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琦是古文"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古文创作方面,主张以学古为基本前提,以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学古而自我创辟之现实保证,并以致于世用为文章写作的最终目的,总体上可谓立论融通而逻辑谨严。他的理论补充、完善了"阳湖"其他古文家理论上的不足,丰富了"阳湖派"古文理论体系的内容,成为"阳湖派"古文理论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作为张琦古文思想的重要载体,《宛邻集》中所收文章特别是数篇史论文,不但展现了张琦古文创作的高度艺术成就,而且较好地体现了张琦规仿古人而融贯创辟、文章须致于世用的文学思想,学界对他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学界的阳湖派研究,学者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阳湖派与桐城派之关系上。80年代前,学界多注重于阳湖派对桐城派传承的一面,虽言两者之“异”而重在两者之“同”;80年代后学界则多着眼于阳湖派与桐城派相竞的一面,即重在探究两者之“异”。正是这种“同”“异”关系的辨析,使阳湖派研究得以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以恽敬、张惠言为首的阳湖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之一。关于阳湖派,历来有桐城派的“对抗”或“旁支”的不同评价,其原因是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关系若即若离、微妙复杂。阳湖派代表了桐城派后继者中兼取别派、修正理论、以求发展的进步倾向,他们也为我国即将步入近代的传统文论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秦瀛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桐城派的姚鼐、阳湖文派的张惠言、恽敬等人皆有往来。一直以来,人们对秦瀛的认识并不太清楚,或将其归之桐城派,或将其列于阳湖派。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辨析与厘清秦瀛和与其有所联系的桐城、阳湖两派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秦瀛应该归之于桐城派阵营,将其纳入阳湖派不妥。  相似文献   

5.
张惠言与王灼的交游直接关系到对阳湖与桐城二派关系之考察。以往学界或执于阳湖派有别于桐城,或因张惠言于阳湖派之身份,所论多从张氏学术渊源以观桐城与阳湖,而于王灼之影响则关注不多,以至张惠言向其问学之事或一笔带过,或干脆不提,甚至在述及二人交游时抑或舛误杂出。由于这些细节问题将直接影响对二人关系程度之判断,为此有进一步考辨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人如此,文亦如此。内容厚实、观点新颖,但语言梗塞、结构杂乱的文章.难以引发阅读兴趣,更不用说给人教益、引起审美愉悦了:反之。内容空洞、观点陈腐、无病呻吟的文章.辞采再绮丽.结构再精美,同样令人难以卒读。乾嘉年间。“阳湖派”就主张“质为文所彰,文为质所存”,强调文质并胜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当嘉道间,姚鼐之后,桐城派一方面需应对汉宋之争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阳湖派的分歧以及仪征派的讨伐,加之常州地区素来就有学术传统,因此桐城派在江浙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遭受一定程度上挑战。吴德旋生于斯,长于斯,坚持授徒讲学,勇于突破传统,以桐城为宗,传桐城心法,成为该时期江浙地区桐城派传衍的中坚,其意义当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8.
彭波 《现代语文》2006,(11):38-39
张惠言(1761—1802),字皋,号茗柯,常州武进人。提到张惠言,总是感到他身上沉积了太多的东西。乾嘉之际,常州出现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常州学派”、“阳湖派”和“常州词派”。这些派别和张惠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在中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官场上,他仅仅是一个翰林院编修;可是在学术上,他是一个经学家、学家和词学家。能涉足如此多的领域,成一家之豪确实值得我们回顾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1 选择题1)下列作品中属于冯梦龙整理编纂的是( )。A.《初刻拍案惊奇》 B.《警世通言》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2)清代最流行的《水浒》版本是( )。A.七十回本 B.一百回本C.一百十五回本 D.一百二十回本3)《镜花缘》的作者是( )。A.刘基 B.吴敬梓C.李汝珍 D.兰陵笑笑生4)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是( )。A.公安派 B.唐宋派C.桐城派 D.阳湖派5)以“神韵”论诗的诗歌理论家是( )。A.王士贞 B.李东阳C.王士祯 D.袁枚  相似文献   

10.
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如此.起好头,能为顺利地展开文章打下基础.古人写文章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引发别人无穷遐思的开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特别是在应试作文中,"风头"更能牵引阅卷者的目光,使文章脱颖而出.下面谈一谈作文开头常用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1.
散文中的诗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古老,同时又关乎散文未来的发展、品位提高的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倡扬散文的审美诗性,又要尽可能地为散文的诗性“去蔽”;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还是提升和问离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12.
骈散结合之美的生成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先秦圣贤典籍中的骈散同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奇偶共存是骈散结合美生成的原始生发依据;文章写作论中讲究骈散并用是骈散结合美的理论生成依据;创作实践中的成败经验是骈散结合美的现实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3.
蒙田散文精神与现当代散文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以蒙田散文精神为内核的"自我表现"审美理念的导引下,现当代散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生着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蒙田散文观念的先天性缺失.  相似文献   

14.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柳宗元散文句法的分析,明确柳宗元的古文实际上与骈文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古文句法具有骈散结合、质朴与华丽共存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与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他的主张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文体的演进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状况反映了中唐骈散相争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论赋的叙事功能与中古赋家对事件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有叙事功能 ,至西晋时左思又进一步论证了赋叙事要征实 ,但汉魏六朝赋真正做到以真实之人叙真实之事 ,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程。枚乘、司马相如以虚构人物叙虚构事件 ,自扬雄以“群僚”之一员叙事 ,刘歆诸人以普通人物身分叙事 ,至庾信《哀江南赋》,才真正将叙事与叙时事、叙自我参与时事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赋的叙事有较强的情节与较多的细节 ,有人物刻画 ,赋的叙事达到了时代高峰  相似文献   

17.
骈文是以对句 (或偶句 ,即甲乙两句之词性按两两相对的位置排列 )为主体构成文章。骈文是指不押韵的文章 ,即是一种散文。散句兼用在骈文中有其必要之处。骈文若变为四六则倾于工整 ,流于俗体 ,失去雄健、华丽、高雅之趣 ,这不只是文体之罪 ,作者本人更难逃其过  相似文献   

18.
两宋之际文章发展变化延续了北宋中期以来的传统,骈散进一步分流。汪藻四六承袭北宋欧苏以来的变化,在句式上更进一步,变成长句长联,使四六的风格再次发生巨大变化,其私人记述文章以及部分奏章则又采取散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骈散分流。同时文人也都在这一方向上作出了一定的榜样。由于骈文的发展得到强化,也就带来了南宋中期的骈散相争。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提倡“人生艺术化”、“人生情趣化”。朱光潜的散文观是“吐肚子直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的散文创作体现了情与理、思与言的统一及针对性强的特点。朱光潜的创作与学术活动始终围绕着“人生趣味化”而展开,创造出了人生化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