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不当的注释会影响到学生对词句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甚至会影响以后对文言文的学习。本文从人教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一些注释不当的例子,剖析注释失当的原因,并探讨合适的注解。  相似文献   

2.
1.在《鸿门宴》一课中,当樊哙闯帐后,说了下面一段话:“……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课本对“故”的注释是:“故,特意”。此注似不妥。“故”训为“所以”(不是现代文的“所以”,而是古文的“所以”),即“……的缘故”、“……的原因”。理由如下:第一,樊哙这段话,只不过是前文刘帮对项伯说的那段话的重复,现试加比较:刘帮:“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樊哙:“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绝大多数相当精审。几成不刊之论。但由于书成众手,所以白壁亦现微瑕。新近同行发表了不少新的看法,对文言文注释中望文生义的现象关注尤多。笔者不揣寡昧,想把这些零散的成果连同自己的心得稍做爬梳.以做抛砖之试。  相似文献   

4.
“傍地走”释辨《木兰诗》结句“双兔傍地走”的“傍地走”,语文教材注为:“贴着地面跑。”此注有两点欠妥:1.将“傍”理解为“贴”不准确。“傍”与“贴”并非同义。试想,“傍”若译成“贴”,素以健跑善纵见称的兔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个别词语注释有些欠妥,不当的注释会影响学生对词句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甚至影响以后对文言文的学习。从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一些注释欠妥的例子,剖析注释失当的原因,探讨合适的注解。  相似文献   

6.
1990年版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注释,吸取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其精确程度较旧版有很大提高,但其中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今摘出数条,就其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赤壁之战》:“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相似文献   

7.
一、孰为汝多知乎! 语出自《两小儿辩日》。课本注:谁说你多知呢?这是正确的。但又补注:“为,认为、以为”。就前后不一致了。(可能是参照了《辞海》的说法:“为,谓;以为”)实际上,“谓”是“说”义,怎么与“以为”同义呢?文中的“为”,即“谓”,可释作“说”。 “为”当“谓”讲,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早就谈到过。杨树达《词诠》说得更为明白:“为,外动词,谓也”。有例印证。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言文注释经由前辈学者详细考证后编写,作为专用教材对提高中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仍注意到有一些词的注释值得商榷,本文就中学文言文中的一些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出适当考证和补释。  相似文献   

9.
入选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有注释,这些注释对于语文教师从事教学起到了很好作用,是教师备课、教学必须参考的重要材料。应该肯定,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多数注释是可靠的。但是,毋庸讳言,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尽管不断修订,远未臻致完善的程度。只要备课用心钻研,时时可以发现一些败笔、疏漏。对此,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予以纠正、补充,切不可盲目依从,尽信其注,甚至奉之为金科玉律,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五种类型。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每种类型但举一例说明之。第一,由于入选课文…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五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先秦历史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钴£国策》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部分注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想谈谈我对这些注释的一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现行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少许的词语注释较为笼统、含混、简单,值得商榷。如:“寡”、“揖”、“用”、“必”、“夺”、“与”、“击节”、“左司马”等词。  相似文献   

12.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用”《烛之武退秦师》中“焉用亡郑以陪邻”一句中的“用”,课本对其的注释是“用,介词,表原因”,笔者觉得这个注释有待商榷。课本对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应该具有实际意义的“用”字在这里并没有被翻译出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用”的义项一共有6个,第5个就是“用,介词,由于,因为”。这个义项也是常见的。如: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广用善骑射杀…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课文的注释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现仅将有关语法方面值得商榷的地方列举一些,供同志们在教学中参考。 (一)《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课本》注为:“乃,才”。 按:课本把“乃”注释为表示时间前后承接的副词。用“才”来对译。在句子上下文中虽勉强可通,但若细玩文意终觉不够贴切。实际上”乃”在上下文中体现了转折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竟”或“却”。这样对译,不仅能表现出乎意料之外的神情,且饱含嘲讽讥刺的意味,把郑人的愚蠢、可笑面目充分暴露出来。古文中“乃”的这种用法是不胜枚举的。例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相似文献   

14.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15.
<正>在十年制中学的语文课本(以下简称课本)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它所担负的任务却很繁重:许多将来从事整理、研究、教授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工作的人才就从这里入门儿,打下一定的基础;即使是将来要从事科技工作的人,也无不要从这里吸取营养,受到陶冶。因此,课本所选的文章要精,课文的注释也要考究。注释是教师讲授的基础,直接影  相似文献   

16.
近读中学《语文》文言文,感到有几处注释未必妥当,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正于大家。初中四册《西门豹治鄴》“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注:“以,这里相当‘以及’、‘还自’”。“以”当“以及”讲,就我们目前所具备的辞书看未见先例,古代汉语中,已自有“以及”一词,如:“公曰:‘不能其大夫,至于君祖母,以及国人,诸候谁纳我?’”(《左传文公十六年》)即使硬把这个“以”当“以及”讲,也讲不通,我们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课本》注: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迟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神明,精神和智慧。得,获得。  相似文献   

19.
经较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中文言文的注释,总的说来,质量还是较高的,不足属其次。其不足之处,大致可概括如下:一、内容方面1尚存在一些明显有问题的注释。如,19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斋戒”,课本注为:“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该注释所说明的行为,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据考察,斋戒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礼制规定。汉末佛教传入中国以前的斋戒,主要内容是清心寡欲,洁净身体,排除外界干扰。反映这…  相似文献   

20.
刘蕾 《考试周刊》2007,(3):68-69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也不无可商榷之处。其中有的词语注音欠准确;有的词语注释较为笼统、含混、简单,个别地方出现错误。这无疑给讲授和学习文言文造成不便。本文就把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