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代诗歌大多是抒情诗。人生在世,常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心灵感动,这种心灵的感动或源于自然界的“物象”,或来自人世间的“事象”。外界事物触动了诗人敏感的心灵,或喜或怨,或哀或乐,酸甜苦辣,各种情意在心中涌动,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诗。那么,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把内心的情意表达出来的呢?有哪些规律可寻呢?一富于形象、注重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抒情诗中,一个个饱含作者情意的物象、事象叫做“意象”,它们和谐地组成一幅幅画面,叫做“意境”。这意境实际上就是诗人心灵感动的原因和过程。诗人心灵的感动是因外物引发的,而不…  相似文献   

2.
散文诗是属于诗还是散文,这是理论界争论较大的问题。笔者认为,散文诗是诗,它具有诗的内核。音乐性则是散文诗区别于散文的重要因素,诗之音乐性的内涵是什么?诗评家吴思敬说:“诗的音乐性从本质说是对现实生活中不同音色、音高、音响构成的带有某种节奏的事物的反映”。这种将自然音响与音乐的简单类比,忽视了音乐的乐音构成不再是自然之音的摹仿,而是一种全新的东西。这种反映还只是生物的反映的手段,而非艺术的手段。诗评家周红兴认为:“所谓音乐性,就是诗歌在形式上和语言上的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分析中,他进一步将诗歌的音乐性归结为诗的声韵、分行和对偶句  相似文献   

3.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在其《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颇为精当地指出:“中国旧诗与旧画是矛盾的,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融合无间”.钱先生的这一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历代诗画批评中迥然不同的标准与尺度.不过,正统诗画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显然标示着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审美特质,而这一点,钱先生未予论及.下面我们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诗以言情”,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根本主张.从《尚书》“诗言志”这一诗歌开山纲领开始,中国诗歌就以言志抒情为其本质特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消隐了,才情被湮没了,智慧被冰封了。这种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像之鸟不再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歌很讲究“余味”。什么是“余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意有余味,就是要求一首诗不仅仅具有诗题字面以内的诗味,还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诗味,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种理论已不只是主张诗歌本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学生的个性被消隐了,才情被湮没了,智慧被冰封了。这种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像之鸟不再高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这首诗的鉴赏也像该诗一样,历来写得优美动人。但赏析者往往更多注意的是诗歌本身所体现出来的诗情画意的文学之美,对“九月初三夜”月亮的陈述却与实际情形有所出入。就此细节,本文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图览世界     
纪委书记获鲁迅文学奖惹争议 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摘得2010年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与此同时,有网友在微博摘录其描写著名演员徐帆的新近诗作《徐帆》,引起网友热烈讨论。这种直白得几近不像诗歌的诗体被网友称作“羊羔体”,这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话手法,“是我写作的一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读诗小札     
阅读古代诗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就是在脍炙人口的诗歌中,往往有“风×”两字。这两字一入诗中,顿使全诗意境深邃,诗味浓郁。请看: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中的“风雪”两字,呈现雪因风旋,满天飞舞的景象,极写环境之凄寒恶劣。在这孤寂严寒的风雪夜,“夜归人”顶风冒雪独行,好容易找到投宿地,岂不欢欣若狂?足见,风雪交加之景,深刻地表现出旅途的艰苦,浓化了找到宿地的喜悦情怀。“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呼呼的风声,哗哗的水声,一只捕鱼的小船,在这风起水涌、波浪怒拍的江中颠簸。这个捕鱼的镜头,确乎给人以备尝艰辛和危险之感。显然,其问正寄寓着诗人对“渔者”的诚挚深情。寓情意于形象,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1.
姚鸽 《语文新圃》2009,(8):31-32
中国自古是个诗歌的国度,早在元代诗论家方回就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失掉了诗歌,文学之林的枝叶不再繁茂。由此想到高考作文中每每提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样的要求实在与语文内在的发展逻辑南辕北辙。诗歌不仅不应退出高考语文的园地,而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镇。虽然说诗歌的评判会给阅卷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诗学的发生,从汉语诗歌引入现代汉语及其诗学开始。近代“诗界革命”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汉语诗歌持续发展数千年,至晚清黄遵宪“诗界革命”,一直持续的是古代汉语载体形式,黄遵宪的贡献在“我手写我口”,而这个“口”,是“六经之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其简要的阐释,以此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来重新赏析几首王维的诗歌。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4.
走过2006年,同学们又要长大一岁。关注“于诗间漫步”的同学们,因你们的“漫步”有诗歌伴随,我相信,这一年大家的踏歌(诗)之行,一定是很充实也很愉悦的。你们的诗意人生或许是早就开始了的,但开出诗之花朵、结出诗之果实,是不是在这“于诗间漫步”的路上呢?这一路上,你们有的唱着“一切都会像风一样飘走/世间没有什么会永远不变/脸上的色与香也不会久留/微笑和泪滴也会很快溜走……”这样冷峻、睿智的歌(《猛回首》);有的则存了这样的梦想:“从今天起/我将每天折一只纸鹤/然后在纸一样的纯净中/为你向春天预约一个最美的名字”,满怀女孩的纯…  相似文献   

15.
有人戏谑说语文教学还是有些效率的,不过这效率多数是“无心插柳”。还举了例子说像写诗歌,阅读教学诗歌不是重点,中学六年也学不了几首诗。作文又几乎没有写诗的训练,特别是各级各类考试统统规定了“不准写成诗歌”,按说学生应不会写诗了吧,但学生中  相似文献   

16.
卢亚明 《保定师专学报》2009,(6):107-109,119
海德格尔从“存在”思入“诗”并不是偶然突兀的,而是经历了一番沉思之漫游的结果。海氏对诗歌的思考也留下了这条漫游的痕迹,这使他在不同时期对诗歌作出了不同的界说:诗是存在者之无蔽的道说;诗是真理之创建;诗是存在的词语性创建;诗是道说神圣的歌唱;诗是对诸神的命名;诗是持存之创建。  相似文献   

17.
<正>《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向读者展示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1],但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首诗在歌颂生命力量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太阳”“石砾”“雄鹰”“雪豹”和“蜘蛛”这几个意象来表达,对此我们虽然也可以采用知人论世、与诗人其他诗歌中同类意象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但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地品读,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郑谷曾在《读李白集》中写道 :“何事文星与酒星 ,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百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诗与酒 ,和李白几乎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李白有“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将进酒》是其劝酒诗中的代表作。诗以豪迈狂放之语 ,抒发压抑困苦之情 ,成一泻千里之势。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时候 ,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 ,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上 ,因为这是一首劝酒诗 ,同时更是体现作者抒情个性的诗。全…  相似文献   

19.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粤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都相应地增加了诗歌教学的内容比重,这是“诗教”回归中学语文课堂的可喜现象,但这种“可喜”只是呈现在教材内容编排这一静止的状态中。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古代诗歌鉴赏在高考试卷中的赋分越来越高,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