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医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相似文献   

2.
子曰     
我是一只树妖,前不久被一个吊儿郎当的落魄书生种到他的木屋旁.这里山清水秀,唯一的缺点就是那书生杀猪般的读书声.“子曰,学而时习之……之……”“子曰,人不知而不愠……愠……愠……”“子曰啊……”他每天“子曰”来“子曰”去,因此我和山里的其他小妖都称他为“子曰哥”. “子曰哥”经常会来到我的身旁,眯着双似没睡醒、细看又带着几分狡黠的眼,抚摸着我的躯干夸夸其谈,说名利、金钱都是浮云,读书只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撩着他的长发,信誓且旦地说,要游尽大江南北,要让这世上的寸寸土地都留下他的脚印.  相似文献   

3.
感受魏书生     
魏书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十多年前,我曾经有幸听过他的学术报告和观摩过他的现场教学,对他的教育理念记忆颇深。新课改实施几年来,我更是关注着魏书生。最近,我有幸再次直面零距离接触魏书生,真可谓受益非浅,感慨良多。是他,早在二十年前就与新理念有了亲密接触。一个知识贫乏的人是难以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的,更难以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魏书生深谙这个简单的原理。初中毕业的魏书生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为了胜任新的工作,他通过函授学习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文凭,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坚守“学高为师”的信念,精心研…  相似文献   

4.
骗鬼吃豆腐     
陈世旭 《新读写》2022,(11):53-54
<正>我客居广州后,听到一句形容一个人很精明的俗话:“你呃鬼食豆腐啊?”其中“呃”即“骗”;“食”即“吃”,全句翻成普通话就是:“你骗鬼吃豆腐啊?”这句话的出处是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个书生,超级聪明,连鬼也能骗。有天夜晚,一只恶鬼到了他家,要吃他。他说:“你要食我?冒门太(没问题),不过我很多天冒冲凉,肉又酸又臭,唔(不)好食的。不如你食我锅里的豆腐吧,比我的肉鲜多了。”鬼信以为真。书生借着鬼吃豆腐的工夫跑掉了。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说。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我却要说,如从性格本色来看,梁启超首先是个“书生”,而从“书生”的本分“读书”来看,他又是千千万万“书生”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缘起缘灭     
雪花飘落,无语的我,抱着他,站在空阔的北俱芦洲,他留下的只有寒冰般的躯壳和心中淡淡的记忆……伴随着岛上的一声巨响,师父手中的诛神剑已落在我的手中,这意味着我战胜了他。此时的师父是那样的憔悴,那样的不堪一击。“我现在可以去海的那边了吧?”师父无奈地点了点头。临走时,她交给了我一本雷系法术心法,并送我一句话:“任何事物都要好好珍惜,别等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我穿梭在长安这个繁华喧闹的城市街道中。忽然,我看见一群人在殴打一个白衣书生,这些人的功力显然比白衣书生高出几倍。我很愤慨,便使出打败师父的那招“烈焰骄阳”,将…  相似文献   

7.
赵鹰 《中学教育》2007,(3):13-14
当辽宁省实验中学鲁燕城老师听着魏书生的课,凝视着他那闪闪发亮的眼睛时,不由自主地想:在这双眼睛后面,有着怎样的灵魂?她甚至想对魏书生说:“你真是一个‘神’!”也许在所有了解魏书生的人心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叹。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要是年轻一半,我一定要拜他(魏书生)为师,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8.
要——耍     
从前,有个读书人,写得一手好字。他父亲在临死前,让儿子以他的名义写一张纸条,去本村一个姓赖的家索回借款。书生来到赖家,将纸条递上,说明来意赖家儿子一看纸上写着:“我儿前去要钱!眼珠一转想出了一个赖账的坏主意。“要”字“西”的底下一横很短,用笔修改一下,这一横就看不出来了。那不就变成“耍”了吗?这样我就可以赖账了。想好以后,他就把纸条留下了。赖子欠钱不还,书生就告到了县衙(yá)。县太爷是个清官,他首先派人察访。了解了赖子是个游手好闲,好逸(yì)恶劳的刁民。也了解了书生家是知书达理、和善为人的。这一天,升堂开审。县官…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有个寓言故事,说是有位书生家境中道败落,只好沿街乞讨。书生在乞讨路上偶遇一位白发长者(实乃一神仙),便祈求仙翁帮助,仙翁欣然应诺。让书生看着路上的石块,然后用右手食指轻轻一点,石块即刻变成了黄灿灿的金子。仙翁让书生捡起金子,用以养家糊口。书生捡起金子,毕恭毕敬地交给仙翁,而后说:“这些金子我不要,我只要你这个手指头。”书生没有被眼前的金子所迷惑,满足于吃“现成饭”,他很明智地提出要仙翁的那个“手指头”。因为他懂得只有掌握了这个秘密武器——“点石成金”的方法,他才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相似文献   

