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昌龙是我国重要的巴尔扎克传播者.20世纪末期,他选择"现实主义创作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性、针对性、辩证性、科学性为特色,历时十余年,对巴尔扎克作了新的解析.他的研究立于作者作品之中又超乎其上,使巴尔扎克传播上升到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创作的影响层面,为文学青年的成才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内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中,李健吾属成绩卓著者。他对巴尔扎克的观照较早、关注时间持续最长。他在诠释巴尔扎克上显示出来的个性,不仅昭示其对巴尔扎克理解的透彻,也反映了国内接受巴尔扎克的流变历程。他不是以一个普通接受者的身份来对待巴尔扎克,而是用一个文学创作者的热情和责任来传播巴尔扎克。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的金嗣峰,对巴尔扎克有着深厚感情。历时28年,他用12篇论文和20余万字的专著绘写了研究巴尔扎克的执著与厚实。他按照“作者-作品-作者”的研究步骤,紧扣重心,突出重点,在认同与继承中创新认识,承担着传播巴尔扎克的重任。他的巴尔扎克传播不啻是给“对巴尔扎克有兴趣的青年读者”以裨益、给国内巴学界以参考,而且为担负起搭建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之间的桥梁的历史使命贡献了力量。  相似文献   

4.
傅雷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尔扎克步入中国的九十多年里,众多传播者为之作出了不懈努力,其中佼佼者首数傅雷.他译介的巴氏作品独具魅力,在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他对巴尔扎克的接受与传播是多方位的.既有译文的生成,也有对文本的阐释,更有深层的影响与传递.正是他的坚忍与执著、艰辛与勤奋,才使巴尔扎克的中国之旅变得如此灿烂夺目.  相似文献   

5.
《巴尔扎克在中国》一书以优秀学术专著的水准勾勒了百年来巴尔扎克在中国的行走足迹,梳理了学界对他的译介、研究及其对中国文人、学人的影响与渗透,侧重于对其传播途径与学术交流"研究的研究"、"反响的反响"以及"影响的回响"。该书的优点体现在:内容翔实,资料丰富;结构清晰,方法得当;行文流畅,干净漂亮。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承接西方马克思对巴尔扎克现实主义理论的论述,认为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理论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机制理论都在建构一个维护自身的神话,但是阿多诺也认为天真汉巴尔扎克的创作折射出了资本主义机制的异化本质。阿多诺认为应当以否定辩证的观点看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不断自我否定中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7.
传播控制模式就是传播系统与政治权力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的结构方式。本文从传播控制模式的角度,探讨秦汉时期传播控制的理论根源、所用方法手段,及其对以后中国传播控制体制、传播事业发展的影响,力图历史地、辩证地对这一时期的传播控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述,分析原因,探索教训,以期有益于今天的思想文化传播管理。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9):67-76
海外汉学与研究海外汉学是相辅相成的两类问题域。前者以跨地域、跨文化的"他者"视角对中国资源进行重译新解,后者对本土与海外的研究差异与影响进行辩证反思。本土模式和海外模式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知都充满争议,这些争议集中在文学生产、传播及接受环节中,主要表现为研究立场的文化自觉、传播形态的单向与多元和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接受心态改变三个方面。面对强势的西方理论资源,中外研究只有合力共谋才能继续深化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才能促进中西两重语境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近20多年来,我国巴尔扎克传播迅速发展。译介和研究巴尔扎克等呈全景式、嵌入式和峰峦式特征。这一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是当今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适宜的文学接受环境所造成,是传播者及受众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要求,也是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回归所必需,更是我国现实与《人间喜剧》的对接所铸就。  相似文献   

10.
艾珉是<巴尔扎克全集>中译本的责任编辑,是我国巴尔扎克传播的重要学人.由于对巴氏作品的亲身感受和对巴氏创作的全面理解,她为我国受众撰写了许多解读文章.她的阐释是多维的,有内容浅显的介绍性短文,也有知识性与学术性相融的阐发性文章,还有学术性很强的研究性论文.她的阐释是全面的,既有书本上的,更有言行与精神上的.她是巴尔扎克的代言者.  相似文献   

