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浴海也许有特殊的经历吧,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构成了他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关注生态平衡,对生存环境(物质、精神、政治)的热情和投入,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他聆听大自然的声响,对大自然的万物生灵情有独钟。大自然的声色物状每每兴奋他的神经,不时从他心里流淌出歌颂大自然、歌颂黑土地的精品。或文或诗(词),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形成了他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2.
小草     
大自然非常不高兴,因为小草们触怒了他。大海献给他澎湃的音乐和汹涌的波涛,高山献给他陡峭的山峰和峻险的山谷,树林献给他丰硕的鲜果和森林的香气……可是,小草却不理睬他。因此,大自然决意要歼灭这些不敬的小草。无知的大自然认为小草没有为他做任何的贡献,孰不知道小草为他增添了无数的绿色。  相似文献   

3.
米·普里什文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的。在大自然里,他学着观察、理解每一朵小花。他觉得每一朵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的散文创作中体现了十分明显的生态审美意识,他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并努力将自己笔下的人物甚至是自己本身融入大自然中。在他的笔下,大自然是血肉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值得人们热爱和敬畏。然而,面对人类的工业文明给大自然造成的的灾难和破坏,川端康成也表示着深深的不满和痛心疾首。  相似文献   

5.
以杰出的书画艺术闻名世界的郑板桥 ,不但他的诗书画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和重视 ,他的亲民思想、为人师表的“善良教育”同样是中华善良美德教育的典范。 30 0多年过去了 ,郑板桥的唾弃暴力 ,热爱和平 ,“善良教育”的故事仍然源远流长。热爱大自然郑板桥把关爱孩子的成长与关爱大自然看得同样重要。他五十二岁始得一子 ,爱子之心 ,可想而知。然而他说 :“爱儿必以其道”。他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 ,首先让孩子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孩子初生断奶不久 ,郑板桥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 ,直接托付给“舍弟” ,让孩子在农村有个家 …  相似文献   

6.
屠格涅夫以哲人的智慧透彻理解大自然,感悟人生,把自然和人生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但由于泛神论思想的作用,他始终没能摆正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因此,他膜拜大自然,同时又悲怨大自然。  相似文献   

7.
威廉·华兹华斯是19世纪初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对英国乃至世界浪漫主义运动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讴歌大自然,咏赞自然界的光景声色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华兹华斯一生都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作品都是以大自然和接近大自然的人为题材的抒情诗,它们形成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本文试图通过对华兹华斯自然诗歌的分析和研究,深刻认识和理解华兹华斯是大自然的诗人,是大自然最喜爱的儿子。  相似文献   

8.
济慈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受到文学界的普遍关注.用生态批评来解读和剖析济慈的诗歌,可以发掘出其中更多的意蕴.同许多浪漫主义诗人一样,济慈崇尚大自然,用心灵感受大自然,也希望能在大自然中隐遁自己;但他的生态自然观与现代的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完全一致,他认为有了人的印迹,大自然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米哈依尔·米哈依洛维奇·普里什文(1873年-1954年),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主要以大自然为题材,歌唱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的人的创造性劳动。他坚持“在自然界中寻觅和提示人的心灵的美质”,作品中始终洋溢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相似文献   

10.
沃尔登湖的超验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的泛神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超验主义者亨利·大卫·梭罗看来,大自然才是人类真正应该歌颂的对象。大自然充满了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灵气,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方能达到"天人和一",因此,入世也就不是其人生理想,他只能从宁静的大自然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受康德、柏拉图等欧洲唯心主义思想甚至中国孔孟之道的影响,梭罗开始了他探求人生真谛的旅程。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大自然不得不使人类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在大自然的背景里,人类往往可以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中国绘画在山水画中总是把人画得那么小,原因  相似文献   

12.
普诃 《初中生》2015,(5):34-37
[导言] 普里什文(1873-1954),前苏联著名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大自然的日历》《叶芹草》《林中水滴》等.他的散文作品大多表现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他曾在祖国到处游历,带着铅笔和小本子到森林里去,记下他在大自然中的见闻及感受.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大自然不得不使人类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在大自然的背景里,人类往往可以意识到他自己的分位。中国绘画在山水画中总是把人画得那么小,原因便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开明教育     
强制性教育在大自然这一方面是没有疑问的,大自然很早以前就为我们制定了这一法规。然而,像所有强制性法规一样,自然的法规既无情又带有盲目性。无知和明知故犯会得到同样坏的下场,无能和犯罪也会遭到同样的惩罚。大自然甚至不需先斩后奏,而是斩而不奏,你只能自己去琢磨为什么被打了耳光。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即有人类参与的教育,因此我叫它人工教育),目的就是弥补大自然教育的不足,就是让孩子在接受大自然教育之前做必要的准备,消除他的无能与无知,教他不去明知故犯,让他学会识别大自然喜怒哀乐的前兆,避免被打耳光。简言之,一切人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风格独特,超凡脱俗,散疏雅逸。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充盈着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也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6.
《父母必读》2008,(5):143-143
孩子更容易注意那些会动的动物,想让他发现大自然中的神奇植物,需要我们慢慢引导。这件事可以带他去真正的大自然中完成,也可以带他去植物园、花卉市场感受,或者买一些漂亮、生动的图画书也不错。  相似文献   

17.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他的一切创造活动都源于大自然,无论何时何地,服饰设计都应以人为本,回归大自然,以使人的生活空间更美、更完善.  相似文献   

18.
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虚静的审美境界。梭罗,退隐城市,在大自然当中寻找本真的自我和灵魂的依托。他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独具魅力和灵魂的自由。在所有的感觉中,最为敏锐的是听觉。从《瓦尔登湖》文本出发,探寻梭罗用心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流的虚静的审美境界以及他在大自然当中实践“道”的精神,成为一名忠实的体道者,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9.
梭罗的《瓦尔登湖》,给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无比虚静的审美境界。梭罗,退隐城市,在大自然当中寻找本真的自我和灵魂的依托。他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大自然的独具魅力和灵魂的自由。在所有的感觉中,最为敏锐的是听觉。从《瓦尔登湖》文本出发,探寻梭罗用心倾听大自然、与大自然交流的虚静的审美境界以及他在大自然当中实践“道”的精神,成为一名忠实的体道者,最终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20.
善待自然     
自然,是我们共生共存的地方;大自然(请注意与前文在相同位置使用相同的名称),是我们所依赖的地方。我们离不开大自然,但是这几年来,大自然变得不耐烦了,她渐渐地发怒(如何发怒?请描蓦),他(前面是"她",此处是他,二取一使用)要报复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