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现实为西南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创生了独特的生存环境,发展西南民族学校教育不仅关系到提高西南地区民族人口素质、培养民族人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西南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而且关系到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在西南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从政治理论、科技文化、思想道德、民族精神、进取创新和身心健康等方面对青年成才提出了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丰富发展,是指导当代青年“全面发展”、建功立业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末,党召开了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故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性思维是每个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助推教育质量提高成为思想政治课堂的时代使命。一、精选情境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中关村发展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中国科技创新方面,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创新、制度和文化创新方面中关村创新牵引中国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提升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品质;中关村创新使中国经济开始起步迈向国际化和全球化;中关村创新孕育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中关村创新生成民族复兴阶段的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进行探讨,认识到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互动关系。民族文化自信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文章旨在探讨民族文化自信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加强民族文化自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和推广、利用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推动民族文化新时代的创新创业应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文创产业的融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域文化融合度等,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民族聚集区高校的办学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族聚集区高校具有特殊的办学功能。它是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传承优秀文化的有生力量,支撑地方科技创新的中介平台和高等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平衡力量。深刻认识这类高校的办学功能,并努力使其转变为现实力量,对于更好地发挥这类高校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学校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科技创新文化是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沃土,用科技创新文化涵养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大学生崇尚科技创新,领悟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性,促使大学生养成科技创新思维、坚守科技创新道德和法律底线,正确对待科技创新中遇到的...  相似文献   

8.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实际上是用新的宗教形式来适应民族国家兴起的时代要求.宗教改革最终促进了欧洲的文化、科技和政治革命,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族理论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它是民族文化教育的基础,有助于深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及认同,进而推进传扬和创新民族文化。作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国家,我国的民族理论教学显得犹为重要,通过对民族纲领、民族概念和发展以及民族理论体系的创新研究,提高民族理论教学的高度,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以促进民族之间的共融与发展,继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和创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系统梳理六十年来我们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发展进程,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一种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性的社会变迁,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这是因为:全球化改变了事物矛盾态势,激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活力;形成了各种思潮优劣对比的直观场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坐标;促进了科技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在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中,不可忽视坚持以教育实践为基础的教育创新。对我们高校的“两课”教师来说,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创新。本文着重从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创新问题论述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创新涵义、创新主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社会,人们产生活动非常复杂,且具备迫切性、间接性等特征。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已经演变为经济发展的源泉与内驱动力。目前,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循环经济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再生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以往的生态技术创新体系变为现阶段的生态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具备复杂、系统性强等特征,需经过文化创新,促进生态文化氛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度不时发生问题,影响了该地区发展,也为国外民族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提供了某些口实,制约着国家的和谐社会构建.究其原因,政治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方面,即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差异、以至碰撞为其根本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政策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的努力来实现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融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政治教学也肩负着创新教育的重任。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20,(1):71-7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中国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政治稳定、领土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更好地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文化在不断更新,我们周围的世界迅速地改变着。16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变,离不开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创新发现。一个民族缺乏创新就难以进步和发展,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要遵循学习规律,研究分析促进大学生创新学习的因素,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学习。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对提高民族地区生态德育实效性、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共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有着形态迥异的生态文化,深入挖掘蕴含于神话传说、农耕活动和栖居环境等方面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以生态思维为导向,三项改革联动推进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五课联动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建构,开展多维度实践体验活动推动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入脑入心,多层次、多要素的联动机制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民族地区传统生态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族预科教育迎来繁荣发展阶段,开始探索建立大学预科教育学科理论。在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历史、民族预科教育定位及政策、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民族预科生的管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另外学术研讨平台的搭建也促进了民族预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只有承认民族预科教育的差异性,才能在新时期更加准确的定位民族预科。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文明占据主导的当下,文化创新已然成为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实力的必由之路。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创新需求和价值判断,已经由单纯的政治标准转化为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并重的局面。因此,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文化伦理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极具现实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