的历史逻辑使曾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太平军夺取天京后,洪秀全等事实上已经形成一个新皇族;起义军内部和清廷内部,双方都发生过内讧;太平军失败的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圣经、上帝为信仰成了自我孤立的重大因素.  相似文献   

7.
君子之交     
王国华 《学习之友》2009,(12):16-16
1855年,湘军统帅曾国藩遭到太平军的重创,连失武昌和九江,退居南昌,逼得曾国藩要自杀。其好友,也是他的幕僚刘蓉极力劝阻,救了他一命。在这最困苦的时候,郭嵩焘亦远道赶来安慰他。三个人诗酒唱和,谈天说地,暂时缓解了曾国藩的焦虑。为了报答两人,曾国藩告诉手下,刘、郭跟自己如同一个人,大营里的钱粮他们可以随便支取,  相似文献   

8.
易孟醇先生《曾国藩传》于1995年11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至今不足两年,已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发行了,可见该书颇受读者欢迎。读过此书,我以为它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寓人物的评价于史实的叙述之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历来尖锐对立,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在该书中,曾国藩却展示了一个多侧面、立体的新形象。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残酷镇压屠杀、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矛盾心理,曾国藩在办洋务中开拓中国近代化的贡献,都从作者对曾国藩桩桩件件史实评述中渐渐凸现出来,不仅表明了作者对曾国藩的新的评价,同时也给读者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如,作者一面全文转录了曾国藩制定的“爱民歌”和对太平军俘虏“八不杀”政策,另一面又展示了曾国藩在书信中指示对太平军,“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以假仁慈误大事”,有力地揭示了曾国藩假仁义,真凶残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9.
据说,清朝未年,曾国藩在外带兵打仗,需要定期向朝廷汇报战果。有一段时期他总打败仗,不知该如何写奏章,又不敢谎报军情落个欺君之罪。师爷无奈在奏章中替曾国藩代写道:臣屡战屡败……洋洋洒洒,细细叙述打仗的千辛万苦,以求皇帝谅解。奏章长达万言有余,写完后请曾国藩过目。曾国藩看过,只把句中的“臣屡战屡败”改为“臣屡败屡战”,其他只字未动。皇帝读后,非但没有惩罚败军之将,反而嘉奖鼓励一番。可见“败”与“战”的前后次序一变,意思就有天壤之别。“屡战屡败”写出的是一个常败将军、无能之辈的颓然窘样;“屡败屡战”让一个顽强勇敢、浴血奋战的忠诚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185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水师进攻太平军,本指望一战全歼"匪军",没想到由于轻敌冒进,在靖港被太平军杀得七零八落,所率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曾国藩伤心至极,欲投水自尽,幸好被部下及时阻拦。几天后,左宗棠听说这件事,便来见曾国藩。曾以为左来安慰自己,没想到,左进屋后张口就骂曾国藩的自杀是"不  相似文献   

11.
左宗棠轶事     
《中学文科》2000,(9):25-25
左宗棠是晚清时的风云人物,秉性狂傲自大,又专喜骂人与揭短,有关他的故事极多,其中他与曾国藩的过节历来是笔记小说家的热门话题。曾左相识是在左宗棠出山之后,当时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往往不顺,左宗棠便与朋友说曾才短,帐下又没得人才,于是三天两头或发函或上门为曾国藩作指导。虽言之有理,但话语中盛气凌人,有时几于辱骂。  相似文献   

12.
有志·有识·有恒谈谈曾国藩的读书方法⊙魏均有人曾说曾国藩是以学问建立“事功”的,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想来曾国藩以书生从戎,所率湘军是由人数不过几万的山民与士子组建而成,这和动则几十万而出的太平军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曾国藩终能“卒定大难”,挽清王...  相似文献   

