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理性批判与技术悲观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技术理性批判浪潮的兴起及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关系;技术悲观主义的本质所在;技术悲观主义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文章强调开展技术理性与技术悲观主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和协调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技术赶超是国家经济赶超的基础,但成熟的技术轨道上并不存在赶超的机会,只有在技术变革的过程中,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才能带来赶超的机会窗口.从长波中产业技术赶超的特征事实来看,有效的赶超除了需要取得新兴技术的突破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范式转换过程中构建适应性的社会政治框架来消化新兴技术的潜能.本轮金融危机正在孕育新一轮技术变革,并引发了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导入,这带来了产业技术赶超的全新机会.我国要想实现有效的产业技术赶超,不但需要以发展新兴产业与成熟产业现代化为路径;而且需要基于技术变革的发展趋势,在技术、经济、制度、组织与思路等方面引入广泛的创造性实验与调整,并促使经济系统的各个部门快速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3.
数码成像技术之于柯达破产、智能手机之于Nokia没落、安卓之于微软"一家独大"地位动摇等一系列技术范式转换现象的频繁出现预示着"蚂蚁扳倒大象"已不仅成为现实,而且会越来越普遍。在此背景下,企业如能预见到新的技术范式,并识别、培育出突破性技术,则能成为新范式的掌舵者、行业的领导者。然而,已有的、基于线性思维的技术预测或预见方法尚难以解决包含高不确定性、复杂性的技术范式转换问题。对技术生态理论强调从"技术—环境—组织"去认识技术演化提供了一个解释新技术衍生机理的框架,因此,从技术生态理论出发,有可能寻找到技术范式转换预见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地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逐渐发展转变。档案管理作为机关单位与企业强化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将从范式转换与价值转向以及档案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技术变革加速的时代,一些企业尽管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主流市场的领导者地位,然而由于对技术发展趋势判断错误或者忽视新技术的市场潜力,一再错失重要发展机遇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企业如能预见新的技术范式并识别、培育出突破性技术,则能成为新范式的掌舵者、行业的领导者。目前,已有的、基于线性思维的技术预测/预见方法尚难以解决包含高不确定性、复杂性的技术范式转换问题。文章认为,社会网络从一个网络的规模、密度、资源等角度,通过数据挖掘等工具和实证研究方法刻画范式转换的特征和演化路径,从而可能寻找到技术范式转换预见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试图在深入剖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演化经济学视角解释技术范式的转换机理,同时得出对后续研究的启示和展望,以期找到技术范式转换预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2003年,美国学者切萨布鲁夫提出著名的“开放式创新”概念.他借用科学哲学中“范式转换”的概念,阐述了当代技术创新正在发生的新变化.以科学历史主义的视角考察这一范式转换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对工业技术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改变了工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工业技术知识的生产、分布、传播和市场化等各个重要环节,改变了大学的形态,推动了由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文章用演化理论阐释了工业革命的性质,及其与科技革命和范式转换的联系与区别,探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技术、生产和组织上,表现出与当前经济范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尽管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现端倪,不容忽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给中国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提出挑战。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管理方式需从直接干预向营造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技术演化的一般规律,运用系统熵解释技术演化中的技术范式转换过程,总结技术范式转换不同阶段(旧技术范式阶段、新旧范式并存阶段、新技术范式阶段)的熵变特征,并以两次技术革命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在旧技术范式阶段熵值较低、新旧范式并存阶段熵值较高、新技术范式阶段熵值较低,也就是说,技术演化存在着有序与无序的交替变化过程,并且一般情况下遵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循环变化。  相似文献   

10.
技术思想与技术批判的现代考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通过对技术思想史的回顾 ,总结了人类关于技术的诸多思想、观念和态度 ,展开了对技术的多维度批判 ,基于此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的社会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由现代技术及其应用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性的价值危机其根源在于技术理性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全面统治。技术理性因其所具有的无可抗拒的生产效率和能顺应任何目的的纯中性的工具化意味而蕴含着强烈的统治逻辑。正是这种统治的逻辑使现时代的人丧失了其批判和超越的维度而沦为工具性的存在。因此,技术理性的全面统治必然导致人的自由的全面丧失。人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危机。只有借助"审美思维"超越技术理性的对象化思维,人类才能彻底摆脱工具性的存在方式,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12.
话语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话语的贫困意味着思想的贫困。情报学的话语是人们在思考、表达情报学问题时的习惯性用语,它既标示出了情报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标示出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情报学研究的兴奋点。目前,情报学范式主要存在实用主义价值观与科学理性主义两种话语体系。依据解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拟像时代通过撒播、补充、实用创新情报学话语的逻辑,并据此提出了情报学话语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范式转换角度的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从范式转换的角度探讨了在我国实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可行性,阐明了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范式形成的三个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范式正处在它的形成时期,在我国实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是完全可行的。最后,给出了在我国实施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方式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界定出技术垄断和技术竞争两种优势范式.一些跨国公司的运作由技术垄断优势范式向技术竞争优势范式演进,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工合作的操作模式,技术竞争优势范式注重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资源,运用多维交叉协调,完成动态创新.我国的跨国公司适宜于选择针对区域市场进行局部创新的技术竞争优势范式.  相似文献   

15.
技术范式定义了进一步创新的技术机会和如何利用这些机会的基本程度,因此,技术创新可以看成是新旧技术范式之间的转换。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服务为目标的。由此,文章提出,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范式转换,是新旧技术范式之间进行转换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哲学范式与现代图书馆创新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也在于创新。图书馆人必须应对时代变化的新格局,创新建构一种全新理念的管理范式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本文探讨哲学范式在现代图书馆事业管理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杉 《现代情报》2012,32(11):28-33
图书馆学由"学理性范式"向"技术性范式"的转换,尤其是"技术性范式"对"学理性范式"几乎全面的取而代之,给图书馆学的存在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从哲学的意义和角度来看待图书馆学的范式转换?由此出发,我们该如何认识与理解图书馆和图书馆学自身的状况?而且对图书馆学的认识与理解的一元论和多元论到底是怎么样的?文章主要论述4个问题:"学理性"一直是图书馆学最主要的研究范式之一、"技术性"范式不可阻挡的席卷而来;但仍留有空间有待补充、在"技术性"范式中如何"学理性"范式的理解;图书馆学究竟是什么以及理性多元论的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做什么和图书馆学怎么做。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也在于创新。图书馆人必须应对时代变化的新格局,创新建构一种全新理念的管理范式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本文探讨哲学范式在现代图书馆事业管理的创新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绿色管理研究当中,一些组织管理理论家主张用生态中心管理范式替代传统管理范式。文章对这种主张做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生态中心主义面临明显而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另一方面,生态中心管理范式缺乏践行的有效机制。尽管生态中心管理理论家批判了传统管理范式对自然环境的忽视,但是这种批判缺乏对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分析,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全球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中国经济发展也步入新常态,判断当前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推动企业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范式转换,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研究分析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企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和范式转换,并通过对102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进入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2)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外延式增长仍然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3)规模经济性仍然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4)创新活动是决定企业未来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企业向创新驱动发展范式转换的建议和后续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