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敏 《考试周刊》2013,(94):187-187
现今一些初中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被动性,不愿意举手发言,遇到老师提问,就低下头。如果被老师点名要求回答问题,便吞吞吐吐,沉默甚至产生不满情绪。部分明明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却在课堂上迟迟不愿开口回答问题,这些状况都对课堂学习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这些情况,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围绕如何调动初中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2.
很多教师反映,现在的中学学生难教,课堂上常常是设问(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呢?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长大了,不愿意回答问题,还是另有原因?笔者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老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优秀的学生每节课都被点起来回答,觉得没意思,而有些中等生想  相似文献   

3.
初学英语的学生总有怕说错、怕人笑话的羞怯心理,但他们对这门学科又感到新鲜、好奇,总想试一试。教师在教学中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己,敢于开口在课堂上大胆、主动地用英语回答老师的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表演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相似文献   

4.
李文娟 《快乐阅读》2011,(18):176-177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举措就是让课堂提问更有智慧,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起点";要表现出老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能诱发学习欲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回归文本的欲望;对于学生的回答要有积极的评价尺度,能与考试要求接轨。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我让学生为大家朗诵古诗,当我点到一位学生的名字时,一阵窃笑从学生中响起,接着,有学生举手表示:“徐老师,别叫她,她从来不回答老师的提问。”看着那位女生惶恐不安的神情,我知道如果我也像别人那样对她,意味着什么,也许她一生……我沉吟了一会儿,平静地说:“不,只要她能开口说话,就能大声朗诵。现在,她只是需要些时间。我过五分钟再叫她,她一定准备好了。”我至今都无法忘记她坐下时如释重负的表情,那是我鼓励的微笑带给她的;我也会永远记得她红着脸第一次向我询问的情景,这是我的肯定带给她的勇气。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这样的肯定,特…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说话是进行交际的基础。说话能力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与人交流,课堂上与老师交流,课间与同学交流,在家又与家长交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一、鼓励开口——想说  相似文献   

7.
很多教师反映,现在的中学学生难教,课堂上常常是设问(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呢?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长大了。不愿意回答问题,还是另有原因?笔者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老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优秀的学生每节课都被点起来回答,觉得没意思,而有些中等生想答可又怕答错。由此可见,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相似文献   

8.
毛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教我们语文。毛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总是要提问我们,让我们动脑筋回答。他说,动脑筋回答是说话,上课随便说话也是说话,你们看,究竟哪一种说话更有意义呢?我们根本动也不用动脑筋就回答他:“动脑筋回答更有意义!”不过,动脑筋回答不等于我们统统都回答得对,反过来我们的回答经常都是错的。你如果要问我都是什么样的错,我现在已经都忘记了,因为太多了,每天都有,你说我怎么记得住?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今天我们是怎么动脑筋回答的。而且今天我们不仅动脑筋回答毛老师的提问,还提问让毛老师也动脑筋回答,结果你知道怎么样?毛…  相似文献   

9.
写作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那就是用笔来代替你的嘴"说话"。我们每位同学时刻都在说话: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要说话;下课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讲故事,这也是在说话;回到家里,爸爸妈妈会问:"你今天上课学了些什么啊?"于是你又要开口说话了。你听,小凡同学正在家里对妈妈讲课堂上发生的事呢!  相似文献   

10.
引导性案例 新学期开始了,晓静和其他刚刚进入中学读书的同学一样,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积极的向往,但是刚上了几天的课,晓静就不爱去学校了,一下子变得不爱说话,郁郁不欢。原来是一节语文课引起的。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老师在课堂上精彩地讲授着《卖炭翁》,晓静和其他同学都听得聚精会神,为卖炭翁的不幸遭遇而难过。到了提问环节,老师开始随机点积极举手的同学回答,晓静也高高地举着手,  相似文献   

11.
夕阳 《师道》2004,(6):17
一次,笔者在参加某教学公开课时,发现上课老师神采飞扬,不时提问,而学生均举手频频。但能被老师提问到的学生不多,面不广。有部分学生被连连提问到,而大部分学生则没有那么幸运。课后,有几名学生连说没意思,笔者当即询问了几名学生,回答的是:“因为要上公开课,老师要求我们,提问时大家都要举手。能回答的举左手,不能回答的就举右手。不然的话,要被老师‘秋后算账’的。”那么举手情不情愿呢?不少学生回答说不愿意。再问其原因,回答说是不少老师平时很少或从不提问他们,举不举手都一样,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差,问了也白问。这一情况引起我的…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妈妈,这是什么东西?""爸爸,这是什么动物?"这是读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问父母的问题,渐渐地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我们学生的问题却越来越少了. 在中学的课堂上,我们只能看到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情景,绝少能发现学生主动向老师提问、老师回答的情况,可在课后,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一群学生围着老师问"问题"的,但你只要走近一看就会发现,学生们问的不是问题,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在问作业里的难题怎么做,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学生围着老师在背书.  相似文献   

13.
“只要一提问,看见的就只有一片黑头顶。”经常听到许多老师对课堂提问如此抱怨。学生不愿举手,即使对老师的问题能给出答案,也不愿起来回答。这种现象在中学的课堂上尤为常见。针对如此现状,怎样更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怎样活跃课堂气氛,便成了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或学生有疑问、有想法都可以通过举手进行。"举手"这一种学习形式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可是,从小学高年级起,或者说进入初中以后,我们的学生举手的越来越少。往往是老师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室里一片沉寂。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常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提问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而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为什么有的同学不愿发言或不敢发言呢?究其原因,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还没有想出答案;二是学生仅仅想好了一点点或是对自己的思考没有把握;三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发言。对于后两种情况,不少老师常常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发言,如,对学生说:“没关系,想到一点就说一点吧!”“说说吧,说错了也不要紧啊!”鼓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的方法当然是可取的。但是,有的学生性格确实比较内向,非常腼腆;还有的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对老师的提问确实没有把握。一下…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必须根据农村孩子见识少,表现腼腆、胆怯,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应该态度温和,表现自然,启发学生回答。回答不对的也不要发脾气或讽刺挖苦,对与不对都应该让其坐下,不要罚站。对那些小村独户,没见过“大世面”的孩子,老师一叫站起来就发抖的,教师更应该态度和蔼,找其个别谈话,讲清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使这些学生感到教师可亲,说话重要,消除恐惧感,做到在课堂上,老师一提问题,就想说,敢说,抡说。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数学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采取的是向学生解释数学概念、讲解数学公式、灌输数学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整个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学生被动地听,很少有开口的机会。为数不多的开口机会,也是由于教师象征性地向学生进行了提问,但是经常学生还在思考,教师就为了节省时间选择了替学生回答,教师的自问自答让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安排,他们的问题意识自然没有办法得到唤醒与激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渗透进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18.
老师上课都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向学生提问,是我们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课堂上我们老师的提问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有容易的,也要有困难的,要让学生有继续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用英语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的问题难易度适合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让学生对学习英语有兴趣,这样就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有效提问,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能更好地适应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达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应试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提问是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策略有: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和时代感;提问目标明确,指向性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差异性问题;巧妙把握提问时机;鼓励学生发问;提能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提问后给予学生足够的等待回答的时间和耐心。此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才能在课堂上提出高质量的有效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不少小学一年级的老师都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班里的学生出现了两极分化:上课时,提前学过课本知识的孩子频频举手,有的不经老师允许就抢着回答问题;一部分孩子面对老师的提问总是一脸茫然,甚至不敢开口说话。面对孩子们截然不同的表现,家长们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幼小衔接班到底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