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从“读者”的角度探讨了“三国演义文化”现象,着重指出由于各类读者对《三国演义》这部作品的积极主动地“接受”,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内涵,而且使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元人“乐府”一词的内涵似较复杂,但概而言之其含义只有两种:一指“有辞有声”的作品,具体指“词体作品”与“曲体作品”即所谓“词曲”;另一专指“曲体作品”中那些符合特定要求的作品。元人对“曲体”“乐府”的论述淑 及诸多方面,而 词必有文采,遵守一定格式,切忌有伤音律并讲究结构安排,则是元人对“曲体”“乐府”的最基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中,作为读者,其实有两个“我”——“本我”和“境我”。“本我”是作品之外的那个“我”,是理智的,独立的,肩负着评述、批评的任务,它能说作品好与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它是受理智驱使的,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境我”,是阅读时读者融人文学情景中的那个我,是读者的元神,它游走于作品创  相似文献   

5.
当代架上绘画艺术,存在着迎合“市场文化”低级趣味,“精英体制”的“压榨”、“形式主义”的“怪圈”等时代弊端。绘画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品能否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文状态,作品反映生活的角度和对艺术语言把握的准确程度。生活永远是艺术主源,因此,真正的架上艺术家应该永远贴近生活,而大可不必改换门庭,追赶时髦。  相似文献   

6.
苏轼散文立意“新”而“深”,他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为“衡文”的标准,由此创造出了许多意境高远的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7.
一、从课后练习看学作品教学的“技能化”倾向 学作品的教学是实现语人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学作品教学的人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体现?这些在教学实践中说混乱也不为过。比如某教材7—9年级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这些鲁迅作品似乎是被割裂的,学生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脑海中只有作品的零星记忆而不是鲁迅精神的熏陶感染。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品的教学存在着“技能化”倾向,这可以从对教学起重要“规定”或说“导向”作用的课后练习看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人们的智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作品的知识点,理解作品的重难点。欣赏作品的“风景点”,进而有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而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文章,乃是激发兴趣的途径之一。但“教无定法”,分析文章也一样,方法因篇而异,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9.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10.
王燕 《学语文》2008,(4):36-36
一节作文课其实包括如下声音:作品的、作者的、读者的。而读者的声音又包括教师的、学生的,甚至还包括作者的。我们可以简化为四组:“作者-作品”“学生-作品”“教师-作品“教师-学生”。其中“教师-学生”对话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是课堂交响乐的主旋律。相关论述散见于其他三组对话模式的阐述中。  相似文献   

11.
屈原作品面世两千多年来一直“活”在历代读者之中。历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屈作进行二度创造,并产生“生命共鸣共感”的“高峰体验”。其中体验最为深刻的读者群有逐臣、怀才不遇者、爱国志士等。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结构又在不断地大批地生产出上述读者的群体,这就使屈原作品获得了“永恒”的接受空间,并在这种接受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积淀,使屈原作品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说来惭愧,似我辈从学文学出身、以教文学为生的人,近几年居然很少读文学作品了,这其中的原由当然可以归纳出种种,但最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因为近几年出版的作品实在是“量”多而“质”少,每每从书店成堆的作品中好不容易挑选出一本,拿回家中一读便大失所望;为了避免过多的失望,所以干脆不读了。但近读胡英先生的新作《透视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却颇有点意外,原只是随便翻翻,没曾想竞一“翻”而不可收拾,不知不觉中便把作品读完了。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共性就是情感性,即所谓“为情而造文”。作品往往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以及对生活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作家常常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一篇好作品,“情”总是洋溢在文章之中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篇文章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很重要的原阑就在于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心灵感应,而那些缺乏感情的文章就难以产生感染力。最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把“感情真实健康”作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学作品是为读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作品”为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蔡天星 《师道》2005,(6):33-34
现实中的教师好比是一位崇尚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就是精心设置的课堂教学,而“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学生。现实主义作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从作家的情感好恶出发,按照作家的意志而不是按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现实中的社会发展趋势来安排作品人物的命运,这种作品充斥着作低劣的议论和抒情。  相似文献   

16.
报告学的创作与评论应有“平民意识与世道良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告学没有出现引起巨大震动作品的原因在于作品没有把握住“世道良心”;而缺少真正优秀的作品原因是报告学作家缺乏“平民意识”。要使新世纪的报告学走出颓势,作家应具有平民意识,作品应直指世道良心。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虚”和“实”。所谓“虚”者,即阅读主体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内化、升华,是情感的陶冶、美感的享受、意义的建构。而“实”者,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作家作品等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关信息的了解。“实”是“虚”的基础和前提,而“虚”是“实”的发展和升华。二者相辅而行、相互融合,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8.
爱伦·坡恐怖小说的语言艺术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作家爱伦·坡以诗歌、短篇小说和文艺理论著称于世。他力主“为写诗而写诗”①的艺术原则,追求“美”、“纯”和“音律”“,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而不是认识价值。他的短篇小说大多讲述恐怖、惊险的故事,作者在故事中“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感情的效果”,使作品具有“梦魇般的魔力”。③其作品中的恐怖魅力除了源于情节的精心构思外,要重要的还在于作者娴熟地运用语言营造特定气氛,因为,“一位作家的技巧,说到底,总是运用语言的艺术”,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个故事由不同的人讲述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本文拟从叙述话语的…  相似文献   

19.
屈原作品中多次谈到他与楚王的“成言”。这应是屈原政治生涯和楚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更是屈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屈原作品研究的重要钥匙。遗憾的是,它为过去几乎所有《楚辞》专家所忽视。本文根据先秦历史文缺有关“成言”的性质,对屈原作品中有关“成言”的记述,进行综合考证,从而发现屈原与楚怀王“成言”的内容,主要是推行“奉先功以照下令,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的“变法”;屈原《九歌》是他“变法”中“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从《孽债》谈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周鸿铸一多年以来,“性”是我国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一大禁忌。作家们谈“性”色变,遇“性”绕道,大有“小曲好唱口难开”之状。多数作品无视它的存在,或避而不提,或闪烁其词,或欲言又止,露出一副扭扭捏捏、羞羞答答的模样。其后,“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