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是灵魂,他们的美与丑、善与恶启迪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自觉地把他们美好的品质转化成学生美满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冯渊 《新高考》2010,(4):19-20
"历史沉思"在古代诗歌阅读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表达物是人非的叹惋,寄托作家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深沉感喟;在叙述类作品(小说戏剧)中,则以离合悲欢写今昔兴亡;当代散文中亦不乏以此为  相似文献   

3.
小说家的散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他们总是更多地关注于人物,人物的个性、命运和心灵,而他们关于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总是隐藏在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之后。黄蓓佳的这篇文章里主要写了四个人物。其中三个考生,一个考官。三个考生可谓各有其看点。最富于戏剧性的是那个唱《红灯记》的大  相似文献   

4.
孟浩 《考试周刊》2014,(6):128-129
<正>一历史是由人类活动构成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中,人类组成的各个民族、阶级、集团中,都涌现出了许多突出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故事,既有呼唤时代风云的英雄,又有自鸣得意的小丑———在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除去时间、地点和事件这几个要素外,相关历史人物就是整个历史课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就都失去了  相似文献   

5.
李谨良 《语文天地》2013,(11):15-16
从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和满分佳作可以看出,散文尤其是纯抒情性散文是不怎么"吃香"的,倒是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比较容易受青睐。在记叙性散文中,有一类的素材并不在当下,而是历史人物、事件,这称之为历史题材散文。这种散文的特点是素材广泛,可以结合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知进行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6.
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王宏志古今中外的历史教材里都写入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当然,由于不同时代的历史环境不同,有时选入的多些,有时选入的少些,但没有一本历史教材是不写历史人物的。那么,历史人物在历史教材中居于什么地位,应当怎样写这些历史人物?本...  相似文献   

7.
当代历史散文沿袭并开拓了散文的智性传统。在南帆等人的散文作品中,“历史”不仅意味着一种叙述策略、一种主题,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性的向度,孕育着散文发展的某种新趋势。南帆在历史叙事、人文思考、人格塑造、现实关切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散文所体现出的“冷峻”态度,转而从关系的层面来理解和表达智性,主要表现为历史与人物、抒情与审智、人格与命运等,实现了由文化智性向历史智性的跨越与突破,彰显出中国文化内部隐含的创新活力。南帆历史散文丰富了当代智性散文的版图,其有关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的理论阐述亦为当代历史散文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烟霞明宫》写活了历史,文中信史的成分很足,原始历史信息的含量很高。《烟霞明宫》写活了人物,作品以"改变大明国历史进程的"青州美人"万贞儿作为核心人物,倾注了巨大的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进而激活了这段尘封的传奇历史,让凝固于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一个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起来。  相似文献   

9.
写好散文的关键,首先在于悟道, 即感悟宇宙的真谛,人生的道理。散文是讲究意境的,散文之美,美在具有深邃的妙境,但只有出现妙悟,才能生成妙境。其实散文家多有较高的悟性,在人生旅途中,他们常常对社会、人生和  相似文献   

10.
再谈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王宏志我在本刊1997年11期上发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教材》一文,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人物在历史教材中的地位;二是历史教材中应当怎样写人物。然而,历史教材中应当写入哪些人物呢?也就是历史人物的选材问题,我认为也有必要谈一谈...  相似文献   

11.
倾听历史     
[题目] 历史是古人邮寄给我们的内涵丰富的包裹,在寄往今天的每一个驿站中,都收录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其中,或饱含丰富的伦理情感,或蕴藏深厚的生活哲理,或昭示永恒的人生价值,或引发人们无限的敬仰之情,或触动人们对历史的反思……请穿过沉重的历史,走过沉寂的废墟,静静地倾听历史,追寻历史人物渐行渐远的身影,探寻他们在时空里时隐时现的思绪,去演绎深邃的思想,表达强烈的感情。请以"倾听历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学家也许是写自己的经历.象杜甫与Words worth.也许是写天外飞来的幻想,象那些乌托邦的梦想者,但无论他们写什么,他们是给人生一种写照与解释。”老舍先生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作主张,并不断在创作中实践着这种主张。读老舍的记人散文,可明显体会到:“写照与解释”人生始终是其创作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编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国历史》课本古代部分,写了很多历史人物.为什么要写历史人物?为什么选择这些人物来写?对这些人物又是如何写的?我们在这里简单地谈谈,供广大历史教师参考.一写历史应着重写历史上各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各个时期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情况,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我们写历史的基本原则.但这个原则并不排除我们写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教学中要融入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典型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让学生体验和感知历史人物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鲜明表象和本质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教师要大胆探究反思历史人物活动,展示学生情感体验过程,探寻历史人物人生轨迹,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正确认识自我,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三、人性的复归 文学是人学,古今中外概莫例外。因此,文学的中心是写人,写生活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人,通过描写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关系,通过写人在社会的种种关系中发生的种种纠葛,来表现社会人生的种种场景,来展现历史的风云幻变,这就是文学。既然文学是写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写人的思想感情,写人的好恶爱憎,写人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散文与小说都属于叙事文体的范畴。但“历史家记录,小说家创作”,前者“以文运事”,后者“因文生事”。不过,在具体实践中,二者之界限很难截然区分。因为史家写史多为追叙,故须遥体人情,便难免有虚构成分;小说家创作也离不开现实,需追求艺术的真实动人。尤其在早期文(文学)史(史学)尚未清楚划分的情况下,撰著者以史传文,以文饰史的现象是很浓重的。我国的先秦历史散文,从主要性质和文体上讲肯定不是小说,但其中又确实孕含着不容忽视的小说因素,孕含着后世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的种种原型和母题,是后世小说赖以萌生和发展的土壤。从上古至秦汉,孕含于历史散文中的小说因素愈趋显明,逐渐走向成熟。这种现象,对于治史者和治中国小说史者都是不能不考虑的。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一切文体的基础,诗有很多的暗示,散文明白如话;小说的人物对话是特色,散文则多自言自语的独白;散文家把作品直接呈现给读者,剧作家写成剧本,交给演员,由演员表演给读者看。散文,不论形式或内容,是最自由的文类,最不受限制、拘束。散文和其他文类共同的特质,就是以人生为主轴。一切的文学,脱离了人生,便脱离了文学的生命。千载悠悠,人类的生命包罗万象,文学的题材也就包罗万象。散文可写日常琐事,也可以写家国大事;可以写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写大漠孤烟长河;可以写姹紫嫣红,也可以写荒烟蔓草。取材广、技巧风格广,是散文的最大特色。如…  相似文献   

18.
历史人物评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通过评价历史人物,学生能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同时也能掌握在一定时代背景下分析人物的方法,了解人物的重大历史活动及行为抉择,感受人物的思想和品质。下面就笔者如何借助人物评价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我们阅读历史经典,于笔墨罄香里体味作者博大的胸怀与高深的智慧;我们感受书中人物,于睿智聪颖间体察他们或忠勇刚烈,或仁义宽厚,或智谋渊深的传奇人生。读一本好书,既是在阅一段历史,又是在品无数人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沏一杯香茗,于水汽氤氲中读书品人,寻一段感悟,浪漫而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