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引言  笔者在做带电棒吸引铜屑的实验中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特别是,一般认为,铜屑是导体,不可能被带电棒吸住。但实验结果却证实,在一定条件下,铜屑确确实实能被带电棒长时间吸住。  2 实验现象与解释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棒带电,然后用带电棒接近铜屑,铜屑在带电棒(设其带正电)激发的电场中发生静电感应,两端出现等值异号的感应电荷(上负下正),它们都将受到电场力,因上边场强于下边,合力向上,因而铜屑被吸向带电棒。当铜屑与带电棒接触时,笔者发现以下三种实验现象。2.1 当带电棒立刻接近…  相似文献   

2.
课外活动中学生发现:磁铁断裂处并非总是互相吸引的。有些断裂磁铁相邻的两个端面表现为相互吸引,也有的为互相排斥。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为此,笔者组织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选取几种不同的磁铁做了如下实验小探究。  相似文献   

3.
我在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发现对于教材中介绍的一些基本物质的性质验证或制备的实验 ,在实验之前 ,教师或学生虽已反复预习演示 ,可是 ,无论教学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坛宿老 ,还是整体素质好的学生 ,都会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非常”实验现象 ;如何对待这些“非常”现象呢 ?我认为 ,这些“非常”现象的出现 ,正好制造了认知冲突的失衡 ,为师生提供了挑战的机遇 ,抓住这种机遇 ,或重新创造条件认识未知 ,合理提出假设 ,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使“非常”为正常 ,或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 ,新颖合理地找出“非常”的原因 ;或自然地延伸知识解释非常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版)3-4的探究实验2:把碘酒滴到土豆(或面包)后土豆片和面包都呈黑色,观察不出呈蓝色,影响了学生通过此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如何解释上述的实验现象和做好此实验呢?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对此实验的探究过程介绍给同行做参考。1实验过程及现象(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相似文献   

5.
降低温度为什么会导致酒精火焰熄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2007年第10期第17页刊登的王金权老师等的《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二则》一文中,设计了通过冰水来降低铝盒内燃烧的酒精的温度,从而导致火焰熄灭的实验。文章中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冰水使温度降低至酒精的着火点以下,导致燃烧终止。笔者读后认为该设计本身是可行的,能说明很多与燃烧相关的问题,现象也很明显。但是通过降低温度使酒精燃烧熄灭这个过程用“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来解释,其科学性有所欠缺。以下是我查阅有关资料后得出的对此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相关燃烧的一些知识拓展。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电位序在Mg以前的活泼金属——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硝酸盐加热分解生成O_2和相应的亚硝酸盐,这是我们化学教师常识范围内的问题,但是在教学演示KNO_3(或NaNO_3)的热分解实验时,就常常发现许多不好解释的事实和现象。 第一,按反应  相似文献   

7.
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温度降低时,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即热胀冷缩。为了揭示这一物理规律,人教版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笔者实验后发现:把气球放在炉火旁和冷藏室几乎没什么变化。实验现象不明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况且这一实验不便于课堂演示,不利于课堂教学。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实验,效果较好。(1)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铁夹、玻璃管(长约40cm、口径约1cm)1根、吸管1支、红墨水少许、酒精灯1个、细铁丝或…  相似文献   

8.
斐林试剂、班氏试剂都是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试剂,在高中生物实验中常交又使用,双缩脲试剂是鉴定蛋白质的试剂,其配方又与斐林试剂相似,但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及课辅资料均未作相关介绍,致使许多师生深感疑惑。因此,笔者就这3种试剂的配制方法、鉴定原理、保存及使用方法、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对比,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9.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科学 ,它是人们在大量实验和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因此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本文以“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为例 ,谈谈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预习—观察、实验—精讲—练习—总结”于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 .1 预习———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准备好思考题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思考题预习指定的教材内容 ,让学生在预习阅读中寻…  相似文献   

10.
分析和讨论了光波在一般斜入射条件下光栅平面内的相位分布,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学推导,得到一般斜入射条件下光栅的光栅方程。这个光栅方程不仅可以解释常见《光学》课程理论与实验教科书中光波在垂直入射以及特殊斜入射条件下透过光栅时的衍射现象,也可以解释光波在一般斜入射条件下透过光栅时的所有衍射现象,是对常见《光学》理论和实验教科书中平面光栅衍射理论及实验原理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对比法是区别事物的首要方法,即把要研究的事物或现象和另一事物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比较,从而确定它们的异同点,达到认识事物和现象的目的,但在运用时应该注意全面性。通过教学实践和听课,笔者发现对比法在科学教学中有它独到的作用,而且比较适用于初中生学习科学知识,如概念教学、实验探究、解题等,运用对比法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快甚至更易获得期望效果。本文试图结合新课程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比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常要使用吸气或充气装置,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制作了这一用具。它制作简单,使用效果好,深受师生的欢迎。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初中课本中对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 :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锌片其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铜。可通常在做此实验时 ,观察到的现象是锌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的铜总是疏松地附着在锌片上 ,且呈现灰黑色。这与课本中描述的现象不相同 ,面对知识水平较低的初中生 ,教师客观上无法给学生以圆满的解释。这既给授课带来困难 ,又易使学生产生误解。鉴于此 ,笔者对锌镁分别与硫酸铜溶液这一反应进行了反复的实验改进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在常温条件下 ,从硫酸铜溶液中取出的锌片 ,其表面析出的铜不是红色 ,而是灰黑…  相似文献   

14.
《观察水的沸腾》是现行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材热学部分中很重要的一个学生实验。该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和测定水沸腾时的温度,即沸点。在实验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以下几种现象:①从开始加热到沸腾前,随着温度的上升,水中出现大量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气泡变小或破裂。②当水温到达沸点并发生沸腾时,  相似文献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对学生而言,通过化学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直接感受到化学  相似文献   

16.
用开口空心金属球做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外表面的实验中,有时会发现当验电球与空心金属球的内表面接触后,把验电球移出与验电器上端的金属球(或板)接触时,验电器下面箔片也张开,这一现象解释如下:绝缘体是否绝缘良好,一方面取决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跟它所承受电压(或场强)的大小有关,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很多绝缘体都会变成导体.如果验电球的硬橡胶柄上沾着污垢或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做实  相似文献   

17.
(1)对J2417型手摇交直流发电机的改进 J2417型手摇交直流发电机是演示单向交直流发电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的专用仪器。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用该仪器演示直流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时,学生对实验现象反应不感兴趣。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学生对此演示实验缺乏兴趣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个元素实验疑难现象进行了简要的描述,通过对4个实验产物的验证和分析,解释了4个疑难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初中化学教材中共有29组85个演示实验。尽管每个实验演示前,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操练,但在上课时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失误,导致实验失败。面对演示实验中的失误,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呢? 一、面对失败的实验应灵活处理。讲授公开课时,教师最担心的恐怕就是演示实验失败。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急得满头大汗,手忙脚乱地重新操作;有的被实验绊住了脚,陷在泥坑里爬不上来;还有的则表现得异常冷静,对失败的实验挥之即去,不向学生作任何分析和解释。这些处理方式都不可取。笔者认为,演示实验失败并不可怕,也不一定都是坏事,说不准  相似文献   

20.
溜溜球的实验探究教学,由玩溜溜球、分类玩球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猜测出现现象的原因、设计实验以探究原因、解释原因,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