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作者的这个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这并非白居易的错喻,而是课文的作者对这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3.
贾祖璋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引经据典,形象、准确而全面地介绍了荔枝,被选入高中课文。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自居易的《荔枝图序》语句:“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自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第二自然段却这样评说: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教学无教具语文教学使用教具以小学识字阶段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难见,高中几乎绝迹.其实,教具直观性强,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这既便于教师讲授,又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中学教学是缺不得的.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可成为语文教具.如讲《南州六月荔枝丹》,可事先准备好一些荔枝,讲时一人一枚,让学生边观察边听教师讲解,效果一定会好.作者在文中说到:“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老师也没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可见作者小时候就曾因为老师讲荔枝时不得见荔枝而引为憾事.在今天,荔枝已经摆满大小水果摊店的情况下,把荔枝“引进”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的.为什么说“壳如红缯,为什么说“荔枝呈心脏形”,为什么把荔枝膜比作“片片桃花雨后娇”,以及为什么形容荔枝的肉“莹白如冰雪”……  相似文献   

5.
谈“核”字     
白居易《荔枝图序》中这样写荔枝的果实,说它:“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核如批杷”中的“核”字作何解释?很多书中未给注释,有些书把它解释为荔枝的“果核”。其实。此处“核”字的正确含义应为荔枝的“果实”,而非荔枝的“果核”。说明文最讲求说明顺序。作“果核”讲,则原文的说明顺序十分混乱。作“果实”讲,则原文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南州六月荔枝丹》(统编教材高中第一册)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到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说法有误,他评述道:“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其实白居易并没有错。他虽生于中原,但少时避战乱而流离越中,中年之后又曾长期理政于江南,荔枝是吃过不少的,怎么会连荔枝的壳和膜都分不清呢?诚然荔枝的膜在一定时  相似文献   

7.
洪原问:《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有何特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的引用,数量很多。角度多变,方法多样,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体地说有“三性”: 一是描写性。此类引用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形摹状,给人以物的形象和诗的意境。比如文章开头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段引用,描写了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不仅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而且能引起人们美丽的想象。又如第三节中引用“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诗句,描写了整片荔枝林的颜色,介绍了荔枝林的情况,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品味不已。再如第六节引用了《咏荔枝膜》的诗句:“盈盈荷瓣  相似文献   

8.
当年鲁讯先生曾以吃东西作比喻,主张读书不能光讲味道,还要讲营养。这一比喻确乎生动、贴切,很值得深思。 书,素来被称为“精神食粮”。英国思想家培根就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可见,书这种“精神食粮”的营养价值,表现在开阔胸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然而,时下有些朋友特别是年轻朋友在读书之时,往往偏重味道而不重营养。他们认为有味道的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体会中,常常看到“改成语”的例子。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本意是批评那些对工作不负责任,应付公事,得过且过的人,而教师却引导学生“挖掘”其“积极意义”,结果这一成语的意义被改为:“撞钟”正是忠于职守的表现,不但不应指责,而且要大力提倡 !又如“愚公移山”,本来是讲有志者事竟成,比喻做事情有毅力,不怕困难,而有的老师却“启发”学生得出“移山不如搬家”的结论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们知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约定俗成,习惯运用,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特别…  相似文献   

10.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情终于有了眉目”。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孔道,如“咽喉要道”。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胃口:比喻食欲或…  相似文献   

11.
一、学习要点: 学习本文说明事物的科学性、文艺性、条理性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本文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二、自读指要: (一)从科学性、文艺性和条理性三方面,就《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逐一进行比较(既可条述,也可表解)。《荔枝图序》原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文章运用了描写性引用、议论性引用、考据性引用等多种引用说明的方法,试按要求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12.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这句话最先出现于《马太福音》的第十三章。从耶稣说这句话的具体情境看,他简直是专就“教育”讲的。《马太福音》告诉我们:“当那一天,耶稣……用比喻对他们讲了许多道理”后,“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耶稣说了这番话。“马太效应”,说到底,讲的是“用比喻”之后可能出现的效果。它所说的“凡有的”和“没有的”中的这个“有”,指的是我们用来作“比喻”的东西,是不是对  相似文献   

13.
头脑、心脏、骨头、手足……这是我们身体上的各部分。你知道吗,这些人体名称还有着它们巧妙的比喻义呢。恰当地运用它们,能使意思表达得形象而生动。人体名称都各有什么妙喻呢?头脑:一是用作“头绪”,如“摸不着头脑”;一是比作首领。眉睫:比喻事情紧迫,如“迫在眉睫”。眉目:一是用来比喻文章的条理,如“这篇文章眉目不清”;一是用来比喻事情的线索、头绪,如“这件事终于有了眉目”。耳目:比喻替人刺探消息的人。咽喉:比喻形势险要的交通要道,如“咽喉要道”。肝胆:比喻真诚的心,如“肝胆相照”;还用来比喻勇气,如“肝胆过人”…  相似文献   

14.
俞平伯先生晚年的红学自省是真实可信的,应引起红学界高度重视,他的红学研究思想的重大变化同1954年那场对他的批评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对当年那场“批俞评红”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只讲负面问题,而全盘否定其正确性和必要性.现在红学研究的一些乱象正是当年批判过了的错误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的泛滥.这种泛滥同对当年的全盘否定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沈泾渭 《中学理科》2008,(10):49-51
三、本体自喻。 在比喻的修辞格中,“本体”与“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更不能是同一事物。所以,如果句子中的“本体”与“如”字成语中的“喻体”是同一事物。就不能再使用这一“如”字成语,否则,就犯了本体自喻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认为.荔枝壳表面的块状裂片因为像龟甲所以叫作龟(州)裂片。实际上,这是因误读造成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图文并茂的科学小品。不但使读者了解到有关荔枝的知识,而且领受到文学的美感作用。该文思路由实到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在重点介绍荔枝生态时,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句话作为说明的纲,由表及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但白璧玉有微瑕,思路仍有值得斟酌之处:对荔枝壳的形态说明不应安排在第二自然段。理由有二: 一、文章起始:“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  相似文献   

18.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例1:井冈山!/宝塔山!/——我们稳固的基石!(贺敬之《放声歌唱》)例2:扫帚到了,政治影响才能发生效力。我们的扫帚就是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例1有“井冈山”与“…  相似文献   

19.
唐世林 《湖南教育》2009,(11):31-31
面对犯错学生,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同换一种方式去批评教育,往往会取得“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批评效果。 假褒真贬——批评的话表扬说。有学生抄袭了《作文选集》,评讲时我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想这位同学一定查找了不少资料,肯定读了《作文选集》。多读书是好事,对于写作文很有帮助,可以寻词摘句,可不能过多地引用啊。”  相似文献   

20.
[案例]学习《荔枝》一文,教学临近尾声,学生还沉浸在母子浓浓的情意中。突然,一位学生举手道“:老师,我觉得‘荔枝依旧年年红’这个句子后面的句号用得不合适,用省略号好。”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并迅速形成两派——“句号”派和“省略号”派。到底是句号好,还是省略号好?如何利用这一质疑点、争论点让对话触及心灵,引向文本更深处呢?[课堂回放]师(:赞赏地)说说你们的想法?(“问省略号”派)生1:我觉得用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有千言万语想对母亲倾诉。生2:荔枝依旧年年红,年年看见荔枝就想起母亲,思念永远不会停止。生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