10.
师之圈中,也不乏能人,有打牌出了名的,有对弈出了名的,有饮酒猜媒出了名的,也有半路出“家”,不到一年两年就挣钱发财出了名的。于我——诸道闭塞,只是一介书生。书生也有喜怒哀怨,就诉诸笔端,谓之“书生自语”。——自序我于牌道弈道是不精通的。茶余饭后,有同事三四或同事一  相似文献   

11.
乙:向您打听个人。甲:谁呀?你说吧,没有我不认识的。乙:你知道李太白吗? 甲:(一楞)李太白?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李太白他侄儿,就是我们家楼下的那位小胖子——李小白。乙:咳!没文化,没文化。甲:跟你开个玩笑。这李太白不就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吗?人称“诗仙”,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怎么样?咱对古诗还有研究吧!  相似文献   

12.
高尚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定会慷慨施舍,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他说:“你帮我把砖搬到屋后去吧。”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讲的是一个书生.为了写一篇文章。急得抓耳挠腮。他的妻子问:“难道你写文章比我生孩子还难?”书生苦笑着答:“你生孩子时,孩子已在肚子里了,而我现在是腹中空空啊!”很多同学,也像这位书生一样.常常对着作文题发愁:“写什么呢?真没什么好写的!”脑袋空空如也,作文何其难也!因此,善于积累写作素材。显得不是一般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的错误,有可能侥幸地成为另一个人的发现。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又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天宝年间,年少贫苦的李勉来到洋水中游的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与一位从洪州来的书生同住一店。未过几日,书生突发急病而不治,临终前取出黄金百两,托李勉为其料理后事,余金奉送。此事连书生的仆人都不知道。可是李勉不仅妥善地为书生料理了后事,而且把金子一同葬入墓中。数年后,书生之兄从洪州寻来,已任职于开封府的李勉特地请假至墓地,取出金子交给了书生之兄。无独有偶,曾任兵部员外的李约,在一次乘船出行时,与一西域来的商人同泊一处。商胡病重,亦把两个女儿托给李约,又送了他一颗十分贵重的夜光珠。李约一一允诺、…  相似文献   

16.
黄奕霖 《作文大王》2023,(12):12-13
<正>我有一个胖嘟嘟的表哥,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便是长得国泰民安、福气满满。你瞧,说曹操,曹操就到——表哥挪动着他米其林轮胎般的身体向我走来了。只见他的肥头大耳把眼睛挤得只剩下两条细缝,鼻梁上挂着一副硕大的黑框眼镜,随时都会掉下去似的。他挺着的那个比皮球大好几倍的肚子,极富韧性,走起路来有规律地上下起伏着,总让我产生去碰一碰、挤一挤的念头。不过,我是万万不敢去惹他的——若是我碰了他,他定会用双手从后背一把围住我,在我屁股上猛拍两下,并且龇牙咧嘴地说:“我看你手痒痒,看你手痒痒!”  相似文献   

17.
田恒平 《师道》2010,(1):16-17
今年5月,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即将告别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岗位而光荣退休。作为一个阅读着魏书生的书、品鉴着魏书生的文章、聆听着魏书生的讲座成长起来的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心感慨良多,既感慨于魏书生一生的成就,也感慨于岁月无情。我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众多魏书生的崇拜者、追随者、研究者和学习者会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18.
论杯     
只听得岸上也有人大声赞道:“好酒,好酒!”令狐冲举目往声音来处望去,只见柳树下有个衣衫褴褛的落魄书生,右手摇着一柄破扇,仰头用力嗅着从船上飘去的酒香,说道:“果然是好酒!”令狐冲笑道:“这位兄台,你并没品尝,怎知此酒美恶?”那书生道:“你一闻酒气,便该知  相似文献   

19.
抄格言实验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36):I0002-I0002
魏书生小时候,一本《今古贤文》不知读了多少遍。“尊人者,人尊之”“隐其恶,扬其善”“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一万次口号,抵不上一次行动”“聪明的人改变自己,糊涂的人埋怨别人”等许多格言,一直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就像指引他肓行的明灯。  相似文献   

20.
吴勇前 《湖南教育》2003,(23):35-35
在读书读报刊的过程中,定会碰到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轻易放过,就会与教研灵感失之交臂。如果能抓住一个或几个问题,就会抓住教研的灵感之神。有一次,我翻阅宋朝宋敏求、曾巩合编的《李太白文集》,看到《静夜思》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猛然想到有关报刊曾对“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进行过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床”为“井栏”,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睡床”。看到这一版本的《静夜思》后,冥冥之中对所争论的问题似乎有了新的理解,于是继续研读《李太白文集》,搜集了一些材料,写了《读另一版本的〈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