11.
在巴尔扎克走入中国的最初几十年里,除林纾、穆木天、傅雷等翻译家为之作出过努力外,语言学家高名凯的贡献也不少.他既是<人间喜剧>的系统呈现者,又是对巴尔扎克的总体观照者.他为巴尔扎克的中国之行铺垫了基石,开阔了视野,让中国受众领略到了原作者的富实.他是不容忽略的巴尔扎克传播者.  相似文献   

1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曾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本文试图系统梳理《了不起的盖茨比》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分三个阶段分析了它在中国的接受历程,阐述了董衡巽等中国学者对它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做出的重要贡献,最后指出中国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和译介中还存在的缺失和不足,以此客观、系统地展示该小说在中国研究和译介的具体状况。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前人将分析方法逐步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基础上 ,完成了分析法在思维具体阶段的表达 ,指出辩证分析的实质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毛泽东还对辩证分析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阐明了它的根本要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并指出分析前要观察、熟悉矛盾 ,分析时要力求全面、典型、精确 ,要与辩证综合有机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 ,毛泽东对辩证分析法的应用得心应手 ,用它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 ,将革命引向成功  相似文献   

14.
布拉格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沃迪奇卡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融合,建构了一种“辩证、动态”的结构主义类型学理论。他把文学史视为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构功能符号系统,全面推进了文学史结构主义、文学史的具体化过程和文学接受的结构功能要素分析,彰显出了一种后马克思主义的悖论式批判风格,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研究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尊重与诠释、眷念与继承三个方面。解析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坚定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我国,对我国的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巴氏在我国"新时期"的接受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辩证思维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于日前在中国纺织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上海市哲学学会辩证唯物主义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纺织大学社科系联合举办。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思维”、“现代科学、哲学思维与辩证思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等问题,广泛发表了各自见解。 许多学者认为,辩证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则,推动着主体思维水平的提高,指导人们全面而辩证地把握现实。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正是我党和我国人民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而辩证的思维。今天,有必要对蕴含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的辩证思维方法,作深入的挖掘。 有的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深化研究辩证思维的方向,诸如:把辩证思维艺术的研究渗透到主体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中,拓宽辩证思维研究领域;依据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更高层次的理论概括,从中挖掘出富有时代性的思维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前巴尔扎克传播史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巴尔扎克从1914年开始传入中国,随着国内文学“土壤”的变化,受众层面的更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渐以重视,经林纾、周瘦鹃、穆木天等几十位传播者的共同努力,巴尔扎克著作及国外研究成果在我国的译介,取得了可喜成绩。至建国前,传播已初显端倪。文章在整理、归结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国近现代文学流变的背景、传播者和接受者实际等方面对传播情状、特征及成因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于芮  严功军 《外国语文》2023,(6):132-139
俄罗斯当代汉学家科布杰夫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致力于阳明学的译介与跨文化阐释,堪称俄罗斯阳明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本文基于科布杰夫阳明学研究论文、专著、译著、访谈等文献资料梳理,总结其阳明学译介与跨文化阐释特点,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借此反思阳明学对俄传播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科布杰夫以对阳明学的译介为基础,系统总结和分析了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谱系,并基于中国哲学的独特性,结合西方哲学与俄罗斯思想进行跨文化理解,其研究受到俄罗斯学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整体上纠正了俄罗斯学界对王阳明的刻板印象,推动了阳明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巴尔扎克研究处于发轫期。有限的研析文章,呈现出多维立体的巴氏研究概貌。国外重要学者的成果支撑着我国的研究天地。国内的研究者通过对巴氏几部重要作品的剖析,肯定了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文学魅力,阐明了对巴尔扎克的独特感受,为开启新中国巴尔扎克研究空间作了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