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院校的住房制度改革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资建房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集资建房这种形式也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接受、参与和支持,现就集资建房的类型、效果及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院的集资建房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三次,第一次是95年末集资建设13号住宅楼;第二次是97年,集资建设14号住宅楼;第三次是99年,集资建设住宅南小区。通过这三次集资,使参加集资建房的教职工的住房条件都有了跨越式的改善,其他教职工的住房也不同程度得到改善。教职工从根本上改变了对集资建房的认识和态度,甚至出现排队排不上,拿钱买不到房子的可喜局面。 1.科学测算,合理定价,抓住集资建房的关键环节集资建房能否顺利实施,一方面是教职工当中有多少人能花钱买房住;另一方面还需考虑学院的补贴能力多少。职工的承受能力和学院的补贴能力相结合的标准是建设住房的工程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住房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分析了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高等学校职工的住房现状,提出了在过渡时期解决高校教师住房的四条途径,即全额补贴,差额补贴,集资建经济实用房和职工合作建房,最后实现高校教职工住房与社会接轨。  相似文献   

4.
抓好集资建房,努力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刘洪华职工住房问题是总务后勤工作的难点之一,多年来困扰着总务后勤特别是房产部门的同志。尽快缓解教职工住房的供需矛盾,妥善解决教职工的住房困难,是关系到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稳定教职工队伍。实现小康目标的大事。集资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贯彻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教师住房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精神,根据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有关的政策精神,我校自1996年1月1日起实行多渠道集资建房;住房分配逐步实行货币化;鼓励教职工通过申请个人抵押贷款以购买自住房。通过加快改革,建立新的筹资建房机制,调动各方面共建住房的积极性,进而尽快解决我校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一条为了加快住房建设速度,缓解教职工住房困难,逐步改善教职工居住条件,根据《成都市住房制度改革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集资房分为两种,一是集资建新房、二是集资分配旧房。实行集资建房后,我校现行的按综合计分排队分房的办法维持不变。学校仍将有计划地安排基建经费修建住房,为正常排队的  相似文献   

7.
1993年底,全校带眷住房有1242户,有成套房700套,人均居住面积为6.24平方米,低于金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少教授、副教授和处级干部住在二类房中,280余名已成家的中青年教工仍住在集体宿舍和学生宿舍,还有160余名大龄青年等待结婚用房。住房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已成为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校领导决定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多渠道筹措建房资金,积极推进集资建房,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步伐。近二年,我们分两批组织集资建房344套,共29800平米。到1996年9月份,人均居住面积可达10平方米。我校住房问题可望得到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祁东县把加快教职工住房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以加速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把农村教师住房建设与小城镇开发结合起来,将教师街、教师村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鼓励和扶持农村教师在小城镇集资建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  相似文献   

9.
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全国房改工作的逐步展开,使我们认识到多渠道集资建房,具有强大的的生命力,现就集资建房的类型,集资方式及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集资建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职  相似文献   

10.
住房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房改工作在全国的逐步推开,我校在集资建房和出售公有住房方面作了一点探索与尝试,并得到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七五”期间,我校教职工人数就由3500人增加到4400余人,各类学生由7000人增加到万余人。1985—1992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记者从年底前在通辽市召开的全区第六次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获悉,“九五”以来,我区教育系统多渠道筹措建房资金,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建房成本,教职工住房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年时间里,完成投资11.74亿元、竣工面积179万平方米、建成住房23758套。到1999年底,  相似文献   

12.
1982年以来,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困难的状况逐渐受到各级有关领导的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以缓解,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自1983年至1988年,全国为城市中小学教职工建房共集资21. 39亿元,建成住房19万多套,建筑面积1015万多平方米;城市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已由1982年的3. 8平方米,提高到了1987年的5. 09平方米。  相似文献   

13.
高校教职工住房问题关系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稳定教职工队伍,使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解决与改善教职工住房,是高校基建房管部门的重大职责。因此,住房问题成为高校、高校基建房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各校为此做了不少努力,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了教职工住房的建设。在此,我们想结合近年来自身的实践,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求教于各位行家。 一、加快集资建房的步伐 (一)多渠道筹资新建住宅。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而目前国家财政有困难,在短期内很难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国家补助一点,学校筹措一点,住房教职工拿出一点的办法,才能加速住宅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争取国家增加基建投资,同时要实行多渠道集资,为国家减轻负担,为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加速住房问  相似文献   

14.
从1998年以来,上海各高校相继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停止实物分房,停止单位建房,教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都要到市场上获取,上海市从1999年11月开始,将普通内销商品房、侨汇房、经济适用住房、职工已购公有住房、动迁房、职工住宅和其他划拨土地上的住房交易,统一归并为内销商品住房  相似文献   

15.
王翠  王丹 《华章》2012,(23)
在我国现有住房保障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单位集资房作为经济适用房的补充得以继续存在,但因为单位集资建房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种种不法问题,社会各界对这一制度的争议较大,本文从单位集资建房的概念与法律性质入手,对单位集资建房制度的运行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解决我国单位集资建房制度现实困境的具体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校地处武汉市郊,占地七千余亩,建房具有充足宅基地的优势。针对学校住房紧张,建房资金短缺的现状,我校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实施‘安居工程’,积极改变青年教职工住房紧张状况”的任务。首先根据中央及地方房改的精神,通过不同形式大力向教职工宣  相似文献   

17.
按照“以出售公有住房为侧重点,售、租、建并举”的房改方针,湘潭大学自1994年开始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出售原公有住房951套;占全校总房源的75.4%;国家、单位、个人三方投资新建、扩建住房256套;个人全额集资新建校园内住房102套,初步实现了住房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大房改力度,今年还拟在校园外建教工住宅小区,全额集资新建校园外住房72套,将实行物业管理社会化。以上举措为住房建设增  相似文献   

18.
1.住房建房的实践与打算随着我校规模不断扩大,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后勤保障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房改政策的不断深入,我校在住房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的保障住房供给分类供应体系在多轨运行中逐渐暴露其缺陷与不足,主要存在重产权式保障而轻租赁式保障,保障方式间相互割裂,供给层次划分和准入标准不科学,应保未保和保不应保现象较为突出等问题,导致保障住房分配不公和运行效率低下.从整体视角重新设计住房保障供给体系的顶层制度是解决当前住房改革困局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保障住房供给体系并轨改革的背景,探讨了将现有保障住房供给体系中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合集资建房、合作建房)及含部分限价商品住房统一归并至公共住房体系中,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供给体系,实现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目标,实行住房保障体系的“目标并轨、政策并轨、建设并轨、对象并轨、补贴方式并轨、资金并轨、腾退并轨、管理并轨”.提出“渐进式统一”的并轨改革实施方案,按“分类并轨”和“整合并轨”两个阶段实施,并设置一定的过渡时限,把握好实施过程中的新旧政策衔接,以期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着住房制度的深化改革,住房商品化、社会化以及货币形式分房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现将我院试行货币形式分房改革的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供各高校同行参考。1.试行货币形式分房的动因及基本思路汕头大学医学院地处汕头市区中心黄金地段,院本部校园面积仅有48.5亩,校园内还居住了三百多户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学校办学场地及教职工建房用地严重不足,教职工住房困难问题一直是制约我院各项事业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