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文峰 《青年记者》2006,(16):67-67
专业报的记者,由于对行业工作比较熟悉,写起此类稿件来往往比社会上一般报纸的记者得心应手。但也存在着一个慧眼识“点”的问题。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是行业内各项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只有善于从这些“点”中找出“亮点”为我所用,才算得上一个称职的专(行)业  相似文献   

2.
朋友一起喝茶,说及“幸福”的含义,谓“比别人多一点点就是幸福”。此言炼繁为简,化理论为实用,颇富草根的烟火气,当为箴言看。事后细想,如果比别人多一点点是幸福的话,那么比别人少一点点,何尝又不是幸福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人们说的“彩”,其实指的是物或人的外在模样与浅层标志,如色彩、光彩、丽彩、多彩等等。有“彩”,毕竟是好事。一块石头能成为彩石,一件瓷器能有光彩,一朵花能有艳彩,总比很粗、很俗、很土的东西要多一点观赏价值。人也一样,做一个有光彩的人,例如名响、位显、誉高的人,显然是比愚人、庸人、俗人要好些。  相似文献   

4.
所谓企业职工档案“双份制”,是指改革现行的企业职工档案独此一份的管理制度,将档案材料一式两份,由档案管理部门与职工本人各执一份。本就现行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现状、弊端及改革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10,(2):68-68
对于读书治学,我一直主张用“点”、“面”、“线”相结合的方式按部就班地前进。以治中国文学史为例,“线”即指从古到今的文学通史,“点”则指某朝某代某一具体作家的全部作品;而“面”则属于断代性质,有点像一株大树主干的横剖面。  相似文献   

6.
方言里的“显摆”,通常指把自认为是优势的地方恨不得告诉全世界。比如小时候得到父亲送的购自上海的自动文具盒,比如再大一点收到了男生情书,都是非常适合显摆的元素。它比闷骚更浓烈,比吹嘘更原色。  相似文献   

7.
夏朝晖 《编辑学报》2004,16(2):143-143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不少作者将“阈值”与“阀值”混用。“阈值”和“阀值”究竟是2个不同的词,还是同义词,还是压根儿没有“阀值”这个词,众说纷纭,很有必要予以澄清。《辞海》中关于“阀”和“阈”的词条如下:阀f偄 控制、开关、把持。1)机械名词,指在管道中用来控制液体或气体的部件。意为阀门、开关、把持。如截止阀、减压阀、安全阀。2 )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支配地位的人物或集团,如军阀、财阀。3 )阀阅。大门外的左右柱,左为阀,右为阅。亦指功绩和经历。阈y敶 范围,边界,程度。1)门槛、门限,引申为边界、界阈、视阈。2 )阈浓度,用作…  相似文献   

8.
"节俭"小考     
郭立珍 《兰台世界》2006,(16):56-57
“节俭”一词在先秦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时常出现,作名词表示在人们在生活或消费上的克制、约束行为。“节俭”为什么能表示人在生活、消费行为上的克制、节省行为呢?本文旨在对这个词进行一点浅显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许多电视新闻记都有这种经历,非动态新闻有时很难开头,令人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如果有时直奔主题,把事情的方方面面罗列出来,又不容易吸引观众,令人感到不像新闻。而如果巧妙运用“切入”法.从某一点或一件小事入手,既可迅速吸引观众。把观众“钓”住,又可以小见大,起到见微知的作用。下面我想就本台记运用“切入”法开头的经验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舒乙 《档案天地》2012,(12):4-7,36
老舍的写作老舍先生写文章并不慢,可是,也不快,架不住一生勤奋,成了多产作家。年轻的时候,他一天能写两千字。当时,一部长篇小说大约十五万字。暑期里可以天天写,一天两千字,七十天左右即可完成。时间的分配大致是这样:早早的起来,打拳,吃早饭,七点钟就坐下来写,写到九点,得两千字。九点以后,天已大热,  相似文献   

11.
我留意过一些地方党报的一版,基本上天天有以“强调”、“要求”为主要词汇的标题。如“某某在座谈会强调”、“某某会议要求”等等。某报的头版上,竟然紧挨着有五条消息分别使用了“强调”、“要求”这两个词汇,而且这五条消息又全是会议新闻报道。每个会议都有分管领导参加,每个会议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其中都有“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人本管理"与"读者第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人本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文阐述图书馆引入“人本管理”思想的意义,还针对有学者在论及图书馆“人本管理”时提出的以“图书馆员第一”取代“读者第一”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读者第一”的观点永远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13.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14.
沈敏 《新闻知识》2006,(8):55-56
深圳市委市政府将2006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为配合市委市政府的这一中心工作,深圳晚报从2006年4月13日推出一个全新栏目——“天天热线”。每个工作日上午,报社开通8条线路,每天就一个近期市民关注的热门话题、热点问题,请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或相关窗口单位、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和专家,到本报接听热线电话,及时了解社情民意,为百姓答疑解惑,建起政府与市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让更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天天热线”,《深圳晚报》对前来接听热线的单位和相关话题,提前两天在头版和“深圳新闻·热线”版登出预告,让市民…  相似文献   

15.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6.
高强 《兰台世界》2005,(9):126-126
中文“历史”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何时成为常用名词?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一书认为,“历史”一词出于清末;梁宗强编著的《中国历史之最》一书认为,1903年“史学”课更名为“历史”课,这是我国最早出现“历史”一词,并且可能是从日本传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化”一词一时在各种媒体上蛊行起来。如:《××越来越国际化了》、《建设国际化旅游都市》等。其实,上述中的“国际化”这种说法是不规范的。“国际化”的同义语是“国际共管”,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共同统治或管理某一地区、国家或某一国家的部分领土”。因此,今后我们再遇到上述类似说法时,可改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性”或“国际级”都市、“国际旅游都  相似文献   

18.
有的人会将“基围虾”误写成“基尾虾”,个别的也有误写成“鸡尾虾”的。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将“基围虾”写错,大多是不知道“基围虾”这个名字的由来。据笔者了解,“基围虾”的学名叫“刀额新对虾”,是我国对虾科57种虾中的一种。关于它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这种虾产于我国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基围内而得名的。“基围”是香港方言,指的是人工建造的堤坝。“基围”内是潮间带沼泽地,可用来种植水稻。“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一部分,高潮时没在水下,低潮时露出水面。米埔共有24个基围,当年是基围虾的上佳养殖场。基围虾的生活特点,决定了它适合…  相似文献   

19.
喻国明 《传媒》2002,(2):22-23
所谓“帕帕垃圾”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帕帕垃圾”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 一、“帕帕垃圾”报道是明  相似文献   

20.
要论"道"     
“道”是汉语中表意极其丰富的汉字。道理.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论.揭示事物的规律:道路.指通行的方向.事物经过和发展的途径:道.泛指方法和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