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艳琳 《天中学刊》2004,19(6):73-76
赵树理在20世纪40年代崛起,对他的研究已历60年,其研究可分为四个时期:1943-1949年的倡导期,1949-1966年的评介期,1966-1976年的停滞期,1978年至今的纵深期。  相似文献   

2.
以长征为题材的电影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1966年,再现英雄时代;1966年-1976年,表现"红色年代";1976年-1989年,在艺术上求新求变;1990年至今,在主旋律旗帜下。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变迁始终是决定长征电影兴衰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有学生问我:“成昆铁路属于什么时期的建设成就?”我感到不解。教材中的《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和《1966-1976年建设主要成就示意图》都标注有成昆铁路,难道是复线,还是其他……  相似文献   

4.
对公元1966-1976年十年历史作“十年动乱”的“冠名”太过笼统。“十年动乱”可指“文化大革命”运动而不可指这十年的历史岁月,毕竟中国的方方面面在这十年间仍在曲折发展。用“社会主义探索遭受挫折的十年”作1966--1976年十年历史的称谓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绪论一、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十七年”时期(1949-1966);2.“文革十年”时期(1966-1976);3.新时期(1976- );二、各时期的主要特点1.“十七年”时期是当代文学的初建和发展阶段。在题材上普遍重视当今社会和现代史上的重大题材,在人物塑造上,英雄人物在文学作品占有首要地位;在风格上,显然出现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王骏 《教师博览》2004,(10):48-49
1951——2003年高考作文题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论增产节约的好处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国的怀抱里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57:我的母亲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1962:说不怕鬼;雨后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1977:…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见面     
《大学生》2014,(13):118-119
今天来的人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吧?这称得上是一次历史的见面了。我的这三本重新出版的书分别是《曹寅和康熙》,这是我的博士论文,45年了,生命力很强,1966年写的,这告诉大家要好好写毕业论文。第二本书是《胡若望的疑问》,讲了18世纪一个中国人在法国的生活。第三本书是关于一堆人了,叫做《改变中国》。  相似文献   

8.
黄小平 《历史学习》2006,(10):20-24
1956年至今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期阶段的历史,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时间上看分成三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时期(1956-1966)、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个“无命”的年代(魏书生先生如是说),也是我教学生涯“走麦城”的年代。1976年,我从家乡的一所高中毕业。当时,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刚刚毕业,我便走进了唐庄村小当上了民办教师。  相似文献   

10.
中学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选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中学化学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原-周-分”为主线的基础理论知识阶段(1949~1965年);基础理论知识被极大削弱阶段(1966~1976年);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基础理论知识阶段(1977~1990年代前期);以“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与能量”为主线的基础理论知识阶段(1990年代中后期~现在)。从基础理论知识所经历的这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基础理论知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的教育,从大的方面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66年,被称为资产阶级统治教育的17年;第二阶段是1966年-1976年,“文革”10年;第三阶段是1978年一现在,改革开放的31年,之间还有1977年,算是一个过渡年。我省的高等教育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轨迹发展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里将前两个阶段合并叙述。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见面     
正今天来的人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吧?这称得上是一次历史的见面了。我的这三本重新出版的书分别是《曹寅和康熙》,这是我的博士论文,45年了,生命力很强,1966年写的,这告诉大家要好好写毕业论文。第二本书是《胡若望的疑问》,讲了18世纪一个中国人在法国的生活。第三本书是关于一堆人了,叫做《改变中国》。历史是一个悲伤的学科早期,我的研究兴趣主要放在清朝。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康熙自画像》,是对皇帝的一种探索,还有嘲讽、轻松的成分在。有人问我,凭什么有权给一个中国皇帝作自画像?其实,这不是有没有权利的问题。我看到了一些材料,对这个非常感兴趣,所以就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一个皇帝。  相似文献   

13.
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在叙述1957~1966年十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和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主要建设成就时,各引用了一幅示意图,即《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和《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图示中都标有“成昆铁路”,而教材对两幅示意图中的成昆铁路都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因此,许多学生常有疑问:成  相似文献   

14.
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太快,似乎是在不经意间,一批生于20世纪70年代、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迅速蹿高并逐渐跳上了潮头,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这是我看完《70年代人》这本书后的最大感想,不同于大多的书籍故事讲完了也就讲完了,它更能给人带来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这本书用生命个体的激情、语言和行为实现了一种超乎寻常的理想碰撞。《70年代人》这本书,是在一个大语境下应运而生的,它打着“新锐”的旗号,先后访谈了“70年代群体”中的网易CEO丁磊、知名撰稿人许知远和歌手丁薇等“新锐人物”。对于他们———“70年…  相似文献   

15.
本书系英国呤喇撰。一八六六年伦敦Day&Sons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六一年中华书局出版中译本。一九八六年再版发行,书末有笔者的《跋》。这本书是五十年代末由先父和我共同翻译的。他翻译了前八章,我翻译了第九至第二十六章。书出版后,夏衍来信说:“我在报上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就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张骏祥同志,建议以此书为基础,编一个电影剧本。”次年,杨村彬据此书写出了《忠王麾下》的本子。几乎在同时,友人郑效洵从北京来沪,告诉我冯雪峰想根据本书写一部长篇,还准备沿着忠王作战路线去作实地踏勘。但后来他似乎终未动笔。…  相似文献   

16.
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属于当代史的范畴,学术界分别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史等概念。笔者认为,称为中国当代史比较恰当。当代历史是不断延伸的,为了避免当代史研究的时政性缺陷,可以考虑以2001年入世以前为相对稳定的学术范围。综合各种意见,当代史分为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9年、1989-2001年5个阶段是合理的。当代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注意用现代化的标准看待当代历史进程,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决议的关系,正确处理领袖人物的评价问题,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正确对待外来学术成果。应该坚持以真实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的根本学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二)“文革”十一年(1966—1976)从1966年到1976年,在十一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前后六年,停止招生。第二阶段:从1972年恢复招生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前后五年,主要围绕要不要坚持红与专统一、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8.
马小平 《师道》2003,(3):47
前段日子里,我又重读了雨果的《九三年》。不为别的,仅仅为了打捞起一些关于往事的美好的回忆。因为在我的记忆之中,保留着两件往事———我是重读这本书时,循着记忆渐渐地将这些印象找回来的。第一件事发生在我的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没有书籍的年代。那一年我跟着母亲去她的一个同事家里,那家的叔叔和阿姨曾经是新华社的记者,家里有三个小孩,年龄稍大于我。当我走进他们家里时,惊奇地发现三个小孩手里各持有一本外国文学的名著。我当时非常羡慕,猜想他们家中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好书。然后就是听着他们家的老大向我吹嘘那本书如何如…  相似文献   

19.
刘翠英 《小学生》2006,(9):36-37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是1966年,动乱的年代,那个时候不让学生上课,更不允许老师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叔叔于勒》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历程中几经沉浮。20世纪20年代至1965年,入选教材。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该文被删。1978年至今,该文重新入选各版本语文教材。受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的影响,《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读风貌。本文试对《我的叔叔于勒》不同时期的解读进行梳理,以期为更全面地了解此文解读的流变历程,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此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