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册教材在“课文”之前安排了两篇看图学文《长城》和《桂林山水》,训练重点是:恰当地选择观察点,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事物要抓住特点;边观察边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观察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叙述出来。《长城》配有两幅彩图,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突出了长城的雄伟气魂和坚固构造。第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给教师使用教材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面对教材,应该有所作为,摒弃“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封闭式教法——“教教材”,即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单篇课文很小的范围内,对某篇课文咀嚼又咀嚼,  相似文献   

3.
李燕 《湖南教育》2002,(6):28-28
结合课本插图理解。学习课文《长城》中“蜿蜓”和“盘旋”两个词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长城远景图,问学生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远看长城会是这样的?再叫学生找出课文中写这个意思的词。这样做,使学生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词义,而且体会到了长城修筑之不易及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结合生活体验感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一句讲作者肖复兴见到叶老“那样随便、和蔼,作者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拘束”什么意思?我引导学生:你们在生人面前感到不随便,这种感觉就是“拘束”,课文中指开…  相似文献   

4.
吕立 《贵州教育》2009,(18):36-37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此,每一篇课文必然要体现两方面的价值。其一,课文本身的阅读价值,即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感情、人生哲理、态度价值等等,它赋予学生精神成长的养分;其二,课文蕴含的教学价值,即语文学科的“语文味”,听说读写的教学内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走进文本,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还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妙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相似文献   

5.
《长城》是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 ,描绘了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的万里长城 ,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 ,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结构严谨 ,条理清楚 ,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 ,是全文的总结段。一、新旧联系 ,理解总结段 ,设计教学思路在学习《长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颐和园》和《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 ,三篇文章写法上有共同点。教学伊始 ,通过一道思考题导入《长城》一文的学习。“找出文章中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在文章哪儿?起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6.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科普文章。课文篇幅不长,既介绍了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可读性强,深受学生喜爱。我们可以以“谜”为主线贯穿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我们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7.
牛和泉 《山东教育》2004,(25):22-23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近年来,有些语文教师,为追求课堂的轰动效应,引导学生进行所谓的“求异思维”,有意或无意地歪曲课文人文价值的取向,致使课文人文价值失落或扭曲,这对语文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害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注意文本教材紧密联系实际,会让学生乐于听、乐于信、乐于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为“渗透”而“渗透”,不能为“德育”而“德育”,应该在围绕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课文篇目,适时适当地予以渗透.德育渗透,要注意结合文本教材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切忌假、大、空,要注意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和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做到无言教育,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9.
一、明确思想教育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教师心中必须明确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有的课文目标很明显,容易把握。如《长城》一文,它记叙了长城雄伟壮丽和具体构造,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指出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奇迹。  相似文献   

10.
《长城》(六年制第十二册1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看图学文。本课共有两幅彩图,一幅是长城的远景,另一幅是长城的近景。对照图中景物,课文描述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说明雄伟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观察《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首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景物: 1.作者站在什么地方按什么顺序观看长城?  相似文献   

11.
“看图学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新形式,我们刚接触到它时感到很新鲜。从形式上看,这部分教材与其他课文不同,它有图、有文、有生字词,但没有课后作业。由此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编写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目的是什么?教法上又该怎样处理呢? 我们反复琢磨教材说明中所指出的,“看图学文”中的图,不同于讲读课文中的插图;“看图学文”的教学,不同于讲读课文的教学。这部分教材以图为主,从图入  相似文献   

12.
《长城》是国家教委在《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所列举的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如何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呢?我们的设计是抓住“气魄雄伟”,教育学生认识祖国江山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一、板书课题,出示二图,简介长城工程史教师板书课题后,出示一幅祖国地图,从地图上指  相似文献   

13.
《华章》2007,(Z1)
一、在自读自悟中渗透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仅在重点感悟阶段需要,在自读自悟阶段同样需要,我们要把人文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长城》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有一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我抓住“成千上万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14.
教材“提示”亟需改进甘肃教育学院中文系陈新民1987年修订的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首次将选编课文分为讲读课文、自读课文,并分别在课文前加了“阅读提示”、“自读提示”。1990年再次修订的现行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仍沿用此法,不同的是又将原来的自读课文分为课内自...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一些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这些课文有助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这类课文的教学,要搭梯架桥,让学生了解背景;聚焦语言,让学生深入体验;依托文本,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发挥它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城,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长城》这篇课文之后,课堂教学嘎然而止。但同学们却显得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嗨,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个来回,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简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读写例话”标明了每册课文中读写训练的重点项目,使每组课文由重点讲读课文到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在“例话”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整体。 “读写例话”是通过举例说明来指导学生怎样阅读和写作的课文。由于“读写例话”一般是以各组首篇课文为例来阐明读写规律和方法的,而且又安排在几篇课文之后,因此,如果按课文编排顺序教,一定要返回来对照前面的课文,这样势必要走迂回路,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改变了一贯采用的循序教法模式,将教材原定的编排顺序作了调整,即将每组教材的“读写例话”安排在重点讲读课文的后面先教,教学顺序为:课文→例话(教规律、学方法)→阅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文章有了联想,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表达的思想更加充分。那么,怎样才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呢?形 根据事物的形状特点展开联想。如《长城》一文,“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盘旋。”作者从长城的形状联想到蜿蜒盘旋的长龙,突出了长城的雄伟曲折,并赋予长城动态的形象美。色 根据事物的色彩特点展开联想。如《喇叭花》一课,“喇叭花开得一天比一天多。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花布。”同“色”展开联想,既形象地写出了喇叭花的美,又…  相似文献   

20.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炎黄子孙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这傲然挺立的万里长城,长城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当我饱含深情地总结完《长城》这篇课文之后,教学戛然而止。但同学们显出有点疑惑和不满足的样子,提出了很多问题:长城气魄雄伟、工程浩大,它到底是如何修建的?这么多这么重的条石是怎样运到山上去的?长城有多高、多宽?……有个叫小宇的学生观察得还挺细致的,他说:“我研究了插图,为什么长城的另一侧没有垛子?”这篇课文我已教了好几遍,有些问题以前也想过,但上完了课,也就“交差”了事,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未深究过。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引导说:“老师也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