13.
教育 ,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活的环节 ,可真正能架起这个活的桥梁 ,把学生引向成功之路 ,又是多么不易。曾国藩这位双手沾满太平军将士鲜血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教育子弟却有一套办法。我把它总结出来 ,希望能对各位老师在育人方面有所启发。一、立志曾国藩说 :“人苟能立志 ,则圣贤豪杰何事不能为 ?”“凡将相无种 ,圣贤豪杰亦无种 ,只要人可立志 ,都可以做到。”所以 ,我们教育学生也应从立志抓起 ,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 ,并为之而奋斗。那么 ,立一个什么样的志向呢 ?曾国藩说 :“君子之立志也 ,有民胞物与之…  相似文献   

14.
《讨粤匪檄》是曾国藩针对当时太平军的所作所为所写的一篇檄文。檄文,是古代一种军事类的文告,曾国藩写这篇文章旨在揭露太平军的"罪恶",表明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民心所向的一方,所以最后也是必将会胜利的一方。  相似文献   

15.
分寸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攻陷金陵,曾国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经达到30万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  相似文献   

16.
一八五三年至一八五八年的五年多时间里,太平军在江西同清军、特别是同曾国藩的湘军进行了英勇斗争。本文旨对这段斗争中太平军在军事战略上的得失作一粗略的探讨。(一) 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出师西征。六月,太平军到达江西的彭泽和湖口,并由鄱阳湖沿赣江而上,直驱省会南昌。南昌地处旷衍之区,当时南昌的清军兵备松弛,太平军曾想一举袭占该城。二十四日,太平军抵达南昌城下,但前往江南帮办军务的江  相似文献   

17.
【设计思路】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要点,最终达到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教学目标。【导写过程】一、导入新课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时,屡次打败仗,在向朝廷的奏报中写道“屡战屡败”,被他的师爷看见后,改为“屡败屡战”。结果同样的事实,由于词序的不同,意思发生了变化,也使曾国藩免受了朝廷的责怪。其实,同样的道理,写文章时也要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用的记叙方法。二、要点梳理1.学生自读掌握要点。学生默读教材162页《掌握常用的记叙方法》,画出要点和疑点,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史学界几乎一致公认曾国藩是借师助剿的积极鼓吹者。笔者对此定论 ,不敢苟同 ,本文试图就此问题略谈浅见。一186 1年冬 ,太平军攻占苏、浙大片土地 ,上海亦成孤城。集到上海的苏浙大地主们迫不及待地要借助在沪洋人力量 ,进行疯狂反扑。户部主事钱鼎铭等人给曾国藩的呈请借师助剿的信件到安庆后 ,曾国藩不以借师助剿为策。 186 2年 1月 7日 ,他在给潘曾玮的信中说 :“借助外国 ,自古为患。”“上海、宁波皆系通商码头 ,洋人与我同其利害 ,自当共争而共守之。苏、常、金陵本非通商子口 ,借兵助剿 ,不胜为笑。”曾国藩在给潘曾玮写…  相似文献   

19.
历时十四年之久的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被中外反动派互相勾结所绞杀。在血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曾国藩所创建湘军充当了最凶恶的刽子手。一八五三年初,曾国藩在咸丰皇帝“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的谕令下,在湖南创办了湘军。一月,他在长沙开始编练陆师;九月,又移驻衡州(今衡阳市)创办水师,随即建衡州船厂,复设分厂于湘潭杨梅州,制造炮船。湘军创办不久,即与太平军在湘潭展开了对垒。当时湘军处于创建之初,羽毛未丰,太平军完全有可能将其歼灭,然而,在湘潭之战中失败了,使得湘军逃脱了覆灭的命运,留下了祸根。研究太平军与湘军在湘潭的战役,对深入探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是有意义的。本文试就此略述浅见。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湘乡),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 曾国藩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虽然他常年在外做官、带兵、打仗,但家信未尝间断,温言细语,言传身教,谆谆诱导,勤劳俭朴,知书达理,不求做官发财,不以优越地位自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