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知行观理论,今天研究它,不仅要弄清关于知行的道德和意识的两个理论进路,还要明白阳明是如何将二者合一的。当然除了从学理的角度理解外,还要究其现实根据,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出发,粗浅的论述了"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2.
贺麟的知行合一论其实质是两层结构,贺麟重点发挥了知行合一的学理内容,而其知主行从的观点则是"新心学"体系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对历史上思想道德教育传统的批判和继承。几千年来,传统道德规范在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其中就蕴含着非常可贵的道德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行合一"作为王学立言宗旨,它是基于"心即理"的内省式思维方法,对人人自足的良知本体进行发用、践行,进而通过知行并进等修养工夫,成就人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理想。探讨王学旨趣,辨析知行义理,无论就解读历史,抑或是观照现实都显得必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5.
去年春天.为了去看遵义,我们先到了贵阳。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姓马的导游。一见面,她就非常热情地问我:“以前来过贵阳吗?”听我说没有来过.她立即兴致勃勃地介绍:“看完遵义和黄果树瀑布以后,你们再看看我们贵阳的甲秀楼和阳明祠吧。”我问:“是那个哲学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吗?他也曾来过贵阳?”“何止来过,在我们这儿的影响可大着呢。”她的一番话,激起了我对王阳明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明代著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主张以知为行,以知代行;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而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行而后知,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可为我们提供一份吸收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8.
传统道德规范在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精神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蕴含着丰富而有价值的德育意蕴,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可供吸收和借鉴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上乘陆氏兄弟“心即理”的先验论,同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对心学以及儒学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知与行历来是中国古代哲学所讨论的焦点,是哲学及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行合一”论认为求知与实践应同时进行,直接反对朱子学派“先知后行”之说,在宋代后再次提出与理学截然不同的方法论,与“心即理”“致良知”共同构成了阳明学派思想体系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是社会意识的最高层面,贵阳城市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区域化、具体化、特殊化和个别化的典型案例,是具有时间原发性和空间原创性的思想传统和地域文化,是伴随着民族兴衰、时空延伸而不断损益的反映一个民族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核心价值和心灵支柱。中共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精神来加以培养,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知与行的关系,需要作一历史考察,孔子对“知”有多方面的论述,从孔子到王阳明,知行关系展开为若干方面,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则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了他的理论建构。“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同心”与“协力”、“协力”与“争先”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得出结论认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精神,它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种人格操守和精神境界,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和具体的处世原则,是人们实现其价值目标的方法论原则,是人们行动的指针和催人奋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自觉在边缘站立,与中心潮流保持必要的距离和清明理性,更能以智力上的自治,人格、趣味的独立.把诗歌写作和思考变成自己内心生活一部分,从而获得独特发现与领悟."[1]林庚近年来渐从现代诗人群落里高标独举,成为新诗研究领域无法绕开的重要诗家.  相似文献   

12.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宁虹  胡萨 《教育研究》2006,27(5):10-14
解释学是哲学,而且是实践哲学。在实践哲学视野下,理论不再被概念所固化为抽象的认识,理论总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和实现自身。在此意义上,理论可以生动、鲜活,与丰富的实践具有本然统一的联系。从教育之作为实践的本性出发,在一个相当根本的层面上,教育理论可以有这样一种探索和建构:它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作为实践的理论形态,完成并实现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它并不与教育实践相对立、相分离,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本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贺麟与钱穆     
贺麟与钱穆都是20世纪中国的学术大师,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皆怀有“温情与敬意”.贺麟从哲学的层面为儒学复兴寻找思想资源,钱穆“在史实中求史识”,从历史发展中为国家、民族不亡寻找证据和答案.他们的治学领域、为学路径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兴亡,在各自的人生中书写了辉煌.  相似文献   

15.
林森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时就注重运用法律维护人民权益,尤其是在领导福建学生会收回福建矿产等利权、在江西帮助被外国巡捕棍毙的乡民打赢官司的斗争中善用法律,成效明显。林森认为要从根本上维护民权,"当求之于法治"。他在担任参议院议长期间,主持《临时约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初步奠定中国近代法治基础。他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后,极力主张实行"民治的政治","法治的政治,而非人治的政治",强调"促成宪政,实现民主政治,为建国的首要目标";全国上下都要养成法治的习惯。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法治精神,对国家典章,躬先守法践履,安于"虚位元首"的法律定位,不争权,不逾矩,更不以权谋私,"足为国家法治,垂之典范。"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颇负盛名的哲学家和翻译家,贺麟不仅在翻译理论方面有深入的探讨,在翻译实践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贺麟关于可译性、译名翻译的研究包融传统译论,而他关于重译、深度翻译的研究又关照现代译论。重新发现并认识贺麟翻译思想对中国译论译史方面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 ,只有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行动 ,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才能实现。为此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 ,与此同时 ,还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8.
再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实中人们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多是从理论哲学的角度切入的,但这种角度不仅不会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反而导致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裂。在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不可分的。因此,只有重新重视实践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才能复归统一。  相似文献   

19.
林希逸是南宋"艾轩学派"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南宋重要的散文家,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不容忽视的。他的散文理论对南宋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包括散文创作应指向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注重创新、关注散文实用功能等多个方面内容,对他的散文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我们认识南宋末期散文风貌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知行合一的传统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行合一是一个古老的伦理命题,传统儒家把道德的视角瞄定于道德生活实际,从孔子、荀子、王充、王阳明等伦理思想家寄予知行合一以丰富的道德意蕴,成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