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于是,自课改实施以来,笔者在一线课堂进行调研时发现,情境教学被众多的课堂所采用,它成了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细细品味某些精心设计的情境,内心自问:这样的情境教学能走多远?一、虚伪的情境伴随着上课的铃声,一位教师笑容满面、手提一盒月饼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师:谁能将这12块月饼分给3位小朋友,并且使每位小朋友分得一样多呢?如果大家帮助老师解决了分月饼的难题,老师就将这盒月饼送给大家解解馋,好吗?众生欢呼雀跃:耶!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纷纷献策,…  相似文献   

2.
胡耀云 《广东教育》2007,(12):149-149
教学片段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相似文献   

3.
开学初,我校教科室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四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录像,并结合新课程理念对此展开了讨论和反思。现把这节课的精彩教学片段整理出来,愿和大家再次欣赏,且作一点抛砖引玉式的反思,以和同仁们共同学习。犤欣赏犦片段一分饼导入师: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的生日,这一天还赶上了什么节?生:中秋节。师:中秋节的时候,小朋友们吃到了什么?生:月饼。师:吴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大月饼(出示一块大大的“纸”月饼),这月饼里可有学问了。老师先向小朋友提一个问题:有4块这样的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这堂课折射出的教学理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现把这节课的精彩教学片断整理出来,并作一点抛砖引玉式的反思,与大家一起分享。片断一:分饼导入师:中秋节同学们吃到了什么?生:月饼。师:吴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大月饼(出示一块大大的“纸”月饼)。这月饼里的学问可大呢。老师先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老师有4个这样的月饼平均分给2个学生,每个学生得到几个月饼?你们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生:好。师:预备———开始。生:啪。啪。师:老师有这样的2个月饼,平均…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老师要选一个手机号码,营业员为老师提供了三个号码:13912576409、13948612593、13955665566,老师选择哪一个号码比较合适?学生回答:选择第三个号码合适。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好记。乍一看,这种引入不仅新颖,也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可厚非。殊不知,这种情境经不住进一步的推敲,与周期规律的本质大相径庭。其一,大家请看,第一个号码13912576409的归属地是江苏盐城,第二个号码13948612593的归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校级赛课活动中,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的课题一样,教学方法却大相径庭: A老师: 出示秋游情境:把1块月饼分给两个学生,如何使两个人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后,教师讲解: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那么1个学生分得的月饼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提问: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学生,其中1个学生分得的月饼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接着提问:3个学生分得的块数占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同桌交流后汇报)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一、观察主题图,感知平均分师:(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分西瓜。生:有的小朋友在分月饼。生:盘子里的苹果被分成了两半。生:鸽子的食槽有分成3份的,有分成4份的。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说说是怎么分的吗?生:都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二、教学21,理解21的含义师:这块月饼,我们应该怎样平均分?用自己手里的圆试一试。生:我把圆对折,然后沿着折线剪开,就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教师请两位学生演示平均分。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能用一个整数表示吗?教学21的读法、写法,并让学生举例说…  相似文献   

8.
一、激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特点和有效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进入一探究竟的欲望。在教学《指路》这一口语交际时,适逢有外校老师来我校听课,于是,我这样导入课题:小朋友,这些老师要到阶梯教室听课,你们能给他们指路吗?这亲切有趣  相似文献   

9.
积极性写作评价的行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材料:日本幼儿园的一位女教师在介绍本班学生的美术作业时,举起一幅图画,那上面除了一些不规则的横竖道道外,什么也没有。可这位教师微笑着向大家介绍:“老师数过了,这位小朋友的画中一共用了24种颜色,是我们班使用颜色最多的小朋友,我们为他在这方面先行一步而感到高兴。”那位小朋友的脸上顿时露出了花一般的笑容。我想,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能像这位女教师这样,能睁大眼睛寻找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善于实施积极性的评价策略,那定会激发起学生的作文热情,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那么如何进行积极性的写作评价呢?一、尊重…  相似文献   

10.
我读过一个故事:在一家普通的幼儿园,一位刚刚入园的美国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开始接受他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过来,说道:“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齐声答道。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故事。“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出这样的书。”教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家有一个爸爸,有一个妈妈,还…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热身)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课…  相似文献   

12.
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说一句话,做一个动作,挂一幅图,……往往会被看作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不去注意它。果真应该这样吗?不。请看一位老师在教《坐井观天》时的三个镜头:①在要小朋友练习朗读的时侯,他说:“大家读过之后,我要请几个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②在要小朋友看黑板上的一张放大了的插图时,问图上画了些什么,第一个回答有青蛙和小鸟,这显然没说全。只见老师用手指向井,问:“还有什么呢?”③文中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老师问大家:“这  相似文献   

13.
我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教研员问教师:“在教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您考虑最多的是什么?”答“:考虑最多的是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再问:“那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呢?”答:“还是创设情境.”但应者已寥寥,再问:“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呢?”此时已无人应答……由此可见,教学情境已经深入到教师的心灵深处,到了每逢教学必设情境的地步.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但至少应该思考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肯定有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不管怎样,对教学实践来说,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讲究一个“精”字.数学教学情境只有做到了“精”,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一、精心预设一位参加过省级优质课比赛的教师在上“七巧板”这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教师开门见山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七巧.”接着,课件显示用七巧板拼成的非常漂亮的两个艺术字“七巧”.学生一个个都睁大眼睛盯着屏幕.随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七巧漂亮吗?”教师原以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漂亮”(因为经过无数次的试教,学生都是这么回答的),结果这个班有几个古灵精怪的小调皮却大声说:“不漂亮!“”一点都不漂亮!”这可懵住...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8~50页。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3.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感知同类量的比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介绍一位小朋友让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这位小朋友现在没来,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感知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一下,看哪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就送给他们红五星。(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了这么多的花!这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师生共同数出红花的朵数。)师: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的过程。(板书:统计)师:大家想把各色花统计下来吗?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个好帮手。(看例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引…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其实是有一些捷径可走的。如教学《桂花雨》一课,一位教师就走了这样的一条捷径: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下雨,是吗?能说说你所知道的下雨时的情境吗?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星期天,老师要选一个手机号码,营业员为老师提供了三个号码:13912576409、13948612593、13955665566,老师选择哪一个号码比较合适?学生回答:选择第三个号码合适.老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好记.  相似文献   

18.
李宏 《湖南教育》2005,(10):38-3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三位淘气的小客人,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大家猜猜看。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师:到底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去瞧一瞧好吗?(出示三只形态各异的小猴吃桃的图片,小朋友们看着图片开心地笑了)师:大家为什么都开心地笑了呢?我想知道,能告诉我吗?(学生说出笑的原因)二、教学0的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笑的原因都有道理。有些小朋友猜测小猴是因为吃桃子的个数不一样而出现形态各异让人发笑的表情,还真让你们猜中了。但它们分别吃了几个呢?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表情呢?你们猜猜看。学生猜…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下午,我从幼儿园接5岁的女儿回家,就听到女儿说:“妈妈,我们班上好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给老师送月饼了。”我反问女儿:“他们为什么要送月饼给老师呢?”女儿不假思索地说:“马上要过中秋节了,中秋节都要吃月饼。”我试探着问女儿对这个问题怎么想。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也想给老师送月饼。”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很不平静。孩子对老师有感情,想给老师送月饼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何况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有那么多家长都给老师送了月饼。那么,是答应孩子的要求去送月饼呢,还是就这件事让她多明白一些道理?我思考再三,从真正关心和爱护孩子的角度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过程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 ,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 ,理解数学。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这样做 ,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把思维的对象具体化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比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节课的开始 ,我创设这样的情境